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闺人未识——白竹“女支卢”
卢妙林
翻开浩繁的丽水历史长卷,“白竹”这个名字你会觉得陌生,少之又少的出镜率,可能只有片言只语,也或好多人还不知道其在哪里,更没登大雅之堂!
当我把厚厚的《白竹卢氏宗谱》三大卷放在桌案前,打开卷页,那种历史书卷气之厚重,便扑鼻而來,尘封千年的历史画卷,便一一展现在眼帘。注目、凝思,久久不愿掩卷,它告诉我白竹先民们鲜为人知,不事张扬,深藏不露,荡气回肠,不同凡响的前世今生……。
《白竹卢氏宗谱》上卷“九支卢”在浙东蕃衍之原委中记载:在欧阳修编撰、徐无党校注的《新五代史》中,可以查到后周世宗幼子名叫柴熙诲,除记载熙诲“左领车卫大将军,封蕲王”外,余寥寥无几,仅说“熙诲不知其所终”。
陈桥兵变,赵匡胤即位,为宋太祖。大驾入朝,太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太祖见后周纪王熙谨与蕲王熙诲两皇子尚在宮内,则顾谓诸将日:“此复何待?”左右侍卫遂将两皇子捉押而出,意欲杀之。两皇子惊呼哀号。卢琰目睹惨状,遂向太祖进言道:“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时潘美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宋太祖问是否以为不可,潘美说:“臣岂敢以不可,但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乃命追还。两皇子则因有先朝元老的谏阻,暂免一死。太祖为全其禅让之美名,把刀暂寄于廷。事后,卢琰与潘美各抱其一。潘美所收者,即纪王柴熙谨,后更名为潘帷正。卢琰所抱者,即蕲王柴熙诲,后更名为柴炯——卢璇,熙诲幸存。卢琰的胆识言行既保住柴氏一脉,又使宋太祖全了禅让传统。
卢琰( 900-985),字文炳,文武全才,胆识超群,德行兼优。郭威即位,国号后周,称周太祖。卢琰辅佐后周尽心尽力,不避险夷,承担整军治民重任,使国家有安定局面。建隆三年十一月,封卢琰为越国公。其嫡孙卢一松、卢新庵、卢松泉均为方岩五峰书院姚江派人物……
卢琰留宋朝间,宋太祖恩赐虽隆,但卢琰自以柴周大臣,义不臣宋。为避人耳目,卢琰把柴炯作为己子,建隆三年改柴炯为卢璇。后來,赵匡胤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究起蕲王之下落。卢琰与柴世宗的驸马孙惟温(永康人)密谋,向宋太祖提出归农致仕要求,遂于宋太祖乾德六年(968)与孙惟温等携蕲王连夜弛出京城。初寓于越国之临安。因当时,宋朝未曾统一,吴越之地尚为独立之国,所以被卢琰称之为“此地食者非宋粟”。不久,因风声紧,又因卢琰之父卢清,曾任越州令,家学渊源之故,卢琰对浙东地形自然相当了解和熟悉。卢琰一行又从临安遁于永康孝义乡躲(大)山下灵山(又名翠峰山,今磐安县)隐居。《宋史》中,对恭帝和纪王的下落均有交待,独对蕲王一直杳无下落,宋太祖屡次追究,均无结果,遂成沉沧千余年的历史疑案。
后周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卢琰携孤以逃,抱世宗太子蕲王熙诲隐居灵山,在《宋史》中只字未提,其原因可想而知。程正谊在《越国公祠记》中说:“卢琰挟孤以逃,存柴氏一线之绪,正宋室之所忌也,当时操史笔者,又陶谷之流,焉肯存忠义之道于青史,以自形其短哉?”而今,若非民间野史有稽,宗谱有考,卢公之磊义“将泯泯无闻矣”!
