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豪卢少洲
闽都文豪卢少洲

 

 闽都文豪卢少洲
 
      卢少洲,名觉斯,号趣人,又号六龛室主。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寿宁斜滩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3岁上省城福州就读,毕业于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1915年,应省经界局招考,录取为第一名,翌年赴京任交通部主事。后调任福建省洲田委员、三沙海关关长等职。1937年,应新加坡致用学校之聘,出国就任该校校长。从此侨居南洋27年,历任新加坡、诗巫、沙罗越、垦洲、实兆远等10所中学教师、校长及大学的讲师、教授等职务。办学成绩卓著,屡受表彰。期间,积极组织诗社,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1963年,少洲辞职返国。回国后,先后写下《纪萝》、《归国》、《秋霁》、《题〈福建画报·斜滩春色〉》、《贺寿宁诗社成立》、《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庆祝全国政协成立四十周年》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1984年,少洲被选为寿宁县政协委员,耄耋之年,还在为祖国统一事业奔走呼吁。1990年逝世,终年95岁。
   
趣人——“爱尔登”先生
 
      1927年(民国十六年),卢少洲先生在福州,一夕,上黄巷口爱尔登酒楼饮酒,乘兴题壁日:“衫履飘萧近野僧,三层阁子九华灯。当炉应解临邛意,爱尔才登爱尔登。”这首诗用卓文君当炉,临邛令代撮合故事来咏酒家,含意新颖,好事者见之,录登报端,一时和者如林,酒家名顿躁,人亦以“爱尔登”三字呼先生,至掩其真名。
      先生名觉斯,字少洲,号趣人,又号六龛室主,清光绪廿二年(1896)出生于寿宁斜滩,高祖金锜公,清孝廉,宰山西岳阳,曾祖范廷公,官训导司铎,祖子潜公,精歧黄,父雁秋公,光绪壬寅举人,民元出宰长乐,嗣任省议员十余载。先生自幼天资聪颖,以足疾,十龄始就学,不两载即毕四书五经。年十三,偕父上省城福州就读,卒业于工专土木科。民国四年(1915),应全省经界局招考,经福建巡按使兼经界局督办许世英拔为第—名。翌年,许氏返京任交通部长,电召先生任部主事,继任福建洲田委员,三沙海关关长等职。1937年,先生受新加坡致用学校之聘,出国任该校校长,从此侨居南洋二十七年,历任新加坡,诗巫、沙罗越、星州,实兆远等十所中学及大学的讲师、校长和教授等职务。办学成绩卓著,屡受表扬,并倡组诗文社,扩大了中外文化交流。
      先生对诗文有很深的造诣,诗思敏捷,文澜浩瀚。1925年3月,福建省各界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福州诗人何振岱先生摘用陈子昂诗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上联,未得对句,先生这时进入会场,何即要求先生代对下联,先生以文天祥《正气歌》句对曰:“下为河岳,上为日星。”观者咸称贴切无比。又福州“望海楼”建成之后,先生所撰“望中欢喜知何日,海左声名负此楼”一联,亦为时人所称道,被书挂在显要位置。
