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卢氏始祖如金公源流探究
——有关如金公与宗泰公关系部分问题释疑
卢坤城
在漳州卢氏大宗祠“显承堂”落成庆典前一天,来自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班子部分成员,江西麻田宗泰公守祖宗亲,广东潮州及陆丰、浙江温州平阳及苍南、龙岩永定龙潭及坎市、龙岩漳平霭平山以及漳州各县市卢氏宗亲共一百余人,在漳州市南靖县万嘉豪大酒店举行漳州卢氏始祖如金公源流研讨会。会议主要探讨了如金公与宗泰公关系的问题。会上有观点认为漳州墨溪卢桥头现存《范阳卢氏宗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综合的,如金公与宗泰公年龄相差27岁,是同时代人,宗泰公不可能是如金公的七世孙等。对以上这些问题今天做以下说明,希望能够答疑解惑,以正视听。
一、关于宗泰公与如金公相差27岁,不可能是七世孙的问题
1、根据江西麻田族谱描述,宗泰公的记录是:卢彻,字宗泰、名大郎,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戌(674)正月十五日辰时生,至开元丁丑(737)十月十七日子时殁,享年64岁,唐授同平章总诸军事,自唐开元癸丑由常州游于虔州(今赣州市)虔化县(今宁都县)青音里韶溪,见山水之胜,遂卜居焉。吾宗本于初祖宗泰,自唐开元癸丑偕其子公明、公达、公显,由幽州游于吴之豫章,至于虔化县清音韶坊,见其山水之胜,遂卜居焉。尝谓诸子曰:“幽州祖坟犹存,燕府银龟山下,旗鼓几案排列,左右前后,汝宜识之”。又派自范阳以迁常州,凡一十有三世矣。今至于此韶坊,四山环顾,龙虎盘旋,宜所居也。兄弟三人当燕居之时,各谋所居,遂有所择,乃言所别。盖以手足情深,不觉泪下。后人号其山为啼岭,至今名之。《麻田卢氏初修族谱》卢氏初修族谱引·宋雍熙乙酉年(985),孟坚公所书。
再来看看宗泰公五世孙卢光稠公的记录情况, 卢光稠(840—911),讳定国,字茂唏,一字茂熙,出生于 虔州(今赣州) 虔化县清音里(今宁都县麻田)卢氏望族,汉代 涿州著名大儒北中郎将 卢植的裔孙,是唐朝末年赣南农民起义的领袖,世称卢王。他在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拥兵起义,并很快占据虔州,自任刺史,从此开始了他在虔州26年的统治生涯,成为 赣州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首领。同时也是历史上一名治理开发赣南成绩卓著的功臣,也是赣南客家民系的早期杰出英雄人物。这段记录来自权威文史资料,年考行事异常详实,亦当不会出错。
从上面两段文字我们看到以下几个时间点:
1.宗泰公生于674年。
2.五世孙光稠公生于840年。
3.江西麻田系族谱成书于七世孙孟坚公之手,为宋雍熙二年985年。
4.麻田修谱从宗泰公713年去到麻田定居开始,至第一次修谱相隔272年。
根据以上几个时间点,可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宗泰公与五世孙光稠公相差166年,一代历时33.2岁
2.七世孙孟坚公985年修谱,假定修谱时孟坚公40岁,那么与宗泰公七代相
差271年,一代历时38.7年
3.宗泰公去麻田时是713年,挂平章总诸军事之职以游山玩水的方式到麻田,时年39岁,带三个儿子皆成人,因三个儿子遵从父亲宗泰公燕居决定,让三个儿子分居三地,三兄弟不忍兄弟离别之苦而痛哭流涕,因而留下地名啼岭,今天还有这个地名。每代历时33.2岁,显然与唐朝传代世系年纪不符,若是真的用33.2岁传一代,那么宗泰公39岁到麻田也不会有三个能遵照父亲之命去做燕居动作的成人儿子,这明显前后矛盾。目前从福建、广东、广西各地宗亲对宗泰公身世的描述还是相当混乱,所以麻田谱对宗泰公生辰时间的确定是很不靠谱的事。
2、漳州留存的光绪贰年的手抄宗谱《范阳卢氏宗谱》记录情况:
如金公生贞观二十二年戊申七月初六日(公元648年),光稠公生于840年,依漳州谱载,光稠公为如金公第11世孙,相隔192年。我们比对当时李唐皇帝传代情况,从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起,至840年即李昂开成五年止,李唐有十六个皇帝继位,其中不算武则天,单就李氏子孙从李世民算起至李昂,共传12个皇帝,在位的这12个皇帝都是成年人。12个皇帝当中,李治是第九子,李旦是第八子,李隆基是第三子,李亨是第三子,李恒是第三子,李昂是第二子,占到了一半不是长子长孙继位。从这个传代情况来佐证漳州的手抄谱还是很合理的。
3、再看唐朝一些文字资料对于唐朝婚娶的一些记录情况:
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婚。古时一些文学作品也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文学描述,如:南朝 梁武帝《河中水之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婚为卢郎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唐李白《 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二、漳州光绪贰年的手抄谱《范阳卢氏宗谱》不足为据的问题