卢琰在灵山定居后,见村民紫璞粗野,文化落后,就以身范物,设塾建院办堂,多方邀请因战乱而闲散的名师,以课子孙文武。其妻系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赵芸(封越国夫人),生有八子一女,加上卢璇,共十个子女,多为博学多艺,文略武功超群,其地也因课文重教而风俗大变,土产民生得以开发。随后将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熙诲(卢璇),并让卢璇从公女次,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列,而后分支蕃衍,此则“九支卢”之来由。因卢琰女儿之后代,又是隐柴入卢的柴熙海的后代,因此,又专称这一支卢姓为“女支卢”,或“柴氏卢”,始祖卢璇,号称“择”派。据《东阳县志》记载分析,东阳卢宅等均属择派。九支卢中,以第三支(女支)蕃衍最盛。
《白竹卢氏宗谱》是这样记载卢琰的:
卢琰公世居汴(今开封市)的玉川乡、人称玉川卢氏。他文武全才,胆识超群。原为后汉将领郭威的得力部将。郭威废汉立周(称周太祖,死后传位给养子柴荣(周世宗),琰公是两朝元老,而且都悉心辅佐,承担整军治民重任,成绩昭著。周世宗特地在太庙里给琰公立碑纪念,称赞他“瑶屿其温,冰雪其清”“媲美于伊、周之风”。封其为荣禄大夫,开国大将军。显德二年,又敕命升为工部尚书兼观文殿大学士,食禄3700户。
显德七年(960)正月,在当时权臣大学士陶谷等导演下,掌握兵权的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被部下拥立为帝(即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回京即位,改国号为宋,称宋太祖。同时,把年仅七岁的后周恭帝(训)贬为郑王,还想杀害柴荣的其余两个幼子纪王熙谨、蕲王熙诲。卢琰当庭仗义力保,免了这场灾祸。事后琰公怕太祖反悔,与同事大将军潘美各抱一位皇子带回家中秘密养育。潘美收养的柴熙谨后来改名潘帷正,琰公收养的柴熙诲(又名炯)后来改名为卢璇。宋开宝元年(968),琰公经太祖批准告老归农,与柴荣的附马孙惟温(永康人)一起,带柴熙诲举家离开汴京,先住他父亲任过职的越州立足,不久又迁住永康在孝义乡躲山下的灵山定居。灵山又名翠峰山,今属磐安县新渥镇深泽乡。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后周旧臣,对琰公为人是熟知而且颇为尝识的,故在其即位后的第二年、第三年,先后下诏表彰琰公功德,建隆三年(962)11月,封琰公为越国公,封琰公夫人赵芸为一品夫人。永康石马卢氏宗谱刊有敕封摹本。雍熙二年(985),琰公逝世,朝廷诏谕葬于永康灵山之东塘山。据卢宝仁于民国甲寅(1914)撰写的《重修琰公坟墓工程记》描述,重修的琰公古墓气势宏伟,特别是标志“九派渊源一脉流”的墓后九棵古枫树,更具九支卢氏繁衍发达的雄伟象征。磐安灵山卢氏家谱(民国甲戍年即1934年重修版)刊有琰公古墓图,解放初期,磐安县列琰公古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年久失管,古墓被附近居民毁坏,虽经多年多次争讼,亦无法扭转,墓苑今己荡然无存。数人合抱粗的九棵古枫也陆续被人盗砍,极大地伤害“九支卢”卢人感情。洪武初年,琰公嫡孙在永康石马岩下(今西卢村)建造越国公祠,隆庆进士程正谊撰写了《越国公祠记》转载于《永康县志》。
