福建泉州市德化县卢氏源流
福建泉州市德化县卢氏源流

 

福建泉州市德化县卢氏源流

第一章   源流
卢人发源甚早,是华夏一支古老的氏族,其祖系出神农炎帝。卢氏族群在漫长的发详史上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原始社会时代起,以“虍”作为图腾的人群,“”从造字的意义上看,“”字繁体字作为会意字,只需书“皿”与“田”,为什么要加“虍”字头,可见他们崇拜虎,则以虎为图腾;另一部分是我国进入发达的奴隶社会,以“封邦建国”“世食采邑”的方式,建立起许多以氏族为主体的邦国和城邑。卢姓源自姜姓,炎帝神农氏后裔,姜子牙受封建立姜姓齐国,其第十一世裔孙高亻奚,身历数朝,世袭上卿之职,其妹又是齐襄公夫人,人称“高舅”。高亻奚为齐国重臣,极有才望,人共信服,因而高亻奚被历代海内卢氏共推为始祖。郡望又称地望,是卢氏最早或最著名、最聚居地方的地名,如:北京的“范阳城”(今北京大兴县一带),卢姓就以“范阳”为郡望。南北朝时,卢姓成为北方四大望族之一。后人为了赞誉卢姓的强盛诗曰:
世祖光明不绝流,始知根派有来由。
斯干秩秩荆常茂,叶胄遥遥爵不休。
桃浪三层春得意,鹏程万里气横秋。
根同一处栽培久,节改枝分遍九洲。
后人又为了称赞卢氏人才辈出,飞黄腾达写出这样楹联:
唐时卢门十宰相    一母育出三进士
清代诗经讲述堂     三科夺魁两解元
据北京大学卢美松(现为福建省地方史记研究所所长,中国地方志协会理事)撰写《中华卢氏源流》书中记载,有二支唐朝时迁徒福建的卢氏族人,最早一支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为平定闽南漳州地区“蛮獠啸乱”陈政受命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名,将校123名南下入闽,后因作战失利,退守九龙山,朝廷又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五十八姓将校增援,平蛮胜利后,这两入闽将校兵勇及其眷属就地落籍,这其中就看卢铁(字如金)其子卢伯道,他们所率领兵丁均为卢氏之首领;另一支是唐末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34姓乡民5000余人从王绪义军入闽,这34姓就看卢氏族人许多,这部分共丁将校后来又全部定居福建。故历史有“南渡止于闽”之说。后来才有卢氏族人在福建的繁衍生息。
第一节   入德化
上涌镇西溪卢智的卢氏(原称龙地)系世祖卢植(今河北省涿州市、东汉时任九江太守、大诗人)的后裔,卢植的后裔迁徒河南省开封府范阳县,卢植的后裔有:卢谌、卢纶、卢简求(其祖卢谌曾任福建观察史、户部尚书)的后裔在唐初入闽后就在漳州五祠芦溪边落籍,其后裔卢瑶开基龙岩,十六世时卢四由漳州开基漳平卢溪边,西溪卢智的卢氏卢四第二十世的第二房,名叫卢五,字世阳,人称世阳公,其公生十子,分别开往九个地方,其子卢鑑,字讳华,排行第九,人称卢九公。在南宋开禧乙丑年(公元1205年)二月卢五公携妻陈氏九娘带儿卢鑑和儿媳黄氏五娘,由漳平迁徒到永泰县归义里八镜村汀瑶保,准备在该地定居,谁知风云不测,第二年卢鑑丧父又丧母,卢鑑就买地葬父母(谱中有记载卢鑑双亲的墓地及坐向等资料)。卢鑑这个极为信风水,认为痛失双亲极为不吉利,便萌生再度迁徒的念头,卢鑑为孝子,仍旧在汀瑶保打工挣钱并守孝三年,三年后也就是嘉定二年(1209年)正月携妻儿小一,名叫卢通,他们风尘仆仆来到德化西部戴云山西麓的半山腰中,这里基本还是一片荒山野林,卢鑑经认真察看后,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便确在这里拓创基业,并称这发详之地为龙地,卜宅昭穆堂。
 
