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范阳卢氏婚姻问题研究
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 李国强
摘要:唐代范阳卢氏的姻亲家族约有50个,可以分为四大类:1.一与它地位相近的第一流士族;2.社会声望较低的二、三流士族;3.唐代新兴的士族;4.一些士庶不可考的家族。范阳卢氏把婚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用以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政治地位。这就使其婚姻带有极强的门当户对性、重叠性等特点。
唐人柳冲说:“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这是从人文地理角度指出山东士族崇尚婚姻的原因。但若只简单地归结为此点,则显然不对。唐代一则墓志写道:“山东士族,例以修持门阀比校姻媾为光大⋯⋯若仰昊穹而望乌兔。”进一步将婚姻与门阀联系起来。自魏晋兴起以来,范阳卢氏一直都在积极利用婚姻这一政治杠杆,而且屡试屡验。如第一房始祖卢渊就因为姻亲李冲的关系。得到了魏孝文帝的信任。
范阳卢氏“始以人物为盛,次以官婚为最”,是有历史传统的。
到了唐代,世家大族早已丧失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因此,除了政治上积极钻营外,还通过保留的社会影响来进行联姻,以维持和扩大政治影响,这是包括范阳卢氏在内的唐代世家大族进行联姻的根本出发点。
一、姻族分析
范阳卢氏的姻亲家族约50个左右,涉及姓氏40多个。他们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与范阳卢氏同属第一流高门的大族。如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在范阳卢氏的姻族中,这些大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占到总数量的65%以上。
2.社会声望较低的二、三流士族。如弘农杨氏、京兆韦氏、京兆杜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琅琊王氏、河东薛氏、彭城刘氏、渤海高氏、清河房氏、乐安孙氏、上谷寇氏、广平宋氏、渤海封氏、北平阳氏、江夏李氏、常山张氏、吴兴姚氏、河内司马氏、颖川陈氏、范阳张氏、太原郭氏等。这些土族形成于唐以前,并且大都曾与范阳卢氏有过姻亲关系。
3.唐代的新兴士族。如扶风马氏、昌黎韩氏、太原狄氏、寿春黎氏、京兆唐氏、欧阳氏、苗氏、魏氏等。这些家族在唐以前默默无闻,入唐以后,凭借家族成员的努力成为官宦世家升人士族。
4.一些士庶不可考的家族。如广陵戴氏、庐江何氏、路氏、柴氏等。它们在范阳卢氏姻族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二、婚姻特点
1.极其讲求门当户对。从当时为冠冕之首的山东五姓看.范阳卢氏在这个圈子里的通婚案例是最多的。这主要是因为该五姓的社会地位很高,又基本上彼此平等。如柳冲所说:“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这种言论在墓志中也可普遍地见到,如“李、郑、崔、卢,姓之名器,千古推高,九流仰视”:“卢氏与崔王等五姓联于天下”;“王、郑、卢皆山东鼎族,宦媾之盛。时无与伦” 等等。之所以五姓并称于世,这实际上是因为五姓不仅社会声望较高,而且仕宦也较为成功。从宰相上看,有唐一代,崔氏26人,荥阳郑氏9人,赵郡李氏12人,太原王氏7人,范阳卢氏10人。但范阳卢氏与其余四姓的联姻也不是均衡的。有趣的是,排列顺序与宰相数量排列顺序相一致:清河崔氏34例、博陵崔氏26例、荥阳郑氏31例、赵郡李氏8例、太原王氏4例。这一点一致也许是偶然的,但与每个家族的整体仕宦情况应该是相一致的。除了崔、李、郑、王这些传统的山东世家大族外,范阳卢氏与陇西李氏联姻的例子多达23起。这主要是与陇西李氏在唐代的地位有关。西魏、北周、隋时,陇西李氏作为关陇集团成员就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李唐王朝建立以后,又以关陇集团为政治支柱,继续执行关中本位政策。陇西李氏拥戴有功。加之出现了李靖等名臣。