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大成者——论河北名士卢植(连载二)
2016-04-25 北京卢氏宗亲联谊组织
[作者简介]卢骅,1957年生,历史学学士,辽宁社会科学院信息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二、一生精忠报国,为国献计出力
民族英雄岳飞之所以受到华夏儿女的崇敬和爱戴,是因为他一生不遗余力,精忠报国。卢植所处的时代,大大早于岳飞的年代。卢植虽非圣人,可他的一生,就是精忠报国的一生,是爱国为民的一生。 史载卢植“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汉灵帝时,布衣出身的卢植虽未出仕,就极为关心国事。“时皇后父大将军窦武援立灵帝,初秉机政,朝议欲加封爵。(卢)植虽布衣,以(窦)武素有名誉,乃献书以规之”。就是说,汉灵帝年幼,皇后父大将军窦武执掌朝政,窦武以“朝议欲加封爵”,卢植以为不妥,因为“封爵”势必造成权力的分散,不利于汉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他为此提出了治国安邦、“强干弱枝”的新策,即“宜依古体,置诸子之官,征王侯爱子,宗室贤才,外崇训道之义,内息贪利之心,简其良能,随用爵之,强干弱枝之道也”。所谓“强干弱枝之道”,就是在继续保持汉初政治体制的前提下,选贤举能,只封爵给对国家有突出贡献者,以此达到强干(树干,此指京师,亦即朝廷)弱枝(树枝,此指地方势力)的目的。尽管窦武没有采纳他的新策,但卢植这些建议称得上是当时治国安邦的良策。
卢植治国安邦良策,集中体现在他的“略陈八事”上。光和元年(178年),时任尚书的卢植给皇帝上了一道《封事谏》,其中著名的就是他的“略陈八事”。所谓“略陈八事”,就是向皇帝提出八项建议,请求朝廷发布实施。这“略陈八事”是:“一曰用良,二曰原禁,三曰御疬,四曰备寇,五曰修礼,六曰遵尧,七曰御下,八曰散利”。《后汉书》卢植列传用了较长篇幅记载了“略陈八事”原文,说明历史家对它的重视程度。用现代汉语来诠释“略陈八事”,就是:一要选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各州郡要选拔任用一批“贤良”的官员,以加强汉朝封建统治的组织基础;二要禁止结党营私,对“诸党锢”只要改过的“可加赦恕”,以瓦解朋党的内部基础;三要防治各种疾病,因当时战争频仍,“无辜委骸横尸,不得收葬,”导致传染病流行,应将这些“委骸横尸”妥为安葬,防止疾病流行,确保百姓健康;四要侯王之家减削赋税,防止老百姓“愁穷思乱”而造反为“寇”,让老百姓生活“给足”,“以防未然”;五要以“礼”治天下,“应征有道之人”,制定、教授和实施“礼”学《洪范》(即标准),使天下人遵“礼”行事;六要象远古的尧一样,为官要“章能否”,官吏要在任期内显现出自己的能力与业绩,鉴于“今郡守刺史一月数迁”的状况,应保持地方官员的稳定性,建议他们的任职期限至少要满三年;七要遏制求封爵位的人,将求封的路堵住,“御下”以护上(中央集权);八要“散利”,规劝皇上不要聚敛天下财富,不存私心,“宜弘大务”,全力抓好国家大事。以上“略陈八事”,涉及国计民生诸项大事,既顺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有些主张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卢植既是一位“通古今学”的“海内大儒”,又是精通兵书战法、能征惯战、“才兼文武”的大将。与以往武将不同的是,他统率大军平九江,降“南夷”,战“黄巾”,不单凭孔武之力和大军压境、厮杀屠戮,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如平“九江蛮反”时,“蛮寇宾服”。卢植统率大军平九江的具体情况,史书未作详细记载,但“宾服”决不是“战服”,只能是采取“安抚”之策,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使人心服口服,这是可以肯定的。降“南夷”时,史载“(卢)植深达政宜,务存清净,弘大体而已”。尽管这段文字不多,却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仍旧采取了“安抚”之策,使“南夷”心甘情愿地降服于这位“有恩信”的太守。战黄巾时,他是征讨北路黄巾起义军张角所部的主帅,统辖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和“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张角不敌,败走广宗,力保城池。