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高傒后裔卢氏历代名人及简介(连载三)
三、南北朝及唐代
7、卢思道
卢思道(约公元531年—582年)北朝隋之际诗人。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卢思道画像
人物简介
年轻时拜“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为师,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隋开皇元年卒。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卢思道有集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7首,《全隋文》存其文10余篇。事迹见《北齐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史》本传。
8、卢承庆
卢承庆(595年—670年),字子馀,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郡)人,封范阳定公。卢思道孙,卢赤松子,唐朝大臣,唐高宗年间任宰相。
卢承庆生于隋文帝年间的595年,幽州人氏。他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要员。隋炀帝末年大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卢承庆之父卢赤松任河东令,先前就认识李渊,李渊兵到后立刻投降,成为李渊的僚属。李渊建立唐朝后称唐高祖,封卢赤松为范阳郡公。卢承庆相貌英俊,仪态大方,博学有才。他年幼时,父亲去世,他继承了范阳郡公的爵位。
卢承庆画像
人物生平简介
唐太宗继位初期,卢承庆任秦州参军,一次入朝奏报河西军情,说得很清楚,太宗称奇,升他为考功员外郎,后又数次升迁至民部侍郎。一次,太宗问及历代户口之事,卢承庆对以夏朝、商朝乃至北周、隋朝的人口增减,太宗再次表示赞赏,不久让他兼任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卢承庆不接受,认为选官是尚书的职责,自己不能越权,但太宗没有答应,说:“朕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你自己呢?”后来卢承庆又历任雍州别驾、尚书左丞。
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唐高宗继位。由于权相褚遂良诬告,卢承庆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褚遂良又指控卢承庆在雍州时失职,卢承庆又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卢承庆转任洪州长史。高宗幸汝州温泉,擢升卢承庆为汝州刺史,不久又召他回京任光禄卿。公元657年,大将苏定方击破西突厥,俘获其可汗阿史那贺鲁,高宗派卢承庆去西突厥把西突厥的土地分给两位忠于唐朝的西突厥王子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和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又命卢承庆和两位王子给各部首领封官。公元659年,在度支尚书任上的卢承庆被授参知政事衔,为实质宰相。同年,因涉嫌谋反被流放的前宰相国舅长孙无忌进一步遭到指控,卢承庆和其他宰相李勣、许敬宗、辛茂将、任雅相奉命调查。其中许敬宗是武皇后的党羽,也是调查的发起者。长孙无忌最终被迫自杀。当年,卢承庆被授予高一级的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但在公元660年,他就因为对度支事务处理不当被免官,改任润州刺史,后又迁雍州长史,授银青光禄大夫。公元669年,他又被任为刑部尚书,不久即告老请辞。高宗批准了,授他金紫光禄大夫衔。公元670年,卢承庆卒,赠幽州都督,谥号“定”,卒年76岁。
9、卢照邻
卢照邻(636年—689年),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后因病苦,自杀。他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人物简介
卢照邻出自范阳卢氏北祖,是东汉侍中卢植的十六代孙,北齐幽州大中正卢旦的曾孙,隋朝龙山、新宁二县县令卢子元的孙子,唐朝江都尉、临颍丞卢仁朂的儿子,有卢照乘、卢照己、卢照容等八个兄弟。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患“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名医孙思邈曾悉心为他调治,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
 卢照邻画像
卢照邻擅长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意境清迥,明代胡震亨说“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唐音癸签》),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乃千古名句。作品有《卢升之集》七卷和《幽忧子集》七卷,《全唐诗》收其诗二卷,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作者:高傒文化园 来源:高傒文化园 特此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