有研究人员提出说:
1、漳州墨溪范阳卢氏宗谱道光二十五年乙已年夏月版,实为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一日漳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对各县卢氏族谱的综合版。
2. 天宝墨溪是如金公孙大伦公开基地,早于其它卢氏居漳,影响很大,使得漳州地区宗泰公后裔的世秩源流都是双祖并列,影响了各支系寻根谒祖。
从以上这两个论断,可以看出说出这话的研究者并没有深入了解研究透漳州这本老谱的历史由来,以及对族谱内容的合理性所在视而不见。研究者认为这个谱是漳州地方志委员会1987年7月并全市谱,导致宗泰公世系被并入如金公世系。其历史原貌是这样的:《范阳卢氏宗谱》成谱时间在族谱里记录两个人及两个时间,一是道光二十五年南靖县金山沧里人(即现在金山都美村)卢焕章,二是光绪贰年南靖县金山考亭卢弼成(这两个人都是永定支系后裔)。这两个人两个时间族谱里记录详实,卢焕章首先续修了漳州这套宗谱,在光绪贰年的时候,金山考亭支系的卢弼成重抄并且将金山考亭世系并入宗谱后面,所以形成两人两个时间的记录,实际上谱里都把这个情况在修谱时写清楚了。漳州地方志委员会当初拿去这个老谱,是因为发现这个谱从详细度到文学价值,文史价值各个角度看,这个老谱并列漳州四大经典家谱之列,所以他们进行复印并且写了个序。就这么简单的问题因为研究者不深入了解说出这么肤浅的话实在不该。
再来针对说漳州宗泰公后裔因为卢桥头宗祠最早,影响最大,所以全部把自己族谱做双规处理。看到这样的结论简直可以用一派胡言来定性。那是往范阳这个堂号上泼脏水,也同时是往如金公与宗泰公各自的脸上打了一耳
光。从历史上看,龙岩永定卢氏支系迁居漳州各地经历了宋元明等三个朝代,分布的各个县相隔也遥远,同时迁居祖的房考及代系也差距非常大。这是如何做到如专家所说的把族谱商量好的同时靠向别祖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永定迁往漳州这几个迁居年代及支系情况:
1.漳平支系(跟青阳一脉相承)迁居时间是1237年从永定坎市四目坑去的,留有卢经奏章。而这份明末清初的卢经奏章非常明确的指出开基祖是如金公,同时也认定宗泰公为如金公后裔。
2.平和小坪支系,小坪开基祖很多脉,最早是笃荣带义字号族谱携子仲委去小坪,这批人去的是19世笃荣,20世仲委、仲望,21世伯谷、伯昭、伯显、伯岗共七人,为宋朝迁居祖,另永定25世旻达公为小坪另一迁居祖,应为元朝迁居至小坪(旻达为县尹曾孙,东洋孙子)。
3.29世乾灵公迁居金山考亭为旻达公四世孙,明朝初年去的。清光绪考亭四房奉旨回墨溪祭祖,族谱里有祭文为证。同时墨溪交给漳州市地方志委员会的老谱最后版本就是考亭卢弼成于大清光绪贰年丙子夏月重录,谱里有
名字落款。
4.金山沧里支系(即现在都美村)是二十一世天爵公的第十子復崖迁居去的,为元朝末年,其子敏轩讳奋中,记录是明洪武丁卯举人,迁居苏州。沧里支系卢焕章在道光二十五年乙已夏月编录墨溪族谱,同时墨溪道光年间重修祖祠也是沧里人来建的,祠堂内现在还有四根两对的梁柱,有联有落款。
以上这些迁居支系分属永定不同房,不同迁居朝代,分布漳州不同的县,请问专家如何协商并谱?证据来自何处?
再来看看漳州老谱里留存的祭文,若是说这个是并谱,那么并的应该是世代名字吧,那么祭文应不会再去编写吧,来看看祭文里面的人物:
1.唐宰相卢杞称如金公为四世叔祖。
2.卢子仪漳州谱载:宋庆历元年真赐、真传、真金、真麟、真然、真定、真杰、真能、真奇、子仪、子通、子经、子禄、子俭、子受、子法并家人卢乌脩等四十余人为戮仇敌,违国法事题解京师,发边充徙,庆历二年契丹入寇奉旨调用亲征子仪等从万户侯柳其春随驾有功,治平元年天下安息稽功义勇擢用……后面还很长这里不全录,这里要提醒的是庆历二年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有名的战争:定川之战。这里可以显示族谱记录异常准确与详实。
3.明按察使司岐疑长泰县人,祭祖时为贵州按察使。
4.卢维祯明朝漳浦人士,历遍吏部四司,工部左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因与当权者不合,卢维祯数次上疏,引咎辞职归家,祭祖时官衔为少司徒。
以上卢子仪、卢岐嶷、卢维祯包括青阳的卢经都是漳州卢氏先人中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体现了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不虚与委蛇的从政与做人的品格。这样的品格那是我们范阳人能够经两千多年风雨而让世人赞叹与敬佩的精神基础,这是融入我们血液当中的基本品格。所以说,突然看到漳州卢氏先人因为某一势利强大,所有宗泰公支系全部投降,这样的论断实难让人信服。
——注:卢坤城,漳州南靖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