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乾元元年,著作郎贾至撰《百家类例》十卷。其序旨曰:‘以其婚姻承家,冠冕备尽,则存谱。大谱所纪者,唯尊官等清职。传记本原,分为十卷,爰列百氏,其中须有部折,各于当族注之。通为百氏,以陇西李氏为第一。至贞元中,左司郎中柳芳论氏族、序四姓,则分甲乙丙丁,颁之四海,世族则先山东。载在唐历” (《唐会要》卷36《氏族》)可以看出,在唐人眼中,陇西李氏虽不是传统的四海望族,但在当时的地位是极高的。而且唐代陇西李氏出了10位宰相,仕宦也是很成功的。因此,范阳卢氏与陇西李氏联姻,显系从现实政治利益出发,借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范阳卢氏在社会地位上与山东四姓、陇西李氏同属一流士族,因此联姻频繁。在相互联姻时,较多地注重门第,对所处的具体的政治地位要求相对宽松一些。以下试作分析。
从实例看,总体上对双方政治地位的对等性要求不十分严格。这表现为:在不同的时期皆有政治地位相当的和不相当的,但不相当的比例要大得多。以崔氏为例,可考的通婚双方祖上政治地位相当的仅7、8例,不相当的近15、6例。相差悬殊的也不在少数。如卢直,“临汝郡长史府君讳寰之曾孙,太子中允、赠汝州刺史府君讳政之孙,潞府右司马府君讳羲之次子”。其妻崔氏,“曾祖谔,左卫长史;祖荐,河南府陆浑县丞:父奕,潞州上党县主簿”。(《柳河东集》卷24《送内弟卢遵游桂州序》)卢直祖上三代官品依次为:正5品、正5品、从4品。其妻崔氏祖上三代官品依次为:从6品、从8品、正9品。卢直祖上三代皆为五品以上显官,而崔氏祖上三代按唐代的标准都算不上士族了。因此,这类的婚姻显然是着重考虑到族姓的社会声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范阳卢氏与这五姓通婚主要是考虑到族姓声望上的“门当户对”。那么,与其余地位稍低一些的土族通婚又是考虑什么呢?实际上那是另一种形式的“门当户对”,即注重双方政治地位的平等性。如京兆杜氏、韦氏、河东裴氏、柳氏等,因为范阳卢氏地位高于他们,通婚相对较少,且侧重于仕宦较成功、名望较高者。如柳宗元的妻子就是范阳卢氏(《柳河东集》卷24《送内弟卢遵游桂州序》),他“曾伯祖,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旧唐书》卷160《柳宗元传》)。 柳宗元祖上两代政治地位较高,因此才得以与范阳卢氏通婚。
至于清河房氏、北平阳氏、京兆唐氏、清河张氏等地位更低的士族,要么范阳卢氏与他们有历史的姻亲关系,婚姻带有历史继承 ,要么就是有些家族在唐代出现了一些显贵。
如房玄龄的妻子就是范阳卢氏。再如京兆唐氏在唐代只出了一位宰相,即唐休拧,他的曾侄孙唐充就娶了范阳卢氏。唐充妻卢氏墓志载:“夫人卢氏,讳某,兰陵太守景柔八世孙,父贻,卒河南法曹⋯ ⋯(母)苗夫人嫁之唐氏充。充,明经,宰相唐休狞曾侄孙。”(《韩昌黎文集校注》卷7·韩愈《河南缑氏主簿唐充妻卢氏墓志铭》)还有一类是能确认的唐代新兴庶族,如太原狄仁杰。“狄仁杰之为相也,有卢氏堂姨居于午桥南别墅”(《太平广记》卷271,《卢氏》),由此可推知狄母为卢氏。考狄仁杰世系:“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大概是狄氏家族在唐代统治集团中有了一席之地,卢氏才与之联姻。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范阳卢氏一直在极力维护与旧有山东世族间的通婚。但陇西李氏是个例外.是出于更为现实的政治上的考虑。范阳卢氏的婚姻从总体上看,仍可以看作是门阀士族的“身份性内婚制”在唐代的延续.只不过不再如过去那样严格罢了。这样,结果是范阳卢氏与这些世族间的通婚极为频繁和长久化、固定化。一则卢氏墓志写道:“夫人范阳人也,其先有若北中郎植以经术重东汉,同安公度世以才业翊元魏。自同安至夫人十一代,皆出于崔、李、郑三族。”这样频繁通婚造成了范阳卢氏婚姻的又一大特点:连环性和重叠性。以下举例析之。
2.连环性、重叠性。首先,从较大范围来看,范阳卢氏与姻族之间通婚往来密切.而且辈份相距很近.如母亲与妻子同属一族。同辈份之间,有二女甚至三女都嫁到一族的,情况不一而定。崔枞“王母范阳卢夫人⋯⋯夫人范阳卢氏”,这是祖母与妻子同属一族。辈份再近一些就是母亲与妻子同属一族了。清河崔稃妻卢氏墓志载:“夫人居北宗为大房,怀州府君(崔稃)即大房之出也。夫人⋯⋯曾祖景明,王屋令;曾妣清河崔氏;祖泽,殿中侍御史、华州判官;祖妣荥阳郑氏,故刑部侍郎少微之女也。父恢,陕州夏县尉;妣郑氏,少微之孙,大理正朝之女⋯⋯怀州有别子肇⋯⋯娶故礼部尚书致仕范阳卢公载之女⋯⋯元女适故集贤校理范阳卢公亮⋯⋯少女适前雅州刺史范阳卢审矩。”这则墓志集中体现了山东旧族间频繁通婚的情况。首先,崔稃夫人为北宗大房卢氏,而他本人又是出自大房即其母与其妻同为一族一房。再看卢夫人世系,祖上三代皆娶山东世族,且祖母与母亲为姑姑和侄女关系,属于近亲结合。最后再看崔稃的子女,一子娶卢氏,二女嫁卢氏。三代人的婚姻几乎都没跳出山东旧族的圈子。