先生“爱尔登”一诗见报之后,不但酒家生意大好。外地以至海外新加波、马来西亚的菜馆旅社,亦有以此三字为名,以吸引顾客者(华侨张宗开信),星州日报并以“爱尔登”三字为副刊之名。
     先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发生,愤柄国者之不抵抗,作《九一八》律诗:
如斯国事实堪伤,    一夕狼烟蔓沈阳。
黑水东飞声激烈,    白山北望色苍凉。
安边允国空筹策,    失地元长竟弃防。
平远台前馀涕泪,    鼓鼙何处借南塘。
     在这首诗里,先生深慨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执政者如此,纵有汉代筹边名将的赵充国也无能为力,终得听从蔡元长(宋蔡京字)那样的民族败类,在金兵入侵时弃城南逃。并引戚继光抗倭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借古喻今;词语悲壮,声调铿锵。郁达夫先生来福州时看到这首诗,也备极赞赏。
孰持和议信庸才,    六代鸳花眼倦开。
落日烟迷鸠鹊观,    残春草长凤凰台。
旌旗洛下排风起,    笳鼓榆关动地来。
国共此时须合作,    同仇敌忾释嫌猜。
     这是先生侨居新加坡期间听到汪精卫在南京组织傀儡政府,投降敌国时,写的七律《金陵恨》,先生愤怒地指出:“六代繁华的古都由于蒙受国耻而显得毫无生气。但是,汉奸卖国贼终究要被人民唾弃,洛下旌旗,榆关笳鼓,正激励着人民抗战到底,并主张国共合作,共御外侮。
     先生在南洋任教期间,还兼任福宁五邑同乡会主席,对团结侨胞,培养华侨子弟,筹赈支援祖国抗战,做了大量工作。时福宁同乡会有很醒目的门联一副,即先生手撰:
筹赈莫辞劳要发扬武毅精神文忠肝胆;
抗倭齐奋起再品量三山风月双塔云烟。
     民族英雄戚继光和林则徐抗击侵略者,千古流芳。先生引用典故写成此联激发侨胞民族精神,支援祖国抗战。还用骈文写了一篇筹赈宣言,刊登在《星州日报》上,惜已亡其稿。   
国难当头,蒋介石还执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客居诗巫期间,先生有《闻祖国战讯》七律一首以刺之。诗曰:
大陆将沉岂有家,    汹汹豺虎正磨牙。
剑头含蜜心何险,    釜底抽薪计未差。
自闪孤光穷海月,    半凝碧血战场花。
叠山壮句吾能诵,    也铸昆吾待斩邪。
      抗战期间,国内萨镇冰、郁达夫、谢侠逊诸名流,先后来到星州,皆与先生有诗唱酬。
萨公赠句曰:
赤道逢吟集,浮生一日过。
梯航通万国,戍马念三河。
得密皆称妙,论交更足多.
楼中闻击钵,有客念弥陀。
郁达夫赠词,曰:
再与卢纶接,词源走百川,
新如霄汉月,清比雪花泉。
天籟非关学,灵机欲入玄.
风流耆旧渺,有幸读华篇。
先生亦和郁一律:
海外招邀访赤松,闽山揖别叉重逢。
春风沉醉文何美,沧海横流道已穷。
(郁有春风沉醉小说一篇)
直笔早知良史贵,校书弥觉宦情慵。
多情岂独佳人累,且进当前酒一钟。
(郁有联日:每因酒醉鞭狂马,生恐情多累美人)
      诗人之间以抗战事互相勖勉,萨、郁皆佩服先生诗才。谢侠逊在国内有棋王之誉,一见先生,亦殷殷乞题赠。先生赠作曰:
忽驰车马到南都,    一代棋王誉不虚。
以捭阖才司杀伐,    于平淡处见工夫。
陆沉大地无家怨,    鹘起奇兵八阵图。
有客旁观柯欲烂,    归来人世恐全殊。
      一九四七至四九年,英女皇伊丽莎白,先后举行大婚和加冕典礼,星州总督请先生代表各界,以诗为颂,译作英文,专机送伦敦,两次皆得女皇修书致谢,文名益著。