卢璇(956-1030),原名柴熙诲,后周世宗幼子,因国更,随义父卢琰隐居永康(今磐安)。潜心习文练武,遵循卢琰“吾在世时,切勿为宋仕”的告诫,终未暴露身份。宋雍熙二年(985)卢琰死后,卢璇先后为义父母举哀守孝达1 0年。到宋真宗咸平间(998-1003年),才出仕任官。真宗见其文、观其仪、考其艺感到“相见恨晚”,予以重用。宋大中祥符年间,抚殿前防御使,后进封为武烈侯。卒葬永康(今磐安)躲山下水竹坞。至此,外人仍无知其为蕲王柴熙诲者,璇列卢琰第三子。其后裔蕃衍发展,成为九支卢中之最繁盛者,世称第三支卢或“女支卢、柴卢氏”。
白竹始祖泰一公:按讳泰,字世安,号静庵(1090-1157),五代末周世宗幼予柴熙诲之八世孙。(据京卫武学教授松阳徐梦易撰)炯字宗照,因宋受周禅,易名姓为卢璇,世居汴,璇生可,可生仲贤,仲贤生汉,建炎丁未以谋达荐为枢密承旨,癸丑受行往南国金吾上将军,扈跸南渡,当世离乱,函祖父宿骸而行其先璇之外家。珪临安人,亦以乱居永康,汉至是因之,汉生芮,芮生良璧,良璧生梓,梓生泰,当珪之徙也,弟敏亦居缙云,泰与敏之子大雅(后裔)友善,数以骑猎,纵游缙云山谷,辄爱虎岩之奇秀,且有石龟吐泉之景,泰竞白永康(今磐安笔者注)孝义乡迁至。
一日忽亡豕,及获豕,豕栖东窖孳息十馀,泰更奇之,又即其地徙之为中宅,既而崦出白竹,莹如白玉远近闻之,遂称白竹。卢氏雄据一方之胜,名山大泽,风气淳厚,当栝(处)婺台三郡之交。其后蔓衍章墩(即白竹)、旸坡(先旸村)、西丘、长潭、龙溪,皆不逾十里地,巍然开千百钟鼎之业。於户阶之间者,教人种植,治生麻、丝缕、枣、栗、梨、柿、谷、粟、米、麦、桐、梓、松、释、桃、李,百物具备。泰以智度而擅其积,商旅出途,货不弃地,诚负封君茅土之权者。暇则涉猎诸家,淹贯艺术,凡区画皆出创立,不袭陈迹。论古今成败得失,上下数千年皎然如指诸掌。尤善发乐毅、申包胥、张良,诸葛亮之秘,若怀千古之愤者,於戏!公之迁白竹也,非淹贯艺术垂创宏裕者不能。乐毅,中包胥,张良,诸葛孔明世虽不同,皆三代以下奇伟人物。所谓千古之愤者,岂乐毅之不得复燕,申包胥之不能救楚;张良之不得全韩,诸葛亮之不能成汉,与公之愤可知矣。然则世宗之不能无憾於宋,亦将如之何哉!公能衍其系脉於卢,为白竹千万年守祖宗礼乐之绪,公之志有终矣。兹阅卢乘,特为公传,所以遗忠臣孝子之思也。
泰一公文才武略赫赫有名,跃然卷中,令人称道。而其卢氏宗谱排行字辈也让人玩味无穷,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发现:“泰继尹克完,成明尚怡进,谦孚衡豫升,鼎丰临观有,济师益咸瑞,壮泽需同节,晋履渐归家,随颐大贲井。……”是用易经64卦:“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水,火,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暌,蹇,解,损,益,诀,垢,萃,升,困,井,革,鼎,雷,山,渐,归妹,丰,旅,风,泽,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卦名组成。我们不难读出其《周易》的“玄”味和奇妙。个中用意下辈不得而知。可以推测祖辈对《易经》之重视和造诣,是学识渊博的写照,也启示我们下辈要好好地去读一读周易。
在向竹“女支卢‘”里,还有…个人物也该大书特书的就是卢勋,而他也是一个神秘人物,让人谜团重重,沉积几百年,贬无褒少,莫衷一是。
