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卢氏云霄及墨溪人口迁徙初探
卢坤城
2016年3月11日下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卢瑞华会长、监事长卢仁辉与副监事长卢信燃宗亲一行三人,应邀来到漳州天宝卢桥头卢氏大宗祠,与宗亲们一起研究探讨了宗祠后续外部环境美化修缮工作方案。在闲聊中提及了天宝墨溪卢桥头宗祠的历史源流及人员变迁情况,让我萌生了探究一下漳州卢氏自唐开基祖卢如金公起宗支迁徙各地流布状况。因本人资料及水平有限,只能做出粗浅的梳理,希望通过这次梳理能够拋砖引玉,让如金公后裔中熟稔迁徙历史的人能够完整整理出其中的脉络,以明示各地宗支。
依漳州《范阳卢氏宗谱》(编录重新修谱时间为清道光二十五年(1899),漳州南靖金山沧里四十五世裔孙卢焕章修;清光绪贰年(1910),漳州南靖金山考亭四十九世裔孙卢弼成重抄。记载世系从南北朝子阳公起)所载之卢公行状:漳州卢氏开基祖卢如金公,讳铁,字如金,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瑩宗公长子。以府兵校尉兼领司仓司户之职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随陈政父子领兵戍闽,镇守云霄修竹里。时元凶虽诛,然兵祸不绝,如金公因此建言陈元光将军:兹所镇之土所以元恶虽诛而而余凶复起者,盖亦兵革徙威于外,礼讓未格于心耳,为图急务宜创州县兴序庠。随后如金公代笔上疏建议,从而设立漳州府。而后陈元光将军战死,如金公统领义兵尽除余恶,遂领州事,时人尊称如金公为文候。唐皇恩赐丹书铁券,子孙世袭为爵。如金公卒于开元二十三年乙亥二月念七日(公元735),之后如金公于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吉日卜葬在其镇守云霄修竹里比连所向之山,取名大臣山,与陈元光将军所葬的将军山相向而望。墓志铭由翰林院中书大夫陈必古所写收录族谱中。
随着漳州府因地理位置的原因不断往北迁,最终迁到现在漳州市芗城区的位置。如金公第四世长房长孙大伦公在今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墨溪村卢桥头修建了“显承堂”宗祠。至此,如金公子孙开始分散在两个地方,一部分袭爵后裔居住在漳州府较近的墨溪宗祠周边,而一部分子孙则留守云霄祖墓附近守护祖坟及祖山。在这个分居情况出现以后,因为墨溪宗祠靠近漳州府所在,同时宗祠也承载了如金公所有功勋荣誉,以及之后子孙后裔中显赫者所带来的家族荣光,从云霄守祖出仕当官告老还乡后全部改定居墨溪,所以墨溪宗祠集聚了漳州卢氏家族最大最多资源,漳州卢氏后裔开始逐渐集聚,而云霄祖地人口呈现出不断减少的状况。
所有人口变动在族谱里有详细记载,因墨溪祠堂建立时间是在第四世开始,因此守祖人口大抵从第五世开始有记录,依族谱载,云霄大臣山守祖业世系主要为三房伯达公子孙:
二世祖伯达→三世祖安华→四世祖大器→五世祖天昭守祖→六世祖元守祖→七世祖夫赐守祖(其弟弟夫鳳官进士,夫鳳小时候应该也是居住在云霄,因官告老还乡应该到墨溪居住,因这脉子孙之后又出了许多进士,未出仕者除一人记录是守祖外,皆未有标注,因此可以断定这脉迁居在墨溪居住)→八世祖英智承祖业守山→九世祖辉光看守大臣山→十世祖廷正守祖→十一世祖资瑜守祖业→十二世祖真智、真颖守祖业(兄弟二人)→十三世祖子高、堂弟子恭守祖业→十四世祖惠容、堂弟惠吉守祖业→十五世祖茂致、茂昭、堂弟茂才、茂德外迁。