卢植率军围城,“筑围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后来,卢植被朝廷特使、小黄门太监左丰陷害,“帝怒,遂槛车征(卢)植,减死罪一等”。如果不是左丰陷害,卢植在征讨黄巾起义的路上会越走越远,幸好到此结束了他征讨的征程。不过,左丰在向皇帝报告时,说到“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意思是卢植征讨黄巾军不积极,只是把城池围起来,不出兵征讨,等待皇帝御驾亲征。左丰的话,恰恰说明卢植在用兵上的韬略和一贯战法,就是不轻易出兵和杀戮黄巾起义军。后来,“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盛称(卢)植行师方略,(皇甫)嵩皆资用(卢植)规谋,济成其功”。这说明,卢植“固垒息军”的战法是行之有效的,也是高人一筹的。
卢植在军事上颇有建树,堪称“儒将”。他的“安抚”、“固垒息军”等征战方略,显然受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作为东汉时期的“海内大儒”——他在军事上以“仁政”治军经武,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三、敢于仗义执言,不计名利地位
卢植为官数十年,由博士、议郎累迁地方主官(太守)、大将军(北中郎将)和大臣(尚书),官阶和权力不可不谓大,称得上是东汉时期的重臣大吏。因此,他在朝中的一言一行都十分引人注意,加之又是饮誉朝野的“海内大儒”,对当时的朝政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东汉时期战乱不已,宦官与外戚、诸侯争斗弄权,朝中文武百官多唯唯诺诺,敢于向皇上进谏者寡,敢于同弄权者抗争者也寥若晨星。而卢植则不畏强权,敢于进谏,敢于抗争,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这一品质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和最高境界。
皇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敢于向皇上进谏者,委实不多,因为进谏者要冒丢官甚至被杀头的风险。据史书记载,卢植曾多次向皇上进谏,所提问题都很尖锐。比如,他在《封事谏》中写道:“臣闻汉以火德,化当宽明。近色信谗,忌之甚者,如火畏水故也”。他规劝皇上不要“近色信谗”,就是不要近女色、信谗言;他在“略陈八事”中规劝皇上“宜弘大务”,就是针对皇上“近色信谗”而提出的修身方略。而皇帝“近色信谗”,也是东汉乃至中国古代多个封建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卢植的诤言,可谓千古至理名言。纵观中国古近代史,敢于如此直言者,唯卢植与魏征二人而已。遗憾得是,皇上并未采纳卢植的进谏,东汉的衰亡也就势不可免了。而唐太宗能以魏征的诤言为“镜子”,所以出现了“贞观之治”。
卢植与权臣抗争,也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早在青年时代,卢植即以敢说敢作敢为而闻名于世。他未入仕时,就曾献书规劝并无大功的皇后父大将军窦武,不要威逼朝廷给窦武封爵。卢植在书中劝他“宜辞大赏,以全身名”。这在当时是需要胆量才敢于如此直言的。入仕后,为国家民族计,卢植将自己的名利地位甚至生死置于不顾,仍一如既往地同权臣抗争,决不向恶势力低头。在任北中郎将时,皇帝的亲信、小黄门太监左丰奉帝命监军,有人劝卢植贿赂左丰,卢植不肯,因此得罪了左丰,被其陷害。董卓专权,意欲废帝,“乃大会百官于朝堂”,“群僚无敢言”。惟有卢植一人大义凛然,敢于独自当面抗议。如今思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
《后汉书》卢植列传的作者论曰:“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卢植主张:“夫士立争(古争与诤同)友,义贵切磋”。《孝经》曰:“士有争友,身不陷于不义”。卢植一生淡泊名利,以敢说敢作敢为驰誉天下,他敢于进谏与抗争,敢于为民请命,并非为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时人及后人十分钦敬他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