第二节 
始祖鑑公到龙地后(今称卢智),他带领子孙们吃大苦、耐大劳,为开创基业历尽沧桑、历尽磨难、励精图治。他们披荆斩刺、垦荒造田、开凿水渠、竭尽全力治理穷山恶水。在生活上他们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他们用辛勤所得购置田园,起房架屋,娶妻生子。经过无数代的长辈努力奋斗,现拥有田园700多亩,山林16000亩,让原来狭小的天地慢慢地扩大。经过二、三十代卢智人的艰辛努力,人口增多,现已有人口700余人,财力也强了,他们先后建了五座祠座:昭穆堂(总祖祠)、美留堂、云从堂、儒林堂、天护堂。又建了五座庙宇:昭灵宫(总宫)、龙美宫、福灵宫、万美宫、福兴岩,又在西洋坂头和张姓合建“万安宫”。80年代末村落的机耕路结束了在半山腰居住卢智人靠肩挑手提、翻山越岭,挥汗如雨、气喘吁吁的高强度劳动;高压照明线路结束了80年代人们用竹片、油柴、煤油照明难熬的漫漫长夜;有线电话、无绳电话、手机结束人们靠奔走呐喊,靠人工传递信息和信息闭塞的历史;石拱桥、水泥桥结束了在要道淌水过溪,走独木桥的危险路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结束了原来只求温饱,日子越过越红火,日子越过越甜蜜,经济实力越来越壮大,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有好多人在县城、泉州、厦门购置房产,圆了进城梦,他们活得风光,活得自在,活得悠闲。变了!变了!卢智有许多人家盖起造型别致、典雅的混凝土结构的小洋楼。整个卢智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人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第三节  迁徙入上涌后宅上林并定居
始祖卢亮公系西溪卢智(原称龙地)四世祖皎公之长子,亮公在元朝成宗乙未年(公元1295年)八月携妻郑氏,由西溪卢智开基后宅村黄石林(现更名为上林)的小小自然村落。始祖亮公就率子孙们在上林这个地方拓创基业。当年八月就在上林盖起了房屋,取名叫龙黾堂,因来自于龙地,所以取龙字为该宅屋的首字。始祖亮公到上林后,上林地处戴云山东麓的半山腰处。祖辈们面对这陡峭的山崖,茂密的树林,野兽居住出没的地方,自然环境恶劣无比,祖辈没有退缩,没有后悔,没有害怕,也没有绝望。祖辈不畏艰难险阻,有决心、有信心、有耐心准备改变穷山恶水,于是祖辈们就不论严寒酷暑,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地战天斗地,垦荒造田,开凿水渠,祖辈不仅要与穷山恶水斗,与自然灾害斗,而且还要和野兽斗,祖辈历尽千难万苦,讴心沥血用靠勤劳节俭下来的血汗钱买山置地、起房架屋、娶妻生子,经三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繁衍生息,现有人口121人。我们先后在80年代建造两座石拱桥,告别原先淌水过溪的危险历史;90年代筹资架设了高压照明线路,告别了用竹片照明的黑夜;家家户户用小型碾米机告别了用石臼舂米笨重而又原始体力劳动。90年代末开通了上林村落的机耕路,让人们告别了肩挑手提,弯腰拱背,挥汗如雨挑东西上山的苦日子。90年代末,架通了有线电话,山上有手机信号发射塔,告别了以往靠人工传递信息的历史,山里的信息不像以往那样一无所知,人们的视野开阔了,心胸宽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有个别人家在县城买了房子,从大山里走向城市,大部分的青年人纷纷走出山里到城里打工挣钱去,上林起着翻天履地的变化,这一切归功于党的富民政策,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辛劳的卢氏族人。
第四节  入德化屯守并定居(龙阙、高阳)
龙阙、高阳卢氏的始祖卢发保字伯用系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一图二社人也。始祖或曾始祖就是入闽大军中的将校兵勇。这支入闽大军平定福建的“蛮獠啸乱”后,就受命派往福建各地驻防屯守。始祖发保就是驻守在泉州左卫所(左营军队)的将校兵勇之一。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祖发保就受命调入德化换防屯守在德化坊里蔡径、肖田一带(今为龙阙村)的黄安、黄望、黄世载的军队,同来换防的将校兵勇就有:冯、徐、邱、陈……等诸多姓氏的将校兵勇。由于国泰民安,没有战事的发生,屯守在该地的将校兵勇就地垦荒造田、种地以补充给养,或娶妻生子。始祖发保就在屯守的营房边盖了一座茅草并取名叫“处边堂”,“处边堂”竟成了龙阙、高阳卢氏发详之地。成为卢氏的祖厝。始祖发保的长房(长子)就在今龙阙村的肖田、桥下二个自然村拓创基业,起房架屋,娶妻生子,经过二十多代的繁衍生息,至今有人口400余人。始祖二房(次子)的后裔就在当时同村的格鹿池(今属龙浔镇高阳村),祖靠在高阳繁衍生息,艰辛努力地拓创基业,并兴建“龙山堂”祖厝,人丁不断增多,事业蓬勃向上,现有人口451人。
 
第五节  入德化并定居(鹏都、下寮、大安、有济)
据族谱的详细记载及有关资料考证。我始祖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卢良和公子从江西迁徙漳平,由卢绶椿开基德化鹏都(现丁溪村坪埔)下坂尾。绶椿之长房正渠公开基有济、下寮(大安)定居,经过310年的繁衍生息,绶椿拥有后裔306人,多数人以农为生,子孙们拥有勤俭之美德;忠厚、老实、淳朴风范,有团结向上之志气。

 

——来源:《德化卢氏宗谱》   作者:卢广坤供稿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20 + 13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福建泉州市德化县卢氏源流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