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肇钧院士

 


卢肇钧院士

卢肇钧,19171117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父亲卢学孟,曾留学,当时在郑州任陇海铁路局长。母亲陈复生,上海市人。卢6岁时随父母迁居北平,1930年入三基初级中学,1933年入汇文高级中学,1936 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曾在北平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物理系各借读半年。1938年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联合)就学土木系,1941 年毕业。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1950年返回祖国,到唐山铁道技术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前身)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非凡津贴。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起享受副部级住院医疗照顾,1998年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卢肇钧同志一直从事我国新建铁路沿线各种土的力学性质和非凡土地区筑路技术的研究,为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推动我国建筑业地基加固技术的发展,解决和研究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土工技术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设祖国

    1941年至1945年卢肇钧在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及滇缅公路工程局任助理工程师,先后在昆明、贵阳及重庆等地从事钢桥悬索桥设计,在滇西云县、公郎、弥渡等地从事公路设计及施工。1945年回清华大学土木系任助教,讲授材料试验及结构设计,并协助清华大学迁回北平的复校建设工作。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留学。19471950年期间,卢肇钧在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取得科学硕士学位后,又在麻省理工学院土力学研究室为博士研究生并兼任助理研究员,在近代土力学的创始人太沙基K.Terzaghi)和泰勒D.W.Tayler)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土力学研究工作。当时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土力学研究曾被世界一致公认为近代土力学最高权威的学府,他在学习和工作的同时,还作为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波士顿地区的联络人,积极宣传、动员留美学生返回祖国贡献力量,参加建设。1950年秋因朝鲜战争爆发,卢提出辞职并准备返回祖国,泰勒教授再三挽留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工作,但怀有浓厚爱国感情的卢肇钧,婉言辞谢了教授的盛情,毅然返回北京。

195010月起先后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土工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曾兼任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长期从事土的基本性质研究和特殊土地区筑路技术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贡献

  主要成就与贡献有:膨胀土的强度及其稳定性研究;首创锚定板挡土结构,并编写《旱桥锚定板桥台设计原则》、《锚定板挡土墙设计原则》;裂土基本特性及在路基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排水砂井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查明盐渍土的工程性质,并制定了试验标准和设计原则,已纳入铁路设计规范。曾担任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主编过土木工程类专著。

                        中国铁路路基土工技术的开拓者

卢肇均1950年回国后,利用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获得的基础理论和训练,一直从事我国新建铁路沿线各种土的力学性质和特殊土地区筑路技术的研究,是我国铁路路基土工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他不停地奔忙在中国铁路新线建设的土地上,为解决和研究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土工技术问题而努力。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他建立了中国铁路的第一个土工试验研究室,以此为基地组织培训了一支精干的试验研究队伍。在50年代初期,为各个铁路勘测设计院和工程局培训了许多土工试验和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并协助各铁路局普遍建立了土工试验室,从而提高了新建铁路路基的勘探、设计和施工的质量。

1953年,当兰(州)新(疆)铁路新线勘测队初次进入甘肃省河西走廓地带时,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特有的盐渍土问题成为筑路工程中的难题。该地区每年春季有许多路面软化,夏秋松胀,使车辆难以通行,当地人称之为橡皮地。卢肇钧自1954年开始主持这项研究工作,亲自深入到河西走廓等盐渍土地区,调查各种道路病害现象与当地的土质气象及水文地质的关系,提出了《兰新线张掖地区盐渍土路基的初步研究报告》。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盐渍土的松胀变形的机理,又与当时的助理研究员杨灿文合作,对多种不同成份盐渍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室内控制条件的系统试验研究,在1956年共同提出了《盐渍土工程性质的研究》报告,并制定了针对盐渍土路基的判别试验标准和设计原则,纳入铁路设计规范,从而基本解决了我国盐渍土地区筑路技术问题。

