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蒙学堂——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
福州蒙学堂——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

 

福州蒙学堂——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
 
卢美松

  在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内,原来的文儒坊36号古民居,本是明清时期的卢家祠和卢氏试馆。同盟会会员卢秉方、卢智锟兄弟随北伐军第一路军进入福州时,曾居住于此;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卢衍豪院士与台湾大学教授、台湾考试院委员卢衍祺在福州读书时,亦住祠内。晚清的蒙学堂就办在这里,一般人称福州蒙学堂,是为近代福州开办最早、影响最大的新学堂,也是全省办新学之嚆矢。福州最早的反清民主革命志士就从这里培养出来。
                       一、蒙学堂创办缘起
      甲午海战失败与《马关条约》的签定,彻底暴露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腐朽与没落,因此激起全国民众的强烈公愤,有识之士群起抨击反动政权的倒行逆施。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先知先觉者,著文倡导变法图强,呼吁维新改制。福建因在中法甲申海战与中日甲午海战中连遭败绩,丧失众多海军将领与水手壮士,民众深感创巨痛深,因而对清廷深恶痛绝。许多志士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放眼世界,倾心民主,以故早蓄革命志向,谋划反清救国拯民的行动。
  蒙学堂的创办者们满怀爱国热忱,林白水主张:“救国的第一要义是教育,要唤起全国人对国事的关注,才能谈革命。”黄展云认为:“今日之事,需革命以救国,而从事革命又莫先于教育为革新。”另一位创办者郑权(字仲勤),也常与革命同志“讨论开通风气,疏浚民智诸要著”,所以人称仲勤是“福建输入革命之第一人。”其他几位创办人员或兼任教员,如方声涛、陈与年、林志烜、何琇先等,都是当时的民主革命者。这些革命志士以革命精神指导办学,又以办学推进革命、培育革命志士。
  林白水从1896年起应杭州知府林启(福州人)之邀,与林纾、高啸桐等人一起创办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养正书塾、蚕学馆等三所新式学校,并任求是书院总教习。他们希望通过办学传播新学,团结进步青年,努力实践“以新知报故国,用巧技振家邦”的理想,旨在实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主张。据曾意丹先生考证,1898年秋,林白水因他的学生(后成为同事)孙翼中为学生作文命题曰《罪辫》,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受到追究,遂回福州避风并过年。蒙学堂创办于1899年春季。系由林白水与表弟黄展云、黄的堂兄黄翼云,以及革命党人方声涛、郑权等商议,为了宣传新思想,培养革命人才,而谋划合办一所新学堂,名为福州蒙学堂。这是闽人自办的、全省最早的新式学堂。
  办学地点的选择,由方声涛与其世交卢氏友人商量,借用文儒坊卢氏试馆(“卢家祠”)。该馆始建于明末清初,系由永定县在榕的卢氏族人所建。据原建筑风貌,应为五进院落,直透至洗银营;每进五间排。初为试馆,系永定籍举子进省城应考时下榻之地,旧时门口曾高悬“解元”匾额,并悬有“卢氏试馆”金字直匾。“解元”金匾系为时居文儒坊的永定籍道光二十九年(1849)解元卢纫芳(字馨堂)题赠的;厅堂内悬挂多面“优贡”、“进士”、“贡元”、“文魁”等牌匾。后来成为商人会馆兼作卢氏宗祠。现存为朝南的三进院落,面积约1300多平方米。祠内共有30多间房屋,一进厅堂作为课堂,二进大厅作为师生用膳之所。祠内厢房、披榭辟作师生宿舍。师生皆集体食宿。校名“蒙学堂”实为掩人耳目,因为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者潜伏待机,办新学仍取旧名,以避风头。同时由于清廷在酝酿变法时,欲废科举、兴学校,而诏令新学有蒙学(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之分,故林白水等人创办新学时遂以蒙学堂命名。 
                            二、学堂师生构成
  蒙学堂的创办者都是具有新思想与大志向的革命者。林白水(18741926),闽县人,名獬,字少泉,号白水,以号行。是近代中国创办白话报与革新教育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1899年春节期间,他在拜访表弟黄展云时遇到郑权(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和方声涛(留学日本振武学校刚回国),于是合议创办蒙学堂。当时福州所设新式学堂只有外国人设立的英华书院和格致书院。
  创办人黄展云(18751938),字鲁贻,永泰人,生于福州。1896年考中廪生,向往政治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痛感朝政腐败,民智不开,毅然放弃科举仕途,研习西方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决心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因此联络同志者创办蒙学堂。黄翼云,号桐坡,举人出身,曾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和辛亥福州起义。郑权(18781939),字仲勤,闽县人,曾在仓山古榕书院组织益闻社、阅报社,秘密宣传革命。方声涛(18851934),字韵松,侯官人,在日学习时加入同盟会,曾任清军参谋,后参加反清、反袁运动。因为白水有办学经验,遂受任学堂监督,其他创办人员都兼任教员。教员李心庄(18821958),又名郁,生于福州,14岁为秀才,肄业于鹤龄英华书院,精通英、法文,担任蒙学堂的英文和体育教员,后在沪加入同盟会。学校还常请何琇先等维新派人物来校演讲,宣扬革命学说、爱国思想。方声涛(韵松)、陈与年(小舫)、林志烜、何琇先、黄光弼等都是民主革命家。这些主张救国维新的人物,都具有教育救国的理念和反清革命的思想。
  学堂学制实为三年,招收本地优秀青少年入学,学生多是创办者与教员的戚友子弟,年龄在十岁上下到十五岁以下,毕业时绝大多数不过十五六岁。学生免收学费。创办者多是亲朋好友,如林白水是黄展云的表兄;黄翼云是黄展云之堂兄;黄展云与陈家是世交,且有姻亲关系,陈与年是与燊的嫡堂兄;陈可钧是与燊的堂叔(陈氏本门排行为:“业可与人同”);黄展云的好友是方声涛、郑权。近代知名民主革命志士或烈士林觉民、林尹民、林文、方声洞、陈可钧、陈天锡、陈更新、陈与燊、严骥、蒲开泰、黄光弼等人,都出自蒙学堂或侯官两等小学堂。蒙学堂创办之初,学生人数不过三四十人。