     先生晚年,时切落叶归根,思土怀乡之念,而各界争相挽留,欲归未得,乃作《纪梦》一诗:
中华解放几星霜,    昨梦依稀返故乡。
绿水青山浑不改,    斜街曲巷尚难忘。
群孙绕膝欢兼跃,    老母抱头喜欲狂。
蓦地晓钟惊破梦,    依然孤影卧南荒。
      一九六三年,先生已六十有八,毅然辞职返国,受到政府和各界的欢迎,看到祖国繁荣昌盛,遂不复出。赋《归国》一律:
卅载饥躯作远游,    长期浪迹在南州。
谁知幻变人难测,    不觉磋跎鬓已秋。
盛世得逢原是福,    林泉归去复何求。
徽躯且喜犹顽健,    老至依然似壮牛。
     “文革”祸作,先生及子红伽被横加种种罪名,一再批斗,一家皆受折磨,文书悉遭销毁,特别是先生名著《六龛室诗话》四集,亦被付诸一炬,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九七六年,“四人帮”打倒后,邓副主席复出,先生以国事有望,喜作《秋霁》一诗:
巨浸身焉托,微飕胆亦寒。
杜陵飧量减,沈约带围宽,
饱受生前悸,宁求死后安。
忽觇秋霁涌,含笑独凭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给先生全家平了反。国事改革振兴,先生家运亦逐步好转。政府给先生定期经济补助。县党、政领导经常登门问侯,寿旦赍送贺仪,寒冬又赠衣被。一九八四年,先生任县政协委员,经常到县参加会议,协商大政。感动之余,又赋诗曰:
吾宁统战勋华茂,   敬老尊贤树典型。
雪冻天寒身病馁,   居然衣被溢门庭。
南岛归来度暮秋,   海涵春育礼仪周。
神州处处风光好,   雨过天青百不忧。
     先生关怀祖国统一大业,特别怀念去台的同乡何宜武先生。何先生去台之后,曾以台湾侨务委员会委员长身份来南岛,特地拜访了先生,留下名片,先生对此念念不忘。因人为阻隔,音信难通,只能以诗寄怀。一九八一年,先生作七绝三首,登《福建日报》,望台胞:
盈盈隔水本相邻,    本是同胞意更亲,
渴望捐嫌归祖国,    完成一统万千春。
寄怀何宜武先生:
儿时故里共弦歌,    揖别南邦卅载多。
叶老九条新建议,    早完统一乐如何。
倍念栖迟海外身,    未营窀穸未探亲。
水源木本千秋在,    带水盈盈早返闽。
      一九八三年,福建画报记者拍《斜滩春色》照片一组,内有先生同何宜武婶娘在斜滩桥头话旧的照片,先生为此赋诗曰:
斜滩春色撩人甚,    拍影传真壮画图。
林立厂房新建设,    洞开学府好规模。
蕉风椰雨玲珑馆,    疏竹奇花窈窕居。
极目飞桥横亘处,    陶然吾更爱吾庐。
     先生今年九十高龄,在国内外有很多诗友,经常相互诗札唱酬。近年国内许多人倡议成立全国老年诗社,上海陈联芳、廉建中等大学名教授来信要先生担任名誉社长,先生以年迈省事少缘,去信婉辞。
     先生令郎红伽,卒业无锡国专,早著诗名,女双修,幼随父兄学,亦有诗才,负时望。红伽诗作,多见国内外报刊,如抗战时七绝《书愤》 “底用躬年蠹简编,书生几见上凌烟。霄来细把吴钩玩,要碎扶桑一角天。”《咏从军》“马上鱼刀白似银,马前春草绿如茵。此身要向沙场死,不死沙场负此身。”近年多作五、七古,格律谨严,清新隽永。双修适溪李大生,一九七五年以食道癌卒,遗有《旋香阁吟草》,如抗日时写的《时事有感》:“抗战长期事,中兴应在兹。万途须改革,合力赴艰危。岁歉民何诉,风颓吏徇私。何当返淳朴,内外尽平治。”《可竹轩望月》:“千竿寒翠欲平谷,彷佛西风写韵轩。笑唤诸姑停刺瀟,来看新月破黄昏。”言志言情,调谐词婉,皆得家学渊源。
 