类似的例子正如太原王夫人墓志载:“长女适芮城尉范阳卢沼;次女适冠氏尉范阳卢招;少女适临汝郡司户参军事范阳卢众甫。”这个例子是范阳卢氏的姻族将三女都嫁到了卢氏族中。当然,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范阳卢氏自身,如卢逢时二女,“长女适郑中丞处诲,司徒公之孙也;次女适前考功郑员外延休,今相国公涯之子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知司徒公即为郑余庆,相国公为郑涯(《新唐书》卷75上《宰相世系表》),都是荥阳郑氏。还有本人的母亲是范阳卢氏,自己又嫁到卢氏族中的情况。如卢约妻清河崔氏,“夫人清河人也⋯⋯显考丕,皇虢州湖城县令;显妣范阳卢氏”。 丕有卢顼妻崔氏:“夫人卢氏之出也,外祖进贤.皇河南府户曹参军。”还有一些“亲上加亲”的例子。如《汇编》大和046《唐故试太常寺太祝范阳卢府君妻清河崔夫人墓志铭并序》,署为“亲弟前守秘书省校书郎谠撰”。志文写道:“太祝于谠之室为从父兄。”据此可知,崔谠的夫人为墓主丈夫卢某的堂妹。
范阳卢氏的婚姻多在山东旧族圈子里,大量的重叠婚姻中就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即近亲结婚。近亲结婚的例子多为表亲婚姻。如赵郡李璋妻卢氏“父匡伯,河南府洛阳县丞,丞即璋之亲舅也”。 卢瞻妻崔氏“年十九,配长舅子瞻”。两例是属于舅表亲的例子。还有一例类似,《汇编》天宝224《卢含墓志》,撰者署为:外甥前行京兆府三原县丞崔泉。志文写道:“公元女既笄,作配介弟。”崔泉是卢含的外甥,卢含的女儿又许配给了崔泉的弟弟,也应算作表亲的婚例。除了舅表亲婚外,还有姑表亲婚,前面曾引述过,崔稃妻卢氏的祖母与母亲为姑姑和侄女的关系。卢峤妻崔氏的墓志是由崔延贽撰写的,他自称“子婿再从侄前潞州长子尉延贽”。这也是姑表亲婚的一例。还有一种比近亲结婚更为特殊的情况.即姐妹二人先后嫁给同一人。卢妻崔氏“夫人讳元二,姓崔氏,清河贝人氏⋯⋯年廿一,归我仲兄殿中侍御史。吾兄前室即夫人之姊也”。卢知宗“前娶荥阳郑夫人,即相国太子少师赠司空谥德朗之女也⋯⋯今夫人即荥阳夫人堂妹也”。这是堂姐妹先后嫁给同一人。
以上这几种情况清晰地表明了范阳卢氏的婚姻意图,即用世代重叠的联姻来巩固已有的婚姻关系,借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从实例上看,确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范阳卢氏姻亲的政治地位、影响对其作用很大。范阳卢氏家族成员的政治命运有时与其姻族的政治命运休戚相关。
如卢俭与当时任工部尚书、谏议大夫的裴估为表兄弟,裴估被贬为黔中观察使时,卢俭“表授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充黔南观察判官”。 估得势,卢俭也得到了升迁,先后任大理评事、蓝田县丞、监察御史等官。可以看出,卢俭政治上的升降与其姻亲的政治命运是紧密相联的。
范阳卢氏许多人都是凭姻族帮忙才踏入仕途的。如卢纶.他“天宝末举进士”,但一直不得志,“太府卿韦渠牟得幸于德宗,纶即渠牟之甥也,数称纶之才,德宗召之内殿,令和御制诗,超拜户部郎中”。(《旧唐书》卷163《卢简辞传附卢纶传》)卢纶虽号称“大历十才子”之一,却是依靠了他舅父的帮忙,才得以入朝为官。柳宗元还曾亲自向桂州一位姓李的中丞推荐过他的妻弟卢遵,事情最终成行。(《柳河东集》卷35《上桂州李中丞荐卢遵启》)姻亲政治地位的显赫对范阳卢氏的声望也是一个极大的提高,如卢就是文宗时宰相李德裕的外甥.他“自长庆、大和间.尝从李公左右.未曾一日异处”。李德裕为他广造舆论,说:“贞质而不华,静专而无娘,资之以孝义,希之以文章,无如吾甥也。君以是日知名。”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卢就与许多人往来,他们“以君李氏甥族显朝列,又声名籍甚,皆欲契交分,借其资以为羽翼”。圆 这些人就是因为李德裕身为显贵、权倾朝野,而卢就又是他的外甥,就想巴结卢就,从中捞取政治利益。当然。范阳卢氏也会对姻亲加以提携,用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如孙谠“娶范阳卢氏,姻联名族。谓推良匹⋯⋯时也,故相国卢公商出镇梓潼,辟为从事,未及奏秩而罢府还京。卢公入专剧曹,仍司邦计,复署巡官,奏试太祝。不旬岁,卢公秉执大政,归于庙算,府君以相幕体例,合得优升,遂除太常寺协律郎。从中可以看出,卢商对自己的姻族进行了不余遗力的提拔。
