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兵部尚书卢若腾
卢若腾(1598~1664年),字闲之,又字海运,号牧州,晚年自号“留庵”,金瓯相裔,卢邹公第二十三世孙,同安县翔凤里(今属金门县金城镇贤聚村)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文才武略兼备。他秉性刚直不阿,不顾个人安危得失,敢于上疏弹劾朝中违法乱纪、贪污渎职的官吏,朝野敬畏。 明末政治腐败,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与大臣黄道周、沈方、沈期等人,每以气节相勉,不参与争权夺利,而以为民办实事为荣。时阁臣杨嗣昌掌兵督师湖广,不以国事为重,玩忽职守,沉溺于礼佛诵经,花费大笔钱财。若腾上疏详陈杨嗣昌罪状,迫使皇帝撤其官职。不久,他擢升为武选司郎中,3次上疏劾定西侯蒋维禄,因此得罪权臣,被降职为浙江布政使,后又改任宁波、绍兴巡海道等冗职。但他始终以国事为重,不畏权臣豪强之压力,再次上疏弹劾内臣田国兴利用职权,揽带货船,滥用人夫,辱及州县官员,阻塞闸口交通等罪状,田国兴终于受到惩办。 卢若腾在浙江任上关心民间疾苦,兴利除弊,铲除地方豪强势力,并平定盗寇胡乘龙等骚扰,使百姓安居乐业,人称之为“卢菩萨”。为缅怀其政绩,在他离任后,建祠以示纪念。 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擢升他为凤阳巡抚,他对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不满,因而婉辞不赴任。清顺治二年(1645年)夏,清军攻陷南京。唐王朱聿键立于福州,授他为浙东巡抚,驻扎温州,督师北伐。时温州发生大饥荒,他带头捐资赈济,得到各方支持,获得隆武帝的嘉奖,加兵部尚书衔。 隆武帝授郑芝龙为平虏侯,掌管兵权,而芝龙日事骄奢,无心保卫朝廷。目睹清兵长驱直入,大学士黄道周奏请带兵出师江西,他对此深表同情,多次复书相勉许。后来道周兵败殉难,清军攻绍兴,直迫温州,他与贺君尧固守平阳,无奈弹尽粮绝。城破,他亲自率兵巷战,背中3矢,为靖海水师所救,脱险入江,上疏请罪。清兵由浙入闽,形势剧变,他悲痛交集,跳水自杀,又被救起。定虏侯郑鸿逵闻讯,招之入闽。不久,他又潜入浙江罶州,再次组织义师,宁波父老夹道欢迎。
清兵南下后,卢若腾寻入舟山(今浙江舟山市),辗转至闽海。然其复明之心仍不死,又与旧部将领郭大河、傅象晋等到长泰县青阳村,伺机再举兵抗清。不久,闻知郑成功反清,卢若腾乘机在枋洋镇望山寨聚兵抗清。青阳卢氏堂亲感其忠义,不少人投奔幕下。后因粮饷不足,遂解散义军,同叶翼云、陈鼎率部入安平镇,又转徙鹭岛加入郑成功军。卢若腾被郑待为上宾,拜为军师,成为郑军中著名的南明耆老之一。后郑成功欲收复台湾,举兵东征,若腾及众堂亲随之。随郑后,卢若腾偕王忠孝、诸葛倬、辜朝荐、徐孚远等居浯州(今金门),自号“留庵”。 永历十七年(1663),清军占领金门。1664年,卢若腾离开金门,拟与沈铨期等人东渡台湾,三月间至澎湖病重,问今日是何日,侍者以三月十九对。先生曰:“是先帝殉难日也。”一恸而绝。临终,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卢公之墓」,以明其志,卒年六十六。延平嗣王郑经亲临其丧,以礼葬太武山南。若腾风情豪迈,学者称牧州先生。郑成功之子郑经亲自从台南到澎湖埋葬之,墓葬于澎湖太武山南麓。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卢若腾之子迎其骨归葬建墓于金门。
作为一名抗清的勇士,卢若腾既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突出的爱国诗人,有英雄豪情万丈的气概,也有诗人的无限惆怅。据《台湾诗乘·卷一》记载:“牧洲工文章,著作颇多。”著有《留庵文集》、《岛噫诗》、《岛居随录》、《方舆互考》等作品。据1993年施懿琳撰写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七人物》提到:卢若腾,生性豪迈,士大夫俱愿与之结识。晚年一意著书,举凡天文地理、虫鱼花草,无不宏通博识,品藻古人成败得失,反覆详尽,断制谨严。 卢若腾抗清的意识也体现在其诗词里面,这基于他的生活体验。在《虏迁沿海居民诗》中,他记载了当时同安人民被官方“若驱犬羊”、背井离乡的流浪生活:“天寒日又西,男妇相扶携。去去将安适,掩面道傍泣。……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既丧乐生心,溃决谁能堤。” 卢若腾擅于写长诗,是郑成功最为敬仰的文人之一。其《金陵城》写道:“闽南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道迎。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卢若腾的《东都行》、《南洋贼》等描写了郑成功驱荷复台和中国人艰苦卓绝开发台湾的历史。此外,他还有大量的、突出描写了中国人筚路蓝缕开发台湾的诗歌,如《岛噫诗》中的《海东屯卒歌》等。
卢若腾古厝古墓
卢若腾故宅及墓园皆在金门金城镇的贤厝里,故宅就在大马路旁,大门额上写着“卢若腾故宅”。从故居旁走过羊肠小巷,穿过聚落,约一百公尺有一片空地,古墓就盖在小坡地。如今卢若腾故宅及墓园已被列为三级古迹。
卢若腾故宅座北朝南,墙规上有「留庵故居」门匾,因此又称「留庵故居」;正屋是马背式的圆脊,左石边有二榉、尾榉各一。正屋、左右榉之间是深井,为进入大厅的过渡空间及与各房间的连络空间,亦作为家庭成员最主要的生活及日常作息场所,平面形状像一个凹字形,装饰非常简单,只有明间镜面墙堵上彩绘「卍」(万字)图形,大门上方为加两斜坡屋瓦带有燕尾的「墙街」,属于一落四榉头格局之金门传统民居。门埕前埕口于民国四十几年因军事需要辟建公路而被征收,为今日之金水公路。
卢若腾墓俗称卢军门墓。卢若腾原葬于澎湖太武山南麓,后来卢若腾的儿子卢饶研半夜梦到父亲告知「在外苦寒」,因而在康熙年间从澎湖迁葬回金门。一开始时,墓园并无墓碑,孙子卢晟吾才「琢石立于墓门」,碑石刻有四行铭文,中间两行楷书阴刻「有明自许先生 牧洲卢公之墓」,是照着其在澎湖原墓上的字迹鑴刻,这也是卢若腾临终时,嘱咐从随人员刻的。
——来源:福建卢氏网 供稿:闽卢会秘书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