 
“爱尔登”先生
 
 卢彩娱
 
    带着追忆,我又一次回到了斜滩。站立龙江大桥,两岸那些有年代的吊脚楼依旧临水而立,用它们的沧桑、斑驳的爱情浸染着龙江。或近或远的灯火闪着神秘的气息。如水的月光,温柔地倾泻,桥下水波粼粼,粼粼的还有我思念伯父卢少洲的情怀。龙江水悠悠东去,少洲风骨、少洲风度依然在斜滩的记忆中,在闽东的记忆中。
    伯父卢少洲出生书香门第,高祖父卢金绮 ,曾伯祖卢赞虞,父亲卢鸿均为知县,祖孙一门三知县,一时在寿宁传为佳话。伯父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之记忆力。19岁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1915年在福建省经界局招考获第一名的好成绩。曾先后任交通部主事、福建省洲田委员、三沙海关关长等职。1916年,伯父到福州市爱尔登酒楼饮酒,趁酒兴题下“衫履飘萧近野僧,三层阁子九华灯,当炉应解临邛意,爱尔才登爱尔登”七绝一首,被广为传颂,名噪一时。此后,人们亦以“爱尔登”称呼伯父,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原名。   
    1937年伯父赴新加坡任致用学校校长,侨居南洋达27年。历任新加坡、诗巫、沙罗越、垦洲、实兆远等10所中学教师、校长及大学的讲师、教授等职务。办学成绩卓著,屡受表彰。期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组织诗文社,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伯父还是一位热情的爱国者。“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发表律诗《九一八》愤怒声讨日本的侵略行径。作《金陵恨》,痛悼南京陷落,作《筹赈宣言》,赠福宁同乡会,激发侨胞的抗敌精神,支援祖国人民抗战。伯父还与福建名流萨镇冰、郁达夫、谢侠逊和诗唱酬,共抒爱国抗日之情。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在中国、东南亚的的侵略军纷纷放下战刀,公开宣布投降。新加坡的日本投降书就是由伯父翻译的。当时,日方想给伯父报酬,便打开金库,让伯父选择,伯父拒绝了。朋友们都说他傻,他说,我不能要日方的赠与,我能翻译日本的投降书,已经很高兴了,这是中国和东南亚人民英勇抗战的成果。1947年至1949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先后举行大婚和加冕典礼,伯父代表星州各界,以诗为颂,两次都得到了英国女皇的修书致谢。
    伯父平时爱作联对,联对新颍巧妙,堪称一绝。任交通部主事时认识了小凤仙(即电影《蔡锷》中小凤仙原型),伯父欣赏小凤仙的才情,送她一副手书联对:
 小花嫩草玲珑馆;凤翥鸾翔绰约仙。
    凤仙极为喜欢,将自己至爱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枚古印章送给伯父,作为谢礼。   
    1925年3月,福州市各界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福州诗人何振岱用陈子昂诗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上联,伯父用文天祥《正气歌》中的“下为河岳,上为日星”予对,贴切无比,赞声四起。
    民国廿年(1931),电影皇后胡蝶来闽,知福州有“偶帝”,一经品题,便增声价,于是托人向伯父索要嵌名联,伯父为她写的联对是:
胡床斜倚张灯后; 蝶梦微酣被酒初。
    民国廿五年(1936)文豪郁达夫,来闽任省府参议、公报室主任,伯父亦赠联曰:
不倚真贤达;无私即丈夫。
    民国廿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伯父一家迁返斜滩,伯父接受新加坡致用学校邀请,到新加坡任该校校长。临行前为福州会馆题联曰:
福国本无他,发扬前线光荣,莫忘武毅精神,文忠肝胆;
州人齐记取,充实后方力量,再谈三山风月,双塔云烟。
    武毅乃戚继光谥号,明末抗倭名将。文忠乃林则徐谥号,清道光时,焚鸦片抗英夷名臣。三山双塔,皆在福州。