据《缙云县志》、《丽水地区人物志》:卢勋(1493-1573,升字行,泰一公第十五代孙),字希周,又字汝立,号后屏,旸村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任太常寺博士,升礼部给事中,常劾权奸,朝廷嘉勉,有“真给事”之称。后历礼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南京太常寺少卿、通政司誊贡右通政。二十九年,作右佥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今属福建)军务。三十一年九月,任南京大理卿,后历南京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四十年七月,升南京刑部尚书。四十一年(应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时年七十岁,笔者考),权相严嵩败。四十二年引退归田,杜门谢客。
除一些口授传说外,有关卢勋的历史资料很少,确切、祥实的文字记载不多。这与严嵩有关,可能与他的才智谋略、为人处世相吻合,有其考量。《白竹卢氏宗谱》有:赐卢勋公妻蒋氏敕命(1533);赐卢勋母应氏敕命(1533);赐卢勋公敕命(1536.1550. 1551):赐卢勋母应氏诰命(1545):赐卢勋祖母黄氏诰命(1556);赐卢勋公父母(1556):赐卢勋公;赐卢勋妻蒋氏诰命(1556):赐卢勋子逵及妻蒋氏诰命(1563);祭原任南京刑部尚书卢勋并配赠夫人蒋氏文(1569,1575)。(限于篇幅原文省略)
卢勋在白竹旸村建有尚书坊与尚书房,是为明代官员的私邸,其建筑彰显出独特性,是丽水仅存的尚书坊,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几年前县政府拨款维修,1994年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稍我年长的族人都还依稀记得文革期间是如何推倒牌坊,烧毁画像场景。
有关卢勋墓。卢勋在乡里是个高官,富甲一方。他死后如何安葬,安葬在哪里就成了后人追根的千古之谜……。其中有两种传说:一种是安葬在离白竹七里远的今东岸村。据东岸村史记载:“村旁柏山脚为明卢尚书墓,规模宏大,有石虎、石羊、石马、石将军、石亭、石碑、石柱、石牌坊,气势恢宏。从前,行人经此见路口石碑,文官下骄,武官下马,可见显威。”该墓也在文革期间夷为平地,内无随葬品文物,墓前所有石器不知所终。另一种是口口相传,听我的长辈们说,在卢勋出殡的晚上,有十八具棺材,每具重量一样,抬往四面八方,深夜安埋,连抬棺材的人也不知道哪具是真,仅其女在哭丧入殓时,在棺材角咬有牙印。这都是传说,无从考证。
栝苍为文人薮,宋之时彰己。明则刘青田、章溢、叶琛、朱应、何镗、王一公诸公,以及吾缙名贤竞起。李、郑、樊、卢,一时称最。皆不期而会者也。缙于处为望邑,卢氏又缙之望族也。
为正族风,革除恶习,兴一邦族人。定礼制,宏规训,叙一家之秩宗也。白竹族人内定规约状呈,尤有今天的特区、自治区的特权。
附县给规约
处州府,缙云县,为恳宪肃法,以正风俗事申分守道右参政军。
本县二十七都,军籍卢大宗等具状呈称:祖居离城百里,子姓繁衍,弥千众,心非一,性行多乖,禁约虽严,空言无益。自先尚书申约,请刑之初,辄家习而人安之矣。惜人亡政弛,法患无徵,切悼时风,恪追祖训,期返百年之旧,成归一变之新。恩赐批县照给条示刑器,俾家之有法,可据理平情,众知有约,均奉公守已。上播淳风,下维雅俗等情。蒙批宗祠,以教训子孙。自有本家刑器,不必请之县也。但卢姓人众,况其先尚书公,行之有成法乎。仰缙云县即与给示,以见本家继志述事之孝,光前裕后之规等因。蒙批合给刑器,晓谕为此示,仰本族子孙人等知悉。今后务宜恪遵本祠规约,勿得蹈犯训戒。如违,许祠长,照依颁列条款,一体照理分处。敢有恃顽不遵约束,及干犯名义所为不端者,许即指名呈县以凭究罪申详。决不轻贷。须至示者。
