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婚姻忠孝传 最是乡愁“柴卢”连》
丽水市首届网络文学大赛参赛作品展示
——来源:丽水网
千古婚姻忠孝传 最是乡愁“柴卢”连
一次次叩问乡愁,一回回乡愁追思,都会把我带回到家乡白竹,那个尘封千年而后人又都守口如瓶的千古姻缘,它尤如一坛陈年老酒,随着岁月流逝弥久醇香。因为它记录下了那个年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今天为我们述说着柴卢(女支卢)氏族文化根脉……
五代后周工部尚书卢琰(900——985年),字文炳,祖辈世居河南,高祖为唐代诗人卢仝。祖卢嗠后梁上卿,父卢清任绍兴令,卢琰出生于世代簪缨之家,文武双全,胆识超群,德行皆优,辅佐后周尽心尽力,不避险夷,整军治民,力推有德之士,功勋卓著。世宗在太庙为他立碑,赞其曰:“璠玙其温,冰雪其精。学之已粹,行之已精。执笔横经,陟降殿廷。赤诚辅弼,四海奠宁。”公元955年农历九月初五日,敕封卢琰为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紫金飞鱼袋。同年十月十五日封为工部尚书。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皇帝柴世宗驾崩,恭帝柴宗训即位,此时才七岁,全权为都典捡赵匡胤所握。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带重兵返回汴京。遂后周告亡,宋太祖即位,国号宋,迁恭帝为郑王。宗训身着白袍出宫,暂居天青寺,宋太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看到有两个小孩,宫人抱之黄锦。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太祖厉色,顾谓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侍卫遂将二皇子提押而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捏殿柱,低头不语。宋太祖说:“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其时有一位大臣为先朝元老谏阻。太祖为全其禅让之美名,暂寄刀于廷。其后,《宋史》中对恭帝和“两小孩”之一的纪王,均有下落和交待,唯独对蕲王,一直查无下落,宋太祖屡次追究,都石沉大海,便成为后周沉寂千余年的历史疑结。
可是,他在《白竹卢氏宗谱》【九支卢家乘古序之灵山世纪,大宋天禧四年岁次庚申(1020)年秋八月望日之吉,三世孙晋本心谨叙】里有详细记载:……。卢琰公目睹惨状,遂向太祖进言:“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岂得不存其后!”两皇子因为有卢琰的谏阻,暂免一死。事后,卢琰与潘美各抱其一。潘美所抱的是纪王柴熙谨,后更名为潘惟正;卢琰所抱的就是蕲王柴熙诲,后改名为柴炯——卢璇。卢琰的胆识言行既保住了柴氏一脉,又使宋太祖全了禅让传统。我们也终于有了这个千年迷结。蕲王柴熙诲,已隐姓匿名,被卢琰带到灵山领养。
卢琰留宋朝期间,宋太祖对他赏识有加,恩赐甚隆,建隆三年(962年)封其为越国公。但卢琰誓抱:以“柴周大臣,义不臣宋”的耿耿忠心。后来,赵匡胤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究起蕲王的下落。卢琰与柴世宗驸马孙惟温(浙江永康人)密谋脱身之计,向宋太祖请示致仕归农。遂于公元968年,与孙惟温等挟蕲王熙诲连夜弛出汴京,先寓于临安。因当时,宋朝还未统一,吴越之地尚是独立之国。因为卢琰父亲卢清,曾任越州(绍兴)令,有对浙东地区自然环境的了解和熟悉,所以又从临安遁于永康孝义乡灵山隐居。
在灵山隐居下来后,卢琰发现住民质朴粗野,文风凋敝,就以身范物,设熟建院办堂,邀请四方因战乱而闲散的名家,教授子孙及乡中弟子文武。其地有了课文重教而风俗大变,风土人情改观,农业生产开发,民生得以发展,因此人才辈出。夫人赵芸,为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卢琰夫妇生有八子一女,加上世祖柴炯,共十个子女,个个博学多才,文武超群。又让女儿卢锦与柴炯(卢璇)成亲,并让卢璇从公女次,正式排位第三,与其它八子并立,合称九支卢。九人相继皆登显仕,以木为号,用榛、栗、柽、松、竹、梅、桐、梓、杞为序,其心以不忘柴氏之遗。其后分迁,九支蔓衍,散处吴绍、宁、瓯、栝、台、婺、衢、闽、赣、粤、黔、贵等地。
