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第四任院长卢嘉锡(二)
卢氏信息,卢氏文化,福建省卢氏,福建卢氏网,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福建省卢氏会,卢氏源流研究,中国科学院第四任院长卢嘉锡

引题:曾任第三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是一位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他是我国结构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国第一代杰出的晶体学家,硕果累累;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和科研人才,桃李满园。

提语1:许多卢嘉锡当年的学生回忆说,听卢先生讲课特别轻松,他能化抽象为形象,化艰深为平易,化枯燥为幽默,且入木三分,让人听了有如沐春风、如入胜境之感。

提语2:作为国家领导人,卢嘉锡仍不失科学家教育家的本色。1991年的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他发言的题目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奋斗》,其中第一个小标题就是“树立科技兴国的意识”。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卢嘉锡,在他近70年的科研和教育生涯中,对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特别是结构化学的发展及我国对外学术交流,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教育事业的学者,是一位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待人热情、可敬可亲的师长,也是一位胸怀宽广、不计前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高尚品质的长者。

今年7月底和8月初,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曾任卢嘉锡秘书的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王清泉和卢嘉锡的次子、北京大学统战部部长卢咸池,仔细翻阅了《卢嘉锡传》和《卢嘉锡逝世周年文集》等书籍资料。卢嘉锡这位一代科学巨匠、教育宗师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往返两校教学培育英才

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留学英美长达八年的卢嘉锡,满怀着科学救国的热望,于当年11月21日离开旧金山,12月上旬到达祖国上海,1946年1月由上海回到厦门,决心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誓言。

然而,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两校争聘却一度让他左右为难。时任母校厦大校长的汪德耀找到卢嘉锡,再三恳请他留在母校。而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胡刚复也发来电报,催促他“早日来杭”。原来,在卢嘉锡回国前,两校都曾向他发出聘请,如今两校又互不相让。

一边上门劝说,一边电报猛催。面对眼前难于割舍的“情”和“义”,卢嘉锡进退两难。后来经朋友调解,最终达成一个两全的“协约”——卢嘉锡交叉往返于厦杭之间。

1946年春,卢嘉锡在厦大讲课,秋季首次赴杭讲学,《厦大校刊》曾有如下报道:

“本校化学系主任卢嘉锡先生,近应国立浙江大学之邀,前往该校讲学。卢主任11月30日搭飞机飞沪转杭,讲学3个月,约明年3月返本校任教……”

许多他当年的学生回忆说,听卢先生讲课特别轻松,他能化抽象为形象、化艰深为平易、化枯燥为幽默,且入木三分,让人听了有如沐春风、如入胜境之感。为之倾倒的不仅仅是听课的学生,还有不少教师甚至资深教授也赶来旁听。事实上,善于运用既形象又贴切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消化一些难于理解的概念和理论,正是卢嘉锡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1947年初,当卢嘉锡结束第一次在浙江大学的教学任务即将返厦之际,该校数百师生联名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挽留信。

南来北往,卢嘉锡的教学生涯从此拉开了序幕。那几年正是他崭露才华、蜚声讲坛而成为一名教育家的重要时期。有数字表明,1966年前厦门大学共培养出63名研究生,其中41名出自化学系,占将近三分之二。卢嘉锡对于厦大化学系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资本论》翻译者之一、解放初期的厦大校长王亚南欣喜地发现,卢嘉锡不单学识渊博,具有非凡的教学才能,而且很有组织管理能力。不久,卢嘉锡被提升为副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

奔赴福州创业倾尽心力

1960年起,卢嘉锡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福州创业生涯。他参与创建和领导了福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作为建校之初校领导中惟一的著名科学家,卢嘉锡肩负着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规划与落实的重任。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生活苦、师资缺、校舍尚未完工,创办福州大学用卢嘉锡的话说“真是困难重重”。但卢嘉锡是一个善于动脑、善用巧劲的人。师资力量匮乏,他便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极短时间里既“网罗”来不少人才,又为学校培养出许多年轻教师。同时,卢嘉锡还着手主抓了福大的第一批科研工作。福大教学科研很快初见成效。

在就任福大副校长的同时,卢嘉锡还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作为福建省惟一的中科院自然科学学部委员,卢嘉锡深知自己在业务和学术上的担子有多重。随着福大的教学与科研步入正轨,卢嘉锡逐渐将主要精力转向筹建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多少年后,中科院院士郭可信教授在物构所的一次学术评议会上说:“物构所是在‘大跃进’后建立的,而且全所仅有卢嘉锡一人是高级研究员,担子重,困难大,消耗了他多少心血,熬白了他多少青丝,才有今日这样辉煌瞩目的成果啊!”

