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竹叶心如水——读《闽东历史清廉人物》有感
身如竹叶心如水——读《闽东历史清廉人物》有感

 

身如竹叶心如水
 
——读《闽东历史清廉人物》有感
 
卢美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借鉴历史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他还指出:“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宁德自古为人文发达之区,才俊贤哲扬声后世,嘉言懿行传久行远。本书所收清官廉吏事迹,可以概见闽东廉政文化之—斑。 
      从本书可知,清廉乃我国古代为官作宰者持守的传统,因而形成廉政文化。古代清廉之官,因其善政良风而获得永恒的美誉。人们至今仍缅怀古代循吏清官,正是出于对他们惠民之政的景仰与高风亮节的赞颂。古代闽都士人有诗称:“人生所宝惟令名,一士远胜王侯荣。”这些清廉人物正是由珍惜气节而博得令名,他们除了具有一般循吏的“清、慎、勤”优点之外,还各具优良禀赋并作出独特贡献。
      首先,这些清廉人物都拥有真才实学,有的学识深湛。如“闽中甲第破天荒”的薛令之,在初唐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下,能够脱颖而出,荣登巍科,与韩愈等名儒比肩,足见他学问的扎实与高深。林嵩被喻为“闽中之全才”,学识渊博,工诗善赋,以勤廉履职,故“政声感人”。杨惇礼博极群书,以文学名世,为官刚介雅正,致仕安贫乐道。林湜博学有守,晚年专心研究理学,人称“当今大雅”,朱熹对他亦“执礼甚恭”,赞其所学深、所守正。游光绎31岁入翰林,以博学强识、文学华赡闻名,身为谏官,以直言闻一时,却因所谓“措词失控”而丢官,回闽任鳌峰书院山长20年,“以成就后学相期”,对林则徐等寄望尤深,所成就亦最大。
      其次,这些清廉人物都有远大志向和社会担当精神。如黄鞠,身为谏议大夫,以敢言直谏著称,避居宁德后,立志大兴水利,率家人开童山,凿岩洞,修渠溉田,泽被苍生。陈桷忧国爱民,仕途坎坷,廉正自守,力主“治官莫大于治贪”,坚持司法公正、公廉、公明,明断赏罚和贿案:不畏强权,敢言直谏,恬于荣利,风骨凛然。张以宁立志“兼济天下”,勤政恤民,自奉极俭,人誉其“忧道不忧贫”,朱元璋赞其“至清”。黄槐为救徽州百姓,私开粮仓,赈济灾民,嗣即自动挂冠回乡,施医办学,造福百姓。郑虎臣豪气劲节,发誓为天下除奸。在押送途中杀死误国奸臣贾似道,文天祥为书挽联称:“做正气人,都为名教肩任;到成仁处,总缘大义认真。”李拔任福宁知府,重视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缮治城垣,劝施教化,以致调任福州时出现“两郡争守”的感人场面。
      再次,这些清廉人物都有一身正气和硬骨头精神。陈最以一介县官,挺身而出,单骑进见朝廷卫队叛卒,晓以忠义之理,解除了危机。他力主抗金,出使与金人谈判划界,寸土不让。林湜任监察御史,忠于职守,纠弹不法官员,“论劾甚锐”。出使全国不辱使命,“守礼甚坚,国体不失”。杨楫主张“奖廉静之操,绝奔竞之风”。郑寀任谏官,敢言直谏,指陈朝廷滥赏之弊、皇帝贪欲未泯之害。唐璘为官刚介耿直,清正严明,曾上疏痛陈时弊,言论切直。弹劾郑性之“妄庸误国”,揭露其子郑士昌‘“招权纳赂”。《宋史》评其为;‘古之遗直”。王伯大在朝任职,向宋理宗上“极言逸欲败德等弊疏”,直指“近习挠政”、“奸佞误国”,被称为“骨鲠之臣”,并书写“四留铭”传世,有称“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谢翱以满腔悲愤书写亡国之痛,泣血吞声,抒发爱国热忱,以超卓的诗文艺术,表达深沉激越的哀思与复国心志。甘国宝为官,自誓“居官廉慎,尽心报国”,忠于职守,逝于任上。
      复次,这些清廉人物都有惠政及民,是为百姓办实事的循吏良臣。王都中历仕四十余年,为民谋利,秉公执法,严惩腐恶,“所至政誉辄暴著”,故以政事名天下。林时芳任宁德知县,招集流亡,重建被倭寇破坏的县邑,捐俸筑城,躬亲督役,恢复生产,重兴书院,杜绝送礼,取缔私派,“百计安民,民赖以苏”。林聪为官四十余载,以“尽心报国”自誓,“直声闻天下”。体察民情,疏请免除宁德银课,又提出“省班匠以纾民力”,丈量官绅土地以抑兼并,赈灾民以纾民困,提出司法要“至平、至公、至当”的主张,创新建议“朝审制”和“缓重狱”,影响及于后世。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本着“一念为民之心”,不求名而求实,善政惠民。陈瑸为官“志于道”,清除积弊,杜绝中饱,“不纳一文,不通一贿”,康熙称其为“清廉中之卓绝者”。傅维祖首令福鼎,缔造桐山城,设置恒丰仓,建立养济院,实行惠民之政。
      本书所记,仅是宁德一地的部分清廉人物,已然可见先贤的高风亮节、美德善政。他们都以有限的生命、短暂的仕历,为后人树立了永久的楷模。岁月不居,人生苦短,李白曾发浩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古往今来,多少才人杰士赋诗作文,感慨生命,爱惜流光。他们或立身廊庙,辅佐君王,鞠躬尽瘁,建树辉煌;或执政临民,造福一方,黎庶感念,永志不忘;或立功异域,血战疆场,马革裹尸,百世垂范;或饱学博识,富有文章,传道承统,日月同光。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孟子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行善政必须去邪妄,施法治应当赖廉吏。宁德清廉人物的人生实践与精神品格,可以启迪令人,垂鉴后世。历史告诉我们,古之出仕为官者,虽皆饱饫圣人之教,深受家国之托,但人各有志,途有歧异,正邪相对立,冰炭不相融。一些人虽自幼受业,却不能正确立定志向、持守官箴,或为及时行乐,蹉跎岁月;或为贪权弄贿,丧心病狂;或为骄奢淫逸,身败名裂。荣辱两途,天壤之别。著名法家韩非说过,“明主治吏不治民”,说明当权者的重点之一在于管理和监督百官群吏,此言切中要害。古人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有志者自当谨身惜缘,常思报国爱家;有为者更思奋勉精进,计百世大利;洁身爱羽,树永久风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福善祸淫,自古而然,可不慎哉!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指示精神,宁德市纪委编书以警世育人,深入挖掘清廉文化遗产,总结历代名贤的人生经验,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廉政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內容。昔贤高尚的风骨气节,足为今人与后世的楷模。借此可以激发人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激励人们爱国爱乡的热忱,同时,有助于净化社会空气,树立良风美俗。
 
                                 (原载《福州晚报》2015年4月15日B15)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8 + 4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身如竹叶心如水——读《闽东历史清廉人物》有感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