    1963年,伯父辞职回国,先后写下《纪萝》、《归国》、《秋霁》、《题〈福建画报·斜滩春色〉》、《贺寿宁诗社成立》、《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庆祝全国政协成立四十周年》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伯父是一位性情中人,礼善待人,有时竞到迂腐的程度。从南洋回国后,他和儿子卢红伽生活艰苦,便在后院种植一些瓜果蔬菜。从来未做过农活的父子俩笨拙地捣弄着那块菜地。俗话说得好,人面无情,土面有情,父子俩的菜地也长出丰绿的瓜果蔬菜。可等到收获的时候,总是廖廖无几,因为喜欢占小便宜的邻居经常光顾他们的菜园。大家劝他们用荆棘将菜地围起来以防偷盗,伯父却说,瓜果蔬菜长自自然,围之,岂不是囚之,不可不可。所以,他们种菜总是种得多,收得少,可父子俩总是乐在其中。1963年伯父回国时,刚下轮船,一青年上前热情地要帮助伯父提行李,对人毫无防备之心的伯父把行李交给了他,可一转眼,那人便不见了。那里有伯父旅居南洋27年的积蓄,更让伯父心痛的是,里面有他多年的创作手稿。双手空空的伯父回到斜滩,很少与外人谈及此事。族亲们暗地里曾议论说伯父大手大脚生活,所以没能留下积蓄。多年以后,当我父亲问及他在南洋生活时,他才向我父亲讲述这段经历。伯父对于这段经历怀着怎样的心痛怎样地无奈,我想我是无法理解的。在旅居南洋的时候,善良温和的伯父结交了很多肝胆相照的朋友。回国后,与这些朋友仍有书信往来。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伯父一家人过得很清贫,这些南洋朋友不时地会寄一些钱来补济他们。有一次,新加坡的朋友来信说不知地瓜米为何物,伯父和儿子卢红伽觉得用文字难以表达,就在信里装了一小袋地瓜米寄往新加坡。被海关拦截,卢红伽被判定为里通外国的现行反革命,判刑二十年。直至八十年代初,在牢中度过了十五年的卢红伽才被平反昭雪。在我们家族,大家也很少议论此事。我想,没有人能知道他们内心的孤独和痛苦。让我感到的心痛的是,他们的经历在那个时代不是个例,而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改革开放后,寿宁县人民政府给予伯父多方的照顾和肯定。1984年,伯父被选为寿宁县政协委员,耄耋之年,还在为祖国统一事业奔走呼吁。
    我与伯父相处的时间不长,却有着特殊的感情。大学毕业,我回到二中任教。那时的伯父已是耄耋之年。由于是刚毕业,忙于教学,但更多的是像徐锦斌先生所说,是少不更事,我未能经常去陪伴伯父。但与伯父相处的时光,让人感到温暖、快乐。伯父喜欢吃御豆,我回城关会买上几斤,带点红酒,到伯父家里坐坐。记忆中的伯父温良谦和,睿智无边,记忆力极好,从少小时期的顽皮之事到在新加坡时经历的事,他都记得,清晰地向你道来。在回望“文革“那段历史时,伯父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对于轻慢、辱没他的人,心中无怨恨,只有宽恕。 “宽恕”两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它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有人叫伯父为“趣人”,我想伯父的“趣”就在于他的风骨、他的风度。我称之为:少洲风骨、少洲风度。这种风骨、这种风度就在于伯父倾心追求的是生命的本真,来自本源的纯粹的、永恒的本质。那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时代的一种担当,一份热忱,一种对周边人们的温良、慈善和豁达,不设防的心,不伪装的情。如今站在这曾经繁华的大桥上,一种“人事凋零,古迹日损”的感伤与失落在我心里弥漫着,久久未能散去。但我相信,凋零的是人事,永恒的是那些珍贵的精神,那些让人敬仰的纯粹的风骨和风度,它们盛开在每一个黎明,辉映着所有前行的岁月。
                                                      
—— 原载《映山红文化网》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8 + 13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闽都文豪卢少洲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