计开:刑器一副,规约一十六款,右仰知悉缙云
万厉三十六年(1608)七月初七日给 县印
1.敦崇孝悌。孝子悌弟,风化所关。如有事亲敬长,行诣纯笃者,合族举呈宫府,详请旌表,以劝后人;
2.表扬贞节。贞节垂名青史,犹令人敬慕,如有节操过人,生死不渝者,亦合族具呈,祥请旌表,以昭阃范;
3.酌定婚姻。凡嫁娶,固不必攀援富贵,须择故家旧族,门第相当者。如通婚下流,男妇女婿不许入席;
4.严禁招典。家贫鬻妇,夫死再嫁,此是权道。近有招人进舍,计年典价,廉耻道丧,莫斯为甚。今后犯此,宗谱削除,不准管理大宗;
5.公举贤能。序事辨贤,宗庙大典。如有公正无私,优于干理,兼习礼文,足称任使者,春秋二祭时,另宜优待,为贤能劝;
6.扶持正直。凡祠长族长,有直言取怨,致被仇害者,常出公费,并力攻之,使正直之气常伸,则家法不挠:
7.教诲子弟。族中有佳子弟,家贫力学,文行足录,不能从师者,宗祠给膏火之资,以助上进,为阖族光:
8.完纳官粮。粮税,国用攸关,当及时措办,随限完纳,免官府催科之劳,省家门烦扰之费:
9.周济老孤。凡族有生平无过,年老无依,而困于饥寒者,量取公帑救济。死则给与棺木,其有幼孤无父,家长代为抚持,家产财物,一切登记于簿,不得擅卖擅买,俟其长成,交与自管,或有外侮,另加体念;
10.呈治盗贼。盗贼为地方大害,重者送官呈治,若田野蔬果,及鸡犬等类情轻者,宗祠责戒,计赃议罚。违则涂面游街,不准管理大宗;
11.革除诈伪。诈伪多端,合宜重惩。如有用假银,造文券,欺骗过往客商财物,捏名投递之类者,一切重加责罚。不服,送官惩治,不准管理大宗;
12.惩抑凶横。凡族有狂徒,自恃勇力,纵酒凶横,唆怂事非,甚为不法,众当惩抑,以免恣肆,违者送公;
13.警戒嫖赌。嫖赌之事,伤风败俗,贻害匪轻。倘有蹈此类者,宗祠议罚,断不轻恕:
14.劝解争讼。凡事以和为贵,些少嫌隙,动辄争讼,不免费钱受辱,今后如有不平,当与处分,以息讼源;
15.节制奢华。俭德之共也。不节则奢,自古记之。祖宗崇俭起家,垂训孙子。今后服饰酒席之类,须戒奢华,如或过度,宜罚示惩;
16.录庇风水。坟墓及村边乔木,风水所关,重申护禁,为百年长久之计。如有犯者,照约行罚。
白竹又名章墩,永康方言。地处台州、丽水、金华三地永康、磐安、仙居、缙云四县之间,过去是新民公社,白竹乡所在地,今撤乡,属壶镇镇管辖。白竹村貌有《章墩形胜记》记之:章墩在缙云美化乡白竹,原属缙云县美化乡二十七都,离县城九十里。山水融结,五峰先生雅好风水,知为兴隆地。乃筑室其间,由黄冈而适居焉。於下砂欹处,垒土为墩,植松柏樟株其上。列石为几,布块为坐。宜棋,宜洒,宜避暑乘风。说者日:“上有巨樟清阴翳荫,为章墩雅致之士,常论古谈今,吟其间。古有词坛,而此为章墩云耳。”且其地四山耸翠,后有插花数层之峰,前有连浪三汲之美。屏山自上而遥临,金尖由下而拱顾。其茂林修竹,雅石奇峰,不可枚举。又有曲水潆洄,名潭澄清,叠砌高墩,以护水口,建造大桥,以汇源泉。是以人杰地灵,贤豪迭出,山环水绕,家道日兴,生人辞意从容,不闻嚣凌之习;处世存心豁达,俨若仁里之风。而先生卜居於此,真不愧若考作之於前,厥子述之於后。而孙支分处於旸坡(今旸村)、西丘各成一方之形胜者,莫不藉我翁之喜谈地理,有以致之也。
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女支卢”分布在外,聚族为村的在丽水市有:缙云、莲都、青田、松阳、龙泉等:金华市:金华、兰溪、东阳、永康、磐安、武义等;台州:温岭、仙居、临海、玉环、三门、黄岩、椒江等;温州:乐清、瑞安等。
(本文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