此外,族谱还有详细记载外迁原因,宋宣和三年(1111),子高、子恭、惠容、惠吉、茂致、茂昭、茂才、茂德父子兄弟为佃人张大周人命事,被钦广丁多(这里几个字看不明白),豪霸强将祖业侵占,坟山树木尽砍伐。容等奔来告会宗族,诉告几载,官不能评。惠容等无依,后流移外居永定、南胜、永春、港渎、墨场、浦邑。自是云霄无守祖至此失修,坟林家业不知如何。
反观墨溪人口繁衍却是不断壮大,扣除人口不断外迁赘居外姓以外,至十九世笃字辈,族谱有载墨溪卢氏人口已经分有十九世祖笃武塔尾派、笃持庵边派、笃节杞林派、笃榕圭派,圭派之后又衍派歷仔房、中厝房、北京祖、石壁房,笃器赘居陈宗泽家,其子孙迁居漳州北门外。以上都是墨溪宗祠边人口繁衍发展的状况,这其中还不含里面记录外迁人员。由此可以发现天宝墨溪宗祠人口是在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宗祠在本地区处于最显赫的地位,墨溪卢桥头对于族人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因此卢姓后人在天宝镇基本集中在宗祠周边,未有像别姓人口一样散居分布在周边各个村落。到清朝末年,卢桥头卢氏子孙人口扩展至一千人左右,村落往东建到离祠堂三公里外塔尾村的中部,往西到墨溪村中部,目前在塔尾村村中还留有一口卢井。
这繁荣的景象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军进入福建后戛然而止,某天深夜,村子被太平天国军屠戮殆尽。经此兵祸,墨溪卢氏族人几乎灭族,宗祠被毁,后散居在九龙江溪西、茶铺、杞林等地的宗亲部分回到墨溪恢复家园,同时南靖金山沧里卢氏裔孙捐资助力重建墨溪宗祠,现重建宗祠内还存有两对清光绪年间沧里建祠的立柱。在建祠的过程中,金山沧里卢焕章将老谱重修修录。之后,金山考亭四房奉光绪皇帝圣旨回墨溪祭祖,卢弼成翻看卢焕章所修的谱后,又将老谱重抄并把金山考亭世系抄录其后,因此有了目前留存的《漳州范阳卢氏宗谱》。
行文至此,作为如金公裔孙内心沉重,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清朝末年的这场兵祸虽让我族宗祠祖地遭受大难,但是,因为各地裔孙的贤孝之举反而为我们留下了最为宝贵的这本《漳州范阳卢氏宗谱》,这份家谱把如金公的后裔宗支分布交代得异常详实,今也得到温州平阳苍南、惠安崇武、龙海三社卢、漳平霭平山等地卢氏史料的证实和印证,若无这份宝贵资料的重录与保存,很难想象自清朝末年至改革开放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能否有机会再修族谱,能否有一份可以留存下来的资料让后裔子孙知道自己家族来龙去脉。古语云:祸兮福所伏,这句话大抵也能释怀我们沉重的心情吧。
文末看看墨溪迁居出去的各支系列表:
1.五世祖天禄公,字君爵,以孝行领乡荐,官义乌县,士民多慕,迁荆州刺史。族谱凡唐时为官大抵皆有告老还乡这一描述,同时皆有其坟山填葬的具体消息,天禄公未记录子嗣,未见记录其他任何消息,且二世至五世出仕至刺史子嗣中天禄公当为第一人,由此断定其当迁居在外。
2.七世祖子固即宗泰公,官刺史,避祸迁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子孙兴旺。