                          三、学堂教育

  当时学制未定(朝廷未颁诏令),蒙学堂设小学班二(招收十岁上下年幼学童,小者约六七岁);设特别班(高等班)一,招收十五岁以下青少年。蒙学堂教学课程以学习汉文(国语)为主,科目暂定为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修身、体育等课。也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与哲学思想,学习一般科学常识,规定每晚自修。教师常与学生谈论时事政治,议论国势危殆与朝廷腐败之事,向学生宣传维新思想与革命道理,启迪民族意识,灌输爱国反清思想。
  学堂开辟运动场,设置军体课,注重学生体格锻炼,在坊巷外护城河(白马河)边空地上辟运动场;每日早操一小时,每星期六举行各种运动,如跳高、跳远、双杠等。教育学生习文尚武,为民族生存和国家富强而奋发有为。
  学堂除常课外,还设时务课程,讲授时事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并且经常举行国势演讲会,邀请本市著名人士讲演国内外形势。林白水、何琇先(崑士)、黄展云、张继(革命党人)等都应约演讲,说明国内外大势,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介绍欧美社会政治,传播科学知识,启迪民族意识,灌输爱国反清的革命思想。特别是大力宣传“变法图强既已绝望,非推翻清室不能救亡”的道理。
  黄展云兄弟与方声涛等,在蒙学堂中一方面向学生灌输爱国反清思想,鼓吹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以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一方面组织励志社、阅报社,让有革命思想的学生阅读反清“禁书”;寻觅隐蔽地点,向学生讲述清廷民族压迫历史,讨论反清革命途经。因此具有革命思想的师生都立定志向,“驱逐鞑虏,还我汉人江山”。
  福州蒙学堂创办伊始由林白水负责,因他有在杭州为林启知府办学之经验,办学成功后不久回杭州去,遂由黄展云任学堂监督(校长)。学堂内设图书馆,购置和搜罗各种进步书籍、新刊书报,让学生自由阅读;在学生中组织“阅报社”,举办演讲会等。
  林白水、黄展云等教师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教育和启迪。他们组织高年级班学生成立“励志社”,其中10名学生组成“十汉团”。他们商定分别用“汉”字组成自己的别号:程祖樵(汉顿)、黄光弼(汉崙)、高贻书(汉男)、蒲开泰(汉子)、倪履新(汉杰)、陈与燊(汉新)、严骥(汉民)、张兆蓉(汉轰)、蔡世俊(汉烈)、陈更新(汉郎)。表示男子汉要学习华盛顿、拿破仑的榜样,以武装革命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做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大家皆下定决心以推翻清廷为职志。十人后来皆由黄展云介绍参加革命。
  学堂学生陈与燊、陈更新、陈可钧(字少若)来往亲密,号称“三杰”。学校成立自治会,与燊被推为会长。因他擅口才,言词锋利,无人能挡,每会必推其为主。他常对人言:“推翻专制王朝,振兴中华,正是我们的责任。”陈更新幼失父母,备尝艰辛,能诗词,工书法,智略深沉,起义被执时坚称:“吾起义,所以警醒同胞。”陈可钧幼失怙恃,生活困苦,处事明敏,沉思寡言,曾称:“诚欲救国者,惟有实事求是,为恳切之规划,徒作空言无益也。”在校常谈论革命,受同学器重。三人都是从蒙学堂走出的黄花岗英烈。严骥是属生还义士,黄光弼在辛亥年福州光复起义中也做出贡献。