3.与皇室极少通婚。范阳卢氏自魏晋兴起以后,一直利用婚姻这个政治杠杆来维护和提高自身政治地位。唐代以前,范阳卢氏婚姻的对象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当朝皇室。但到了唐代。包括范阳卢氏在内的山东旧族几乎都没有与皇室通婚的情况,而唐王朝则“王妃、主婿皆娶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新唐书》卷95《高俭传》)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存在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李唐王室属关陇士族集团,极力维护本集团利益,自我标榜为天下第一流士族,这可以从《氏族志》、《姓氏录》等谱书的修撰意图看出来。但唐代很长一段时期内,山东旧族在社会声望上要高于关陇集团。房玄龄、张说、魏征等当朝新贵都曾争着与山东旧族通婚。对此,李唐王朝十分不满,当然不会主动与山东旧族通婚。因为这样做只会扩大山东旧族的影响。到了文宗时,曾主动提出从山东旧族中选驸马,但那时的情况与以前又不一样了。
从范阳卢氏自身而言,包括它在内的山东世族很讲求礼法门风。李唐王室是胡汉参半的血统, 且在婚姻关系上有违汉族士大夫所标榜的礼义,如唐太宗杀死亲弟元吉,又纳娶了元吉的妃子。唐高宗不仅迎娶曾为太宗侍妾的武则天。而且立其为皇后。还有唐玄宗夺子媳杨玉环等事。这些都是标榜正统礼义的山东旧族所不能接受的。直至晚唐,唐文宗曾为太子谋娶山东郑氏女,但遭拒绝。这说明山东旧族终唐一代都不能接纳皇室的观念作风。从另一个角度讲,北朝时.范阳卢氐等山东旧族与上层胡族统治者联姻较多,这与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推行汉化政策有关,而且多带有高压色彩。而唐统治者较为开明,政治上不过多加以强迫。但卢氏也有一个例外,卢复“哲妇陇西李氏。即故宗正卿赠礼部尚书嗣鲁王道坚之女;李道坚是唐高祖李渊的重孙。不过这时道坚一系已与普通士族的政治地位相差无几了.因为他一生仕宦并不荣显,“景龙四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历果、陇、吉、冀、沼、汾、沧等七州刺史、国子祭酒。开元二十二年,兼检校魏州刺史,未行,改汴州刺史、河南道采访使⋯⋯人为宗正卿,卒”。(《旧唐书》卷64《鲁王传》)范阳卢氏与之联姻已没有多少接近皇室的意味了。
4、北宗优于南宗。范阳卢氏家族内部婚阀情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则卢夫人墓志载:“卢氏之先.出于齐高子之族,因邑命氏,代为齐人,至汉末徙于涿郡。遂为涿之范阳人,历魏晋其宗始分为南北,其婚阀著高于捂绅者,唯北宗焉。”这里指出范阳卢氏自魏晋始分为南宗和北宗.北宗在婚阀方面要比南宗显赫。类似的例子还有一则卢夫人墓志:“夫人卢姓,范阳涿人也。其先以食邑为氏,轩裳人物,奕世隆盛,自东汉侍中植而降,名传于国史者凡十代。侍中之五世孙日偃,日勖。后代以所居南北分称,而偃为北口,续其口口婚媾,风范尤为修显,即夫人十二代祖也”。综观范阳卢氏的婚姻,可见在多数情况下.范阳卢氏是将婚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用以维护和提高其政治地位。同时,又遗留着“身份性内婚制”的影子,这就造成了诸如连环性、讲求门当户对等特点。还有.受到传统观念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与皇室的通婚几乎断绝。以上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也可视为崔、卢、李、郑、王等山东旧族的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