3.十二世祖真豪公迁居海澄双门坑。
4.宋庆历元年,真赐、真传、真金、真麟、真然、真定、真杰、真能、真奇、子仪、子通、子经、子禄、子俭、子受、子法并家人卢乌脩等四十余人为戮仇敌,违国法事题解京师,随后发边充徙。庆历二年(1042)契丹入寇,奉旨调用亲征,子仪等从万户侯柳其春随驾有功。治平元年天下安息,稽功义勇,擢用子仪备委千户,治平四年(1067)报功加增永镇万户侯,奉例题准随带子法等伯叔兄弟边守。族谱题:解边诸人后俱从子仪公住大同。此支系子孙现为福州地区讲述堂支系是也。
5.十八世祖宜加公赘居港渎苏福家,分九溪丹陀洋,出父子进士,此系现为何处不得而知。
6.十八世祖宜普公谱载失修,不知何缘故。
7.十九世祖笃霖、笃雾迁居永定,子孙兴旺,笃雾一子仲清永定回墨溪守祖,仲清生二子,长子伯仁移居长泰,次子伯春墨溪守祖。
8.十九世祖笃荣,带义字本族谱及子孙迁居小坪。
9.十九世祖塔尾派笃武公修族谱,其长孙二十一世祖奇守延祐元年(1314)带礼字号族谱赘居姑林山陈正义家,塔尾派传至二十五世祖卢谭官拜礼部员外郎,其子嗣未再记录;卢谭二弟卢海赴任遂住建安;卢谭三弟迁居溪西。
10.十九世祖庵边派笃持公次子大衍公官汀州经历,归家后以山林便宜,携二子俱往南郭茶铺,其中传至二十五世有卢焜回墨溪庵边住,此为庵边派由来,之后未有记录。
11.十九世祖杞林派笃节公传至二十五世祖,分长房崇徽公墨溪口启太祖一脉,二房宦盛公庠生回墨杞林,三房宜烟公杞林住。
12.十九世祖笃榕圭派祖,其传至二十一世卢谦,官河南许昌同知,田紫房祖,二十五世衍派卢西原北京祖,卢畅菴歷仔房祖,书洋住(南靖书洋),卢恪中厝房祖,卢舒南靖教场公金京洋,卢格石壁房祖。
13.十九世祖笃器公赘居陈宗泽家,传至二十五世敬绍住漳城马驻门(看不清),子慕住漳城北门外,此支系先一脉迁居温州平阳苍南,双山住十三都,弘士原住楼脚今住东山,士茂往十二都蔡坑住,卢锦山后住,卢钜住桥子头山北,卢頭往梅溪住。
14.十九世祖笃深,判官,官任徽州。传至二十一世天廷公家资巨万,置田千亩,与父带智字本族谱,迁居翁建外祖苏惟卿,传至二十五世观保,观治失修。
15.十九世祖笃受,赘居漳浦程友廷家,时乱离取人才乡举受爱兄弟不愿官外游,继为程天麟训子弟,名福州司赐以儒宫冠带(部分看不清猜写),举入明伦堂,教授庠生受业日益众。记录至二十一世未再记录。
16.十九世祖汝珍公传至二十五世录永舜公一人,而后永舜公往下记录至三十一世。其中二十六世祖仕望,二十七世祖承升。二十八世祖成璟诰赠奉政大夫,二十八世祖成琏,二十九世祖光鑑授奉直大夫,二十九世光钜州同知。此世系应是墨溪祖地族裔,因谱里皆注有“溪”字,同时人丁旺盛,单这支系第三十世录入人丁已有三十七人。
漳州《范阳卢氏宗谱》记载了卢如金公派系上起南北朝,下至明初的部分族史,时间跨越近千年,这是我们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因当时条件限制,此后没有再次续修,今天我们只能看到二十五世前在云霄、墨溪的先祖简况,从五世起迁出的支系没有收录宗谱。清道光年间卢焕章公补录了南靖金山卢氏支系,对其他支系也没有补录。故现在我们对迁出的支系发展情况不详,给各地宗亲寻根带来困难,这不能不是遗憾。还望分迁各地的卢如金公后裔能够提供资料,以弥补漳州《范阳卢氏宗谱》的不足。
——作者:卢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