                     四、学校的发展与改组

  学校设立不久,因管理好、内容新,办学成绩大著,社会声望很高,学生请求入学者日益增多。但社会上的守旧人物则不满学校的新举措,将之视为异端。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悍然入侵北京,国人极为愤慨。黄展云认为维新变法无望,非推翻清室不能救国家之亡,因此着意扩大学堂规模,秘密向青年学生灌输革命思想,扩大影响,广育人才。1901年,清廷下诏改科举、废八股,令各省设大、中、小学堂。1902年起,福州纷纷设置官立、私立学堂。蒙学堂因成绩显著,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侯官知县亦喜欢讲求新学,对蒙学堂办学成就比较欣赏。黄展云乘机请求由县政府拨给经费,将蒙学堂改为官立,以增招学生,扩大规模。得到侯官县令许可,遂于1902年将蒙学堂由文儒坊迁入指定地点越山南麓的越山书院旧址,改名为“侯官县立两等小学堂”,黄展云任校长,每月由县里拨给若干经费。因为是官立,学校经费扩充,设备充实,许多官绅子弟也来报考入学,学校规模随之扩大。侯官知县以学堂为自己的政绩,故时常来校视察或监考,对于成绩优良的同学都发给奖品(前三或五名)。当时,其他小学校也相继成立,但校誉和成就不如侯官小学堂,许多少年学子都以能考入侯官小学为荣。
  新校成立后,图书室充实内容,增加书刊。如报纸类有《新民丛报》、《苏报》、《民权报》等;新书籍有《法兰西革命史》、《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波兰亡国史》,还有《扬州十日记》、《嘉定三屠记》、《太平天国笔记》、《李秀成供状》、《满清秘史》及邹容《革命军》、章炳麟《致康南海书》,以及文天祥、黄梨洲、郑成功传略等书。这些书充满反清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图书馆设在隐僻的角落处,其中有些重要的反清革命书刊,另贮于两个大箱内,由黄展云自己保管。这些禁书只让加入“励志社”的学生们秘密阅读。
  迁校后,对体育活动更加重视,每周三、五在越王山空地的城墙上,学生练习骑术;每周四到北校场练习打靶。学生们体育锻炼的兴致很高。这时黄展云早已加入“三合会”,积极从事推翻清王朝的活动。学校仍时常邀请名人来学堂讲演。黄展云本人也常对学生发表演讲或谈话,指斥清廷的腐败,语言十分沉痛。每年寒暑假期,黄展云还常约同进步学生,去鼓山、青芝寺、方广岩、八仙岩等处旅行;或去乌石山、于山等处游览。借此机会,寻找僻静之处,黄展云便对学生讲述清军入关以来迫害汉人的历史(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以及史可法、郑成功等抗清故事,时常声泪俱下,感人至深。参加“励志社”的学生“十汉团”,歃血为盟,誓言“推翻满清,恢复汉室。”陈与燊常对人言:“推翻专制王朝,振兴中华,正是我们的责任。”不久,这十人都由黄展云介绍,秘密参加革命组织。到高等第一班学生毕业时,全班11人中有9人是“十汉团”成员(另一人是第二班学生程祖樵)。
  1903年,全国掀起“拒俄运动”,黄展云组织同志,在侯官小学开会,成立“海滨公会”,以“研究学问,讨论国闻”为名,计划编印刊物、编练义勇队,与海内外志士相相声援,因遭当局阻扰而未果。1904年,黄展云策动学生黄光弼出面,在仓山益闻社成立学生联合会,把革命活动推向校外,侯官小学成为当时福州联络青年、宣传反清革命的中心。1905年春,黄展云与郑权、郑祖荫组织汉族独立会(黄任会长),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与革命党人黄兴、陈少白联系密切,曾密商实行起义。黄展云认识到必须武装推翻清廷,遂于1905年夏高等班第一期结业时,派遣优秀毕业生学习军事技术,如陈更新赴日本东京九段体育会学习马术和兵操,准备投陆军学校;蒲开泰去上海四马路科学仪器馆附设专科学校专攻理化,学习制作*,两人每月共30元学费,由学校供给;派严骥入闽江要塞炮科学堂学习操炮,作为武装行动的准备。190512月,黄展云与林白水在福州第一山合作编写《高等小学修身课本》8册,是为近代最早、最完整的思想品德教材。继而两人又合编《军国民读本》三册,于1908年在上海出版。
  1906年秋,因本城私立小学创办者妬忌侯官小学的办学成绩,想取而代之,屡屡向官方密告,称侯官小学是“革命党巢穴”,黄等“图谋不轨”、“蓄意造反”。官方饬侯官、闽县两县会同查办。终因黄展云在校内早有准备,两县令亦不欲生事、穷究,遂以“查无实际”上报销案。后来,福建提学司命侯官、闽县两小学合并,改称“闽侯两等小学堂”,校址他迁。黄展云也难以在福州立足,1906年秋与黄翼云东渡日本留学,进早稻田大学师范系学习,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和共进会。
  辛亥年(1911)广州起义前约半个月,侯官小学“十汉”中之陈更新、陈与燊、严骥、蒲开泰、黄光弼五人,会同同盟会志士刘元栋、刘六符、林觉民、冯超骧、吴适等约期赴粤,参加起义。除蒲、黄二人因事、因病未成行外,二陈与林觉民、二刘等于起义中牺牲,唯严、吴二义士生还。黄展云痛悼牺牲的学生,坚信“黄花赍志策未毁,主义随风更披靡”。

 
——来源:《福建文史》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8 + 12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福州蒙学堂——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