我国沿海各省分布有大量的饱和软粘土地层。在这种地层上修筑的铁路路基和建筑物经常下沉甚至发生突然性地沉陷破坏。卢肇钧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主持这项研究,在我国最早成功地采用排水砂井处理软土地基,研究制定了对软土地基的判别试验标准和设计原则。1959年发表了《关于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指标和稳定分析》,并于1962年又发表了《软土内摩擦角和塑性指数的关系》。这两篇论文初步提出了他个人的学术见解,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将他逐渐引向80年代对膨胀土和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特性的系统性研究。膨胀土和裂土是我国中南和西南许多省区大量存在的特殊土问题,而且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存在的问题,引起许多路基塌滑和房屋开裂变形。在80年代后期卢肇钧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裂土基本特性及其在路堤路堑边坡工程中应用技术条件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负责非饱和土的基本性质的研究,指导研究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膨胀土的强度及其稳定性以及非饱和土强度特性等基础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项目于1989年列为我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0年又被加拿大的国际开发研究中心IDRC)列为中加交流合作的资助研究项目。现已取得有关膨胀土强度变化的规律性质及非饱和土凝聚力与其膨胀压力相互关系等新发现,并已发表了《土的变形破坏机理和土力学计算理论问题》(1989),《对粘性土内摩擦角的探讨》(1991)和《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与膨胀压力》(1992)等论文,提出了全面重视自然现象的学术观点,并提倡对非饱和土的膨胀压力开展研究。

除上述对于土的基本性质和筑路技术等方面研究外,卢肇钧还在70年代铁道部的新型支挡结构的科研项目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锚定板挡土结构型式及其相应的计算理论。它具有结构轻、柔性大、能节约建筑材料并能适应承载力较低的地基等特点。经十多年的大量研究和试用后,先行总结编写了《旱桥锚定板桥台设计原则》和《锚定板挡土墙设计原则》并已列入有关设计规范。其中提出的锚定板承载力的临界深度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注意。这种结构型式已被许多部门采用,在国外发表时被称为中国特色的新结构。日本土质工学会曾作介绍并得到重视。

                    对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

  卢肇钧毕生致力于建立和领导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的土工研究室。在他的主持下土工研究室对新中国铁路建设中遇到的某些重大路基土工问题,如黄土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翻浆、下沉、挡土墙土压力、软土路基的稳定和沉降、桩基承载力以及地基加固等课题,分别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大量很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和论文报告,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员和数十名硕士及博士。不但对我国铁路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全国的岩土工程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土工室已成为全国土力学学术活动的中心之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于1957年开始组建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于当年参加了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组织并在国内开展学术活动。该委员会由茅以升首任主任委员,卢肇钧任秘书长。挂靠在铁科院土工室,积极推动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科的发展。1962年在天津召开了第一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1966年在武昌召开了第二届学术会议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工作中断。

                           对学术工作的主要贡献

    1979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恢复活动后,成立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并推选卢肇钧为常务副理事长(黄文熙先生为第一届理事长),1986年又选举卢肇钧为第二届理事长。他主持领导学会工作共十一年1979-1990),在此期间对学术工作的主要贡献有:

1、主持召开了我国第三届(1979年在杭州)、第四届(1983年在武昌)、第五届(1987年在厦门)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并组织出版了各次会议的论文选集。2、组织我国的学术论文和代表团出席了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第十届(1981年在Stockhom)和第十一届(1985 年在San Francisco)国际大会,并代表我国学会出席了国际土力学协会的执行委员会。

2、组织我国的学术论文和代表团出席了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第十届(1981年在Stockhom)和第十一届(1985 年在San Francisco)国际大会,并代表我国学会出席了国际土力学协会的执行委员会。

31988年首次在我国北京召开了有30多个国家学者参加的北京国际区域性土的工程问题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

4、为了推动我国建筑业地基加固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成立了《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组织学术讨论,出版地基处理学术刊物,并集中全国有关专家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经验共同编写出版了《地基处理手册》。这个手册极受国内建筑界的欢迎,被评为1988年的优秀图书之一。

5、主编《中国土木工程指南》的第四篇土工与地基基础,作为学会对我国工程师的指导手册,并在其中论述了土的变形破坏机理和土力学计算理论问题,阐明对复杂的土力学问题应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全面考虑,并应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8 + 5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卢肇钧院士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