隐姓更名的蕲王熙诲,有忠臣义父的细心呵护,还被义父视为己子,经精心抚养培育,潜心习文练武,也成为栋梁之才。与锦成婚,虽是父命,但亲如一家。他没有辜负义父养育之恩,遵循义父“吾在世时,切勿为宋仕”的告诫,公元985年卢琰死后,还为义父母先后举哀守孝达十六年之久。直到1001年才出仕。真宗见其文、观其仪、考其艺,忽感“相见恨晚”,一心予以重用。宋大中祥符年间,奉诏擢为殿前防御使,后又进封武列侯。此时,外人还不知他就是蕲王柴熙诲。之后,卢璇子孙也始终没有暴露其真正身世。
外史氏徐梦易(京卫武学教授,松阳人),阅览柴卢旧谱,撰书曰:“周世宗炯避祸以自绝于宋,是璇真帝王之胃,不惟无坠世宗之脉,且有以崛起于变难自立之中,其伟丈夫也!”白竹卢氏,以泰为始祖,炯(卢璇)第八世孙,他喜好骑猎,纵游缙云山谷,“暇则涉猎诸家,淹贯艺术,凡区画皆出创立,不袭陈迹。论古今成败得失,上下数千年皎然如诸掌。”约于1127年,迁居东窖虎岩山,后卜居中宅,因崦出白竹,晶莹神奇,看的人络绎不绝,白竹村因此得名。从此,其子孙当栝婺台郡之交,以白竹为中心,雄踞一方胜地,坐享名山大泽,而风气淳厚,人丁兴旺,从东窖蔓衍巍然开千百钟鼎之业。乡里之间,教人种植,治生麻,丝缕、枣、栗、梨、柿、谷、粟、米、麦、桐、梓、松、柽、桃、李,百物具备。“以智度而擅其积,商旅出途,货不弃地,诚负封君茅土之权者。”如有:六世孙宋经筵检阅卢德高;十一世孙卢仲达、十二世卢守义等以故家道富裕,因1438年遭遇灾荒,他们各“出粟一千二百石以赀国用”,朝廷知道后,给卢仲达、卢守义分“下玺书旌为义民,劳以羊酒,且优其家。”再从卢守义传至十四世,卢懋,赠工部侍郎;十五世至明嘉靖、万历间,尚书公卢勋,官司至刑部尚书,致仕因“天恩存问”晋一品阶祀乡贤;十六世卢逵,贵阳府知府;卢致,福建盐运同知;卢点,广西桂林府知府等。当时,金华的东阳、永康、磐安,丽水的缙云凡巨族皆为姻亲,称为缙云望族。其支脉(外市不列)也蕃衍到丽水市各县(市)区,今聚氏为村的仅遂昌没有记载。
世为富庶之地,名扬乡里。可因国闹饥荒,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族居屡受袭扰。就近的说:1861年,太平军占驻金、永、东、缙、仙各县,族人奋起抗击,人员伤亡,民房、祠宇受毁。
辛亥革命前夕,族中先贤卢达中等人在小祠堂办“新新学堂”,联络训练进步青年,与绍兴“大通学堂”秋瑾等革命党人遥相呼应。后来许多热血青年参加了光复处州。
1929年—1930年,白竹为工农红军十三军十三团十三营驻地,村里许多青年都参加了红军,并建立了共产党组织,成为革命根据地。1930年9月9日,红三团率部1000余人攻打壶镇失败后,国民党保卫团数百人疯狂反扑,包围白竹围剿红军,随处抓人,放火烧屋,倾刻村中火光冲天,黑烟滚滚,村民呆若木鸡,凄惨一片,暗无天日,其场景惨不忍睹,堪称千古奇祸。族中红军骨干奉章、文云、章湛、章龙四人遇害,丁遥脱险,其父昌发被捕,押到壶镇被枪杀。全村被烧毁民房228间,百分之八十以上村民洗劫一空,无衣无食,无家可归,只得背井离乡,有亲投亲谋生,无戚沿路乞讨,夜卧荒郊凉亭。直到解放后的1965年,被毁房屋才陆续修建,忍饥受冻长达30年……
若是问我,乡愁是什么,我说:乡愁是文化,文化有根脉,根脉以谱牒,谱牒即族史。《白竹卢氏宗谱》记录下了《宋史》《新五代史•周家人传》中“不知其所终的蕲王熙诲”。被誉为缙云所有家谱中资料最充实,体例最完善范本之一,全谱总字数达360万之巨,堪称鸿篇巨帙的《白竹卢氏宗谱》。它还留下了明代刑部尚书卢勋《明 重修处州府城记》;在郡城丽水县为其建的尚书坊;九座坊表二十份诰敕;商盐之路反盗窃反走私;众宗亲遭粤寇掳掠遇害等等多少事,还在沉寂。那么,笔者设问:明代抗倭名将,丽水十大古代名人之卢镗是否也一脉相承?期待更多的迷结从此被揭开。
作者:卢妙林(缙云县壶镇镇白竹村人。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教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本文源于丽水网,特此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