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泰公非卢如金之后
卢进忠
(2006年8月2日致福建平和水西、七生宗亲的公开信)
关于世系问题,同笋会长很清楚,我们都是共处信公的,他们受海公是与县尹公共曾祖父分支的,应该相信他的考证。
水西宗亲是读了很多古书,也懂谱的人,不过你懂谱也只限于平和,充其量是漳州而己,所以看问题较有局限性。
你所提的子阳公的世系,漳州一般是如此,但与全国各地谱对不上号,其他我不说,我只说它把宗泰公、县尹公都列为卢如金的后代,这是不符事实的, 因为宗泰公、县尹公都有我们自己世系的记载,与如金公毫无关系。对于你们平和,如果你们承认是县尹公子孙,就不能以漳州谱为据。而应相信《县尹概况》,因为这是根据县尹公各房也是以开基地的记载为据,这就是根,其他的都是枝,寻根就是寻开基地的祠、墓、谱,举个例子来说,自己的高曾祖考,自己当然清楚,难道自己的高曾祖考还要由别人说了算?所以县尹公的世系要以永定谱为准,而不是漳州谱为准。宗泰公的情况也是如此,要以宁都记载,特别是孟坚公书的《卢氏初修族谱引》为经典。
我们宗泰、县尹的世系是:植公一毓一埏(有兄钦)一志(有兄浮、浩)一谌(有弟谥、诜)一偃(有兄勖、凝、融,弟征)一邈(弟阐)一玄一度世(兄、巡)一敏(兄渊,弟昶、尚之)一义僖(弟义悰 义惇、义安)一逊之(弟敬之、息之)一文构(弟文寿、文挹)一君胤(兄君肃、处实,弟君亮)一幼孙一献(弟禹、操)一盛(兄翔、翊,弟令、员、翘)一宗泰一公达(名富、字三郎,兄公明名道光字二郎,弟公显名光武字五郎)一平邦讳广字天成号子泰又名潮忠(兄正邦)一允立名卓字命威号廷植一光稠(兄光睦,弟光赞、光辉、 光肃、光琼、光蕴、光谦、光淮)一延昌(弟延巡、延进)一孟坚(兄克谐)一贤杰讳馆延行少十(兄贤俊名道文行少七,贤英名道明行少八,贤秀名道仁行少九)一世显讳侗字行启一惟焕讳秉元字念六郎号荣花一小七号贵安字大学一子安号表徽讳尚南(弟子才号表诚,子文)一牧鹅字宜岗、世立一处信讳惟钦名三六承事号笃霖、建宁一文宝讳荣贵(弟文新)一天禄(有载弟天福、天寿)一县尹(弟万春、子春、肇元、胜保)。
朱熹“抑制卢家造舆捣乱”,也是第一次听到你说。 朱熹是1130-1200年,而孟坚公撰写《卢氏初修族谱引》是985年,晚一百多年的朱熹,怎么能“捣乱”呢 ?
卢如金653-713年, 卢宗泰674-737年,卢如金比宗泰公大21岁,能是祖孙吗?又长泰青阳谱载如金公生于唐贞观2 2年卒于开元2 3年(公元649一75 6),也有矛盾。
“一世子阳公状元拜相国”,查《辞海》状元唐朝才有,按《中华卢氏源流》,唐以前无状元,子阳公应是晋或南北朝人,怎么会是状元呢?是状元,相国史书也有载,请问载在那里?
请问:漳州卢氏是不是范阳卢氏?范阳尊卢敖或卢植为始祖,全国卢氏又多为度世公四个儿子渊、敏、昶、尚之为四房卢氏,这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的,请问子阳公是卢植几世孙,是四房卢氏那一房?