1962年,物质结构研究所已初具规模。年底,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福建视察,看到物构所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成果后十分高兴,将途中所作《登鼓山》一诗书赠卢嘉锡:

关上耸群峰,闽江一览中。人来挝石鼓,我欲抚苍穹。

万岭波涛涌,千帆烟雨濛。车随山路转,如看万花筒。

郭老的这首诗,意在鼓励卢嘉锡在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途中要不怕曲折、不断前进。卢嘉锡把这幅珍贵的手迹一直悬挂在自己的书房中。

感念周恩来搭救之恩

1956年,卢嘉锡到北京参加制定我国科学发展规划。有一天他在北京饭店乘电梯,突然电梯门开了,进来一位中等身材的人。他一看,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对他点了点头,亲切地说:“你是卢嘉锡同志吧!”第一次偶遇,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不但认得自己,而且叫出了自己的名字!卢嘉锡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文革”期间,卢嘉锡被赶进了“牛棚”,被罚在实验楼里扫地、刷厕所。在那是非混淆的年代里,卢嘉锡正直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依然如旧。接受审查外调,他绝不搞“落井下石”,从而免除了一些人身上被强加的“罪名”,保护了他们。

1969年的一天,“革委会”突然宣布解除对卢嘉锡的批判,并准许他“下厂锻炼”“搞科研”,这的确出乎他的意料。多年后才知道,原来是周恩来在获悉卢嘉锡的境况后,嘱咐有关同志打电话给当时的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交代要“立即解放、安排工作”。

卢嘉锡原本就十分敬佩周恩来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情操,这件事更让他牢记周总理的恩德。周总理逝世时,他万分悲痛。他始终不忘是周总理在最艰难的时候保护了自己,深情地借改动李白的两句诗来怀念周总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周公对我情!”

“文革”结束后那几年是卢嘉锡在物构所干得最顺心最顺手的时期,科研捷报频传。在多年的奋斗中,物构所累计取得了140项科研成果,其中重大成果40项,物构所已成为我国原子簇化学研究的中心以及国内外新技术晶体材料的研究中心之一,蜚声海内外。

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81年,卢嘉锡科教生涯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了21年物构所所长的卢嘉锡在这一年开始了新的旅程。

1980年,中国科学院党组就开始考虑增补科学家副院长。当时五位科学家副院长中,童第周已经逝世,严济慈、周培源已年过古稀,华罗庚、钱三强也年近七旬;而方毅因党中央工作繁忙又兼国家科委主任,希望不再担任院长职务,由谁来接任的问题成了焦点。

1980年底的一天,卢嘉锡在福建接到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中科院李苏副秘书长告诉他:中科院党组决定任命卢嘉锡为化学部代主任,等到第二年开学部委员会全体大会时将另有任用。后来在到北京办事的时候,中科院党组书记李昌也找卢嘉锡谈有关院所的情况。他犹豫了:自己一直工作在结构化学领域里,当中科院化学部的代主任还行,要管理科学院的其他工作,能胜任吗?

于是他密密麻麻地写了两张纸的辞谢信交给了方毅。卢嘉锡和方毅是老相识了,早在少年时代就是小伙伴。方毅找卢嘉锡长谈。最终,卢嘉锡还是被说服了。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在北京召开,卢嘉锡在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在充分体会到光荣感和责任感的同时,卢嘉锡更多的体会是紧迫感,他加快了步伐。

卢嘉锡担任了五年半的院长,在中国科学院主持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他推动科学院从行政领导为主向学术领导为主过渡,实行所长负责制;对科研工作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多方开展横向合作;创立了开放研究实验室制度……

当时,科研工作如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也是中国科学院一班人面对的重要问题。卢嘉锡提出,科技工作不能坐等“依靠”,而要主动“面向”,积极“投身”,即科技工作要投身到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来。他组织对国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到生产实践中找课题……

1982年,中国第一个用于资助全国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的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诞生,卢嘉锡出任首届主任。不久,经中央批准卢嘉锡兼任中科院党组书记职务。同年他还担任了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身居高位不失本色

1988年,时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的卢嘉锡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后又先后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深知,进入国家领导人的行列,这不是他所热衷的目标,但却体现了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

虽说担任了领导人,但卢嘉锡却始终把自己当做科技战线上的普通一兵。国家民政部从1991年进行社团登记,欧美同学会的基金会

在重新登记时遇到问题,一直到1994年11月还解决不了。卢嘉锡决定亲自去找民政部商谈。有人觉得身为副委员长,请民政部的同志来谈就行了,卢嘉锡却说:“我不是以副委员长的身份去,而是以欧美同学会一员的身份去的。基金会归民政部管,我是会长当然应该主动去找人家才对嘛!”

