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转型“田园生态村”
“空心村”转型“田园生态村”

 

“空心村”转型“田园生态村”

——长泰县陈巷镇古老堀旧村改造模式与启示

 

古老堀,位于长泰县陈巷镇龙津溪畔,现有农户116户,人口580人,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是一个古老而秀丽的自然村落。

2011年10月,古老堀被确定为全县“田园风光、生态之城”示范区域建设重点村以来,陈巷镇、古农村镇村两级坚持“示范带动、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突出“显山、露水、秀村、融绿”的效果,全力推进“田园生态村”建设,率先在全省走出了一条“空心村”改造的新路子,打造一个具有田园风光、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其运作模式和经验启示是:

1、广泛宣传发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全民动员,积极营造“空心村”改造建设的浓厚氛围。一是突出政策形势宣传。组织召开村两委会、户主会、老人理事会等,大力宣传全省、全市城乡环境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泛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决策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重点内容,深入开展“田园生态村”建设专题讨论活动,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信心决心,引导群众参与支持“田园生态村”建设。二是突出文化媒体宣传。充分利用闽南方言快板、乡村文艺晚会等形式,通俗易懂地宣传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集中宣传旧房拆除补偿、节约用地建设新村、配套绿化景观工程等“田园生态村”实施方案,推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三是突出亲情友情宣传。镇村领导干部包组包户、外出干部主动回村驻点、老人理事会分片入户,发挥民间威望高、村情民情熟等优势,主动上门做好亲戚、朋友、邻里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空心村”改造的激情、热情,破解旧房难拆、祖厝难迁等问题。

2、坚持和谐征迁,保持农村安宁稳定。突出抓好征迁腾地第一环节,推行阳光征迁、和谐征迁,仅三个月时间,就拆除猪舍、草棚、旱厕、旧房等建筑物1.6万平方米,涉及征迁农户105户,没有出现强制征迁、上访现象。一是统一征迁补偿标准。严格程序、严格标准,制定实施旧房、临时建筑等征迁补偿标准,在丈量、复核、放款等每一工作环节都及时上墙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使征迁工作透明、公开、公平。同时,帮助群众解决旧物回购、过渡房安置等问题,最大限度维护群众的经济利益。二是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征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支持“空心村”改造,带头征迁旧房、祖厝2000多平方米,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三是实行重点户逐一突破。制定实施《古老堀“空心村”改造建设用地安置方案》,坚持“一户一宅”原则,通过逐户宣传、逐户突破,妥善解决个别农户提出原地安置、低价安置、多块用地安置等问题,实现征迁建设用地安置公平公正。全村共突破重点户6户1000多平方米,促进“空心村”改造建设提速提效。

3、注重超前规划,提升新村建设档次。强化“规划是生产力”的理念,聘请江西煤矿设计院、漳州昌园设计院,对“空心村”改造区域进行高标准、高档次规划设计,体现前瞻性、实用性、创新性、扩展性,让规划引领“空心村”改造建设。一是坚持把民生民意融入规划。针对村里五保户、低保户等住房困难问题,建设一幢650平方米的幸福园,帮助困难弱势群体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愿望。针对群众反映治污治水问题,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一座兼容人工湿地生化池的湿地公园,把全村生活污水废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做到污水减量排放,生活废水循环利用。二是坚持把民风民俗融入规划。古老堀村民具有缅怀先人上进之美德、追忆先人创业之艰辛的淳朴民风,规划时因势而作,对旧祖厝进行重建,对新祖厝“怀德堂”进行修缮。同时,对祖厝前的小池塘进行扩建扩容,引入龙津溪活水,形成“半亩方塘一鉴开”的绿水景观。在农村办理“红白事”的选址问题上,规划新建一座戏台、一座公祠,戏台地处村中心位置,公祠地处村边外延,布局合理、美观实用,既推进了移风易俗,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三是坚持把闽南特色融入规划。对于保留下来的旧建筑物,根据闽南传统的红砖墙、石门槛、红瓦、燕尾等建筑风格,实行修旧如旧,充分体现田园风光特色。对于新建的建筑物,坚持“土洋结合”原则,既吸纳先进理念,又突出乡土化、本地化的特点,集中反映农村崭新的精神风貌。

4、推行拆旧建新,不占耕地建设新村。古老堀推行“拆旧建新、旧址重建”的做法,新建新型套房26幢,不占用耕地,又改造“空心村”。一是节约集约土地资源。该村此次征地拆迁1.6万平方米,加上原来的闲置地、空杂地6000多平方米,可重新规划建设用地2万多平方米,扣除需要建设的道路、民宅、戏台、幸福园等项目用地,全村可新增土地利用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尤其是该村虽然人口不多,但是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公祠有7座,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镇、村两级充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将7座公祠全部拆除,易址集中新建一座面积300平方米的公祠,比原来的面积减少了1700多平方米,腾出土地主要用于道路建设、景观绿化。通过做好土地“一加一减”和“整合为一”文章,既节约了土地资源,盘活了土地存量,又杜绝了群众偷建抢建行为。二是消除安全隐患问题。改造前,一些旧房屋、旧大厝由于没有群众居住,年久失修,残垣断壁,有的村民由于经济收入少,特别是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更是没有能力修缮旧房,存在安全隐患。改造后,村民都住上新房,消除了安全隐患问题,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昔日的古老堀杂草丛生、垃圾堆积、臭水横流,通过这次改造,水泥路穿村穿巷,“强电”高架齐整,“弱电”全部下地,文化广场、绿地景观、停车场、公厕等设施全部配套。特别是新建了1个垃圾中转站,配备2辆垃圾清运车,每家每户配置1个保洁桶,进一步充实卫生保洁队伍,实现垃圾日收日清,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5、强化运作管理,增强旧村改造实效。坚持各级政府、村级组织、群众三方共同努力,确保改造工作力度大、项目建设速度快、农村面貌变化大、群众满意效果好。第一,政府的组织引导和大力扶持是旧村改造的先决条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每周都深入该村现场办公、检查督促,对如何提高改造建设水平亲自指导部署,对存在的问题亲自协调县国土、环保、城乡规划建设、城管、供电等部门迅速解决,举全县之力推进“田园生态村”建设。县挂钩领导经常与镇村干部一起研究改造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时时督促、加快进度。陈巷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古老堀“空心村”改造作为全镇的中心工作任务,寻思路,想办法,破难题,特别是在资金扶持方面,优先考虑,优先拨付,并策划生成村容整洁、道路建设、幸福安居等一批“田园生态村”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有效缓解资金压力。至目前,镇村两级已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确保整治改造顺利推进。县委还从县直单位抽派干部驻村蹲点,加强力量,积极协助推进“空心村”改造。第二,村级班子具有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旧村改造的组织保障。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办事公道,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旧村改造问题上,班子成员思想统一,认识到位,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夜以继日,集中力量推进“田园生态村”建设。如,村主任卢春福率先垂范、埋头苦干,带领村两委突破一个个难题;村支委戴宝辉刚做完一个手术,未办理出院手续,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征迁工作中。第三,村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管理是旧村改造的群众基础。“空心村”改造最大的难题在于迁。古老堀村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旧村改造对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大部分村民主动要求拆迁安置,提早腾空房屋,变“要我拆”为“我要拆”。同时,建立农村卫生清洁保洁长效机制,成立村容保洁理事会,卫生保洁纳入《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卫生责任状,使卫生保洁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

 

——来源:福建卢氏网         供稿:省卢会秘书处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7 + 1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空心村”转型“田园生态村”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