“卓公生十五世长光睦娶张氏,次光稠娶刘氏,三光赞娶廖氏,四光顺(光淮)娶江氏, 五光谦,兄弟俱在河南光州。”
请你看一着盂竖公写的《族谱引》,光睦是兄弟九人,而不是五人,他们不都在河南光州,稠公夫人不姓刘,而是谱载:文氏、陈氏、郁氏、祝氏。《引》载:“长日光睦,任御史中丞(传说是光稠部将),次日光稠……梁太祖加封忠惠广利王,三曰光赞任仆射:四曰光辉任都押衙,五曰光肃任秘书郎,六日光琼,隐德弗仕,七曰光蕴亦押衙,八日光谦任虔州指挥使,九曰光淮亦押衙也。然自光睦至于光淮兄弟八人各派子孙迁居异处”。此《族谱引》载在《概况》95-96页。
再说光州是否今之河南光山县?据光山谱载,他们是唐表四房中二房卢敏一义僖一敬之一彪一慈龙一同德一勤嘉一克明一沼一迈之后,卢迈字子玄曾任唐德宗时宰相,卒赠太子太傅。宗泰公是义僖之后,为植公十八世孙,卢迈是十九世,这些都与漳州谱不合。
若光州即光山,则有:卢祖尚光州乐安人,封弋阳郡公。自云本姓雷氏,后周初以雷卢声接近,改姓卢氏。
总之如果你们确认是县尹公子孙:便不要再坚持漳州谱,这样才能与县尹支派团结在一起?如果明明自己认错了根源而不愿更改,反说宁都宗泰谱,永定县尹谱(概况))是错的,要我们“调研融和,切合史实”,则会遭到除你们以外的数十万宗亲的反对,造成族内不和谐,那么后人便会责怪你们。
写信说不了许多,请你们详阅《 县尹派系概况》及《宗泰公身世探讨集》3 2页“范阳麻田先世系考”,33页“宗泰公考” 39页“宗泰公传”,111页“宗泰公身世与唐表四房卢氏有关世系”、《中华卢氏源流》11 8-12 5页四房卢氏世系、170页河南和永定世系对照,172-173页宗泰世系、197页卢如金事略,3 02页一31 0页状元宰执,《思园氏文集》119-120页《延昌公与孟坚公是父子还是兄弟?》去对照、分析、考证,便能去伪存真,这些书七生都有。
最近我又收到长泰县青阳谱,他们的世系(也与平和谱有小异):
一世子阳一二世子文—三世廷霖—四世周平—五世中湛—六世承统—七世舜华—八世荣宗—九世如金—十世伯达、伯道、伯通(1 8传而止)—十一世安华—十二世大政、大器(居长泰陶洋全村5 00人)—十三世天寿—十四世卢象—十五世子固—十六世卢庆—十七世子泰—十八世廷植—十九世介瑜—二十世真受—二十一世子光—二十二世惠政—二十三世荣华—二十四世小七公贵安—二十五世子清—二十六世宜岗—二十七世笃霖—二十八世仲庆(宗泰、号文宝)—二十九世卢富(兄弟三人,兄名二郎,弟名五郎)—三十世卢广—三十一世卢卓(详在赣州郡志妻曾夫人生五子)—>三十二世光睦(兼御史中丞)光稠(进封开国侯,妻文夫人生二子,长延昌,次孟坚),光潜(仕居太傅、妻廖氏生二子延欢延霖)光谦(仕居指挥),光讵(仕居押衙)—三十三世延昌、孟坚(妻黄夫人生一子名馆延)—三十四世馆延—三十五世世显(妻李氏生念六郎)—三十六世念六郎(妻李氏生一子小七)—三十七世小七(妻雷氏生子安、子才)—三十八世子安(妻刘氏生木鹅)—三十九世木鹅(杨氏生三六)—四十世三六(自江西迁汀州府宁化石壁村,妻曾氏生文宝、文宝妻杨氏生天禄),文新(妻曾氏生四子,派衍于南靖金山水头,四子天宝移居广东海阳县)—四十一世文宝—四十二世天禄(字戍三郎,妻黄氏生四子:县尹、万孙、子春、胜保)—四十三世县尹(宋末任过同安、安溪县会,妻李氏生四子)
查南靖沧里谱是:子阳一文光一廷霖一周平一中堪一一承统一舜华一荣:宗一如金(铁官)一伯道一安仁——大伦一天福—万象一
]主固(宗泰)—一有庆移江西虔化县(现赣州市)
I主恩(夫凤)—一英才一伯纲(辉歌)、伯达:(辉舞)—一廷义一介瑜一真赐、真受一子光(孟坚))一惠政(世显)—一贵安(小七)一清一宜岗一笃霖一一文宝(有弟文新、文信)字仲庚,移居永定县宁化丰田里一天禄(钦畏)一县尹,移居永定县。
同是子阳公支下的谱,都有不相同的世系,以谁为准呢?会出观互相矛盾的原因,正如来信所说“风桑世态,几度遭折,祖宗怕株连藏谱避祸”,再是兵连祸结,辗转迁徙,谱牒没了,后发现有残存手抄谱本不辨真伪,便互相转抄,加之编谱者自己整理部份,再加上交通梗塞、通讯困难、资料缺乏,编谱难免把本非直系的达官名人认为直系祖先,使外姓不敢欺侮,这便是造成谱牒混乱的原因。在今太平盛世,交通便利,通讯先进,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政策开放,这样的传承氏族文化的黄金时代,难道我们不应该科学考证,去伪存真,求大同存小异吗?难道还要坚持本宗有误之谱,反要保存有正确的谱本的开基地同宗去接受迁居外地的错谱串谱吗?这样的观点是阻碍编修全国总谱及世界大同谱工作顺利进行的,请你们认真思考。
至于现在你我相差十三世左右的问题,我看并不奇怪,因为古代生多子是普遍现象,长子与十子相差二三十岁,老大的儿子比十叔还要大几岁,按此繁衍,700多年,相差十三世就很自然了,而且你们的吊线图,有没有错,又还不知道。
这封信我是写写停停的,不是一气呵成,加之我水平有限和年老力不从心,难免有错,但不说又不行,希望你们认真思考和凡与宁都谱不合的宗泰裔梓的进言,以求共识。
植公五十四世、宗泰公三十七世、县尹公二十一世进忠手启
注:水西来信载《信息》八期3页
一一载《卢氏信息》2006年9月5日期第4页
——供稿:卢同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