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漳浦名宦卢维祯
卢维祯(1543~1610),字司典,号瑞峰,别号水竹居士。明代福建漳浦县城后沟巷人,祖籍七都锦屿(今竹屿盐场)。 卢维祯5岁从师,颖悟无双,识者知其必成良才。嘉靖四十年(1561),18岁考中举人,适遇母丧,在家丁忧。隆庆二年(1568)成进士,授太常寺博士。随穆宗皇帝祭祀郊坛,因体貌莹然玉润,礼度闲适,举止从容,声音洪亮,穆宗甚为赞悦,每岁祭祀南郊及大祫,都命他任祭官。太常寺原无志书,寺卿交他修志,只用10个月,就完成《太常寺志》。隆庆五年(1571),升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改任考功司、文选司主事。万历元年(1573),升吏部稽勋司员外郎。万历三年(1575),因病回家,闭门养病3年,从未求访官员。万历六年(1578),调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万历八年(1580),升吏部验封司郎中,又历任考功司、文选司郎中。卢维祯在吏部遍历四司,乃皇帝特授清要之官以示荣宠。因此,漳浦城北门曾建立“天官”坊表,世称卢吏部。 万历十一年(1583),卢维祯升任太常寺少卿,奉旨持节册封江夏王,礼成即登舟而去,送礼一无所受。还朝后,升为通政使司右通政。万历十七年(1589),升任太仆寺卿,又改任光禄寺卿。光禄寺掌管朝廷膳食,他接任后,根据当时库存情况,上疏建议减少派征,以免粮食积压变质,也减轻百姓负担;又建议光禄寺良酝、珍馐二署应选派管粮署丞,免生弊端。这些建议都得到皇帝嘉纳,敕令户部执行。随后,晋升太常寺卿,上疏请举行册立太子大典,言极恳切真挚。不久,推升为大理寺卿,执法严明,以平允宽恕为宗旨。当时,云南按察使李材因出征缅甸虚报战功而下狱,欲判斩刑。卢维祯上疏力言李材冤屈,功可抵罪。有人担心会触怒皇上,祸且不测,但卢维祯为救人而胸怀坦荡,无所畏惧。随后,升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不久,转为户部左侍郎,代督仓场,惩处污吏,调剂盈虚,所派拨粮饷,都从邻近的京、通二仓提取,运官称便。在任不久,遭怨忌者吹毛求疵,又与当权者不合,卢维祯数次上疏辞职,皇帝准予致仕。众朝臣为他婉惜叹息,而卢维祯却欣然离京。 卢维祯回漳浦后,和已归休的南工部尚书朱天球结社梁山,约亲友、故知10多人为真率会。又筑小圃水竹居,自称水竹居士,每日与客人吟诗饮酒。卢维祯乐善好施,修2座石桥,便利行人;遇荒年,开仓救济饥者。万历三十八年(1610)逝世,终年67岁。赠户部尚书,赐祭葬。太子少保、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戴耀为卢维祯撰写墓志铭,铭中写道:“籍令公秉枢衡,殚厥施允,足以撑持国运而霖雨苍生”。卢维祯除《太常寺志》16卷外,另著有《醒后集》、《醒后续集》、《京省次闽漳会录》,收入《四库全书》中,传于后世。
卢维祯与国宝茶壶
1987年,漳浦县盘陀镇梁山卢维祯坟墓被盗墓贼挖开,卢维祯成了尘土,而相伴他大半辈子的时大彬制紫砂壶却成了国宝,成为入葬年代最早,迄今发现的具有作者刻款和明确纪年的全国第三件明代著名工匠的作品,它走进北京故宫《中国文物精华展》,出现在上海、南京、浙江省、福建省博物馆的展厅,成了陶器中茶具的国宝。
卢维祯当了二十多年朝官,养成了喝闽南工夫茶的习惯,对茶壶特别讲究。当他得到一套时大彬制紫砂壶时,更是爱不释手。这一时大彬制紫砂壶,高11厘米,腹径11厘米,通体呈粟红色,略带黄,布满梨皮状白斑点,丰肩,鼓腹,曲流,口盖与口沿等大,盖顶弧而略平,四周弧收,上一倒置鼎形足,足方扁,外呈弧直外撇,内呈两个连弧,器底刻“时大彬制”四个楷书款识,单行竖排,为单刀阴刻。从造型上看,该壶体态轻盈,造型规则,其中腹径与通高,底径与口径均相等,而倒置的鼎足,则使静止的,稍嫌呆板的壶身,显出了生动,有了灵气。从质地上看,陶质较粗,杂有浅黄色颗粒,表面虽经打磨,还现出石榴皮状。从工艺上看,采用手制、捶片、包身筒成形、流、执,采用钻孔塞泥法连接,题款系在胎土将干未干时用竹刀单刀刻出,起笔轻,落笔重,书法采用楷书,内容简洁。 卢维祯对此壶的偏爱,是因为它出自时大彬之手。时大彬是明代三大制壶妙手。他制壶与别人不一样,若是不满意的壶,他常常将其摔破,重新再做,因此他的壶就弥足珍贵。 卢维祯特别珍爱时大彬制的紫砂茶壶,若有贵客来,他必请他们喝闽南工夫茶。在喝茶中说诗谈文,针砭时弊,讲道论政。卢维祯说:“闽南工夫茶,关键在一个品字,在品中出耐性,出坚忍。茶色中带彩,黄中有红,苦中有甘,仿如人生。人生如茶,酸甜苦乐甘尽在其中,喝茶就如品人生。独饮时可静思每日之得失,参省吾身,同饮时可享受聊天之快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同僚们听他大讲茶道,老到而有哲理,佩服不已。 卢维祯是个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京官。他整饬官员时,根据各官考绩和国家法典区别忠佞,给予升黜。若有官员为考绩事上门送礼,他必摆出紫砂壶,泡一壶闽南工夫茶招待客人,与之谈起茶之品性。他说:“茶之功能在于助人消化,去垢拂滞,让人精神清爽,若茶过酽则不利于胃肠之消化。为官也是如此,若不是自己功绩之所得,而通过贿赂得到,则如茶之太浓,也不利于仕途之发展。”讲完茶道与官道之关系,一泡茶也喝完了,客人品完了茶,也品完了他富含人生哲理的语言而自动辞别。他清廉如此,朝廷内外对其肃然起敬。
卢维祯的兄弟多数早逝,遗留下年幼孤儿,他像爱惜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惜他们,照顾他们。当他的独子早逝时,他摆出时大彬制紫砂壶茶具,整整喝了一天的工夫茶,硬是把自己喝醉了。这一醉整整两天。第三天醒来时,他没有一滴眼泪,而是和二十岁的媳妇一起担起了抚养孙子的义务。有人劝他再纳妾,他喝着茶悲怆地说:“我的儿媳年纪轻轻还在守孀,哪有白发的老翁再置家室的道理。” 万历三十八年(1610),卢维祯走完了他的品茶人生,享年六十八岁。卢维祯带着相伴他大半辈子的时大彬制粟红色紫砂茶壶走完了他的茶道人生,品完了人生的酸甜苦乐甘。 
图片说明:
万历十九年(1591),卢维祯在漳浦县城北门内建“司空三赐”坊表。
万历二十五年(1597),卢维祯撰《重兴龙兴禅寺碑记》。
——来源:福建卢氏网 供稿:闽卢会秘书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