消息传到了多吉才让部长那里,部长正准备去拜访卢嘉锡,不想卢嘉锡已顶着寒风来到了民政部:“我是代表欧美同学会7000多会员来反映问题的,基金会关系到同学会的生存与发展,希望民政部妥善解决。”不久阎明复副部长受民政部的委托负责此事,经过一番调查之后,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作为国家领导人,卢嘉锡仍不失科学家教育家的本色。1991年的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他代表农工民主党发言,题目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奋斗》,其中第一个小标题就是“树立科技兴国的意识”。他强调“兴国先育才的战略”和“兴国大计教育为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卢嘉锡的发言博得全场四次热烈的掌声和强烈的反响。

十多年间,他积极倡导智力支边,多次亲自到环渤海地区、内蒙、陕北、广西、贵州、云南、闽西等地,深入海港、工矿、山区、农村考察,为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出谋献策;他为头两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青年科学家都未入选感到心焦,致信中央领导提出意见建议;他在出席“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仪式时激励青年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建功成才;他为几位科学家在“邱氏鼠药案”中一审败诉鸣不平,与多位院士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维护科学尊严。

卢嘉锡曾专为自己写过一幅座右铭:“吾日三省吾身: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学术而乏创新乎?奖掖后进不落实乎?”言为心声,也正因如此,对于卢嘉锡这样的一位科学家、教育家出身的国家领导人,人民怎么会信不过呢!

辅文

子女眼中的卢嘉锡

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多姿多彩:是慈祥的父亲,是出色的“教书匠”(他喜欢这么称呼自己),是一位吃住从不讲究、做事却极为认真的男人,是不善于料理家务、却很关爱妻子的丈夫。

卢嘉锡的长子卢嵩岳 在学习上,父亲勤奋细致,常说学无止境,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成,主张多读多写多练习,而且做一道题就要能举一反三。父亲讲课非常风趣,他不写详细的教案,有时只是随手把大纲写在日历纸的反面,课堂上临场发挥,就能把枯燥的化学课讲得生动活泼,听课的人从不打瞌睡。他演讲时,学校最大的教室往往不够用,门口都挤满了人。

次子卢咸池 在家里,父亲既严格又慈祥。说他严格,是他经常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说他慈祥,是他总是用说服、教育、劝导的方法,以自己的榜样、民主的家风和他特有的教育方式对我们“言传身教”。记得小时候,每当我们吃饭把饭粒撒得满地时,父亲就用温和的口气批评我们“像鸡啄米一样”,要我们蹲下去把饭粒捡起来。

在儿女的升学志愿问题上,父亲既适当指导,又尊重儿女的个人志向。1964年高中毕业前,父亲问我大学想学什么,我说想学天文。他说,天文当然不错,但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发展原子能事业,他建议我报考北京大学与原子能有关的专业。同时,他仍然鼓励我把天文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他认为一个学生在学好课程的同时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拓宽知识面、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益。

小女儿卢紫莼 父亲留给我的印象是多姿多彩的:是慈祥的父亲,是出色的“教书匠”(他喜欢这么称呼自己),是一位吃住从不讲究、做事却极为认真的男人,是不善于料理家务、却很关爱妻子的丈夫。

父亲是一个节俭一生的老人。然而,正是这样清苦一生、为中国科学教育贡献一生的老人,临终前还不忘提醒子女,要捐出自己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百万港元奖金。

根据父亲的遗愿,子女们捐出了父亲生前所获全部奖金,于2006年8月与农工民主党中央、中科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共同发起创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主要用于鼓励科学创新和支持人才培养,设有“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和“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还在厦门设立了“卢嘉锡青少年创新奖”。

卢嘉锡小传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籍台湾省台南市。年仅13岁就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连续四年获陈嘉庚奖学金。1934年化学系本科毕业,同时修完数学系课程。毕业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

1937年,卢嘉锡考取中英庚款公费赴英留学,选择当时被认为是化学新领域的放射化学专业。1939年获博士学位,成为国际上早期成功分离出放射性高浓度浓缩物并进行定量研究的化学家。

1939年秋,卢嘉锡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接纳为客座研究员,师从两获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从事晶体学的研究工作。1944年在马里兰研究室参加美国国防研究工作时,曾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成就奖”。

1945年底,卢嘉锡毅然辞去国外的一切聘任,离开旧金山回国。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

1955年,卢嘉锡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现称院士),被高等教育部聘为一级教授,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学部委员和一级教授之一。他于1953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卢嘉锡到福州参加筹建福州大学,担任副校长,并创办了以结构化学和新技术晶体材料研究为主的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973年,卢嘉锡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为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他以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1年5月,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任职期间主持进行了中科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副主席。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主席团名誉主席。

由于在原子簇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卢嘉锡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由于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88年,卢嘉锡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与此同时,他还连任农工民主党第九、十届中央主席。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主席。他还曾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长等职。

1984年,卢嘉锡被选为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院名誉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该院理事会理事;1987年被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接受英国伦敦市立大学授予的理学名誉博士学位;1988年被任命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病逝,终年86岁。(齐殿斌)

(中国科技技术协会)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20 + 10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中国科学院第四任院长卢嘉锡(二)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