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母卢节贤且寿
——来源:世界惠安人 文/黄建聪
许多有关洛阳桥的故事中,均有蔡襄之母卢节许愿建桥的内容。在近现代戏曲中,如京剧、梆子剧、豫剧、汉剧、湘剧和徽剧等,以及福建的闽剧、莆仙、梨园和高甲四大剧种,均有《洛阳桥》的剧目,又都有蔡状元为母还愿建桥等情节,历史小说《情满洛江》及电影《洛阳桥》也都讲述了蔡母其人其事。蔡母卢节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卢节,字淑坚,生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卒于治平三年(1066年),峰尾卢厝人,长大后嫁与仙游县枫亭东宅蔡琇。她“姑舅老事之如其事,事长兹幼既俭且勤”(欧阳修《长安郡太君卢氏墓志铭》)。传说,一次卢节坐船过洛阳江,忽然江面上风浪大作,渡船颠簸得非常厉害,旅客惊慌失措。忽听见空中有仙人声音:“蔡大人在船上,诸怪不得无礼!”话音刚落,江面即风平浪静。可是旅客中没一个姓蔡,经查询,只有卢节的丈夫姓蔡,而她正身怀六甲。大家都说这孩子必是“蔡大人”无疑了。卢节当即许愿:孩子今后如成大器,一定要他在这里建一座大桥,以方便过往旅客。后来,当小蔡襄五、六岁时,卢节就把他送到峰尾娘家,让“课子孙不令稍懈”的父亲卢仁教他读书。
由于蔡襄自小跟母亲卢节常住峰尾,也常听外公卢仁及母亲卢节对他讲述古今成败兴衰之大事,加之外公自设家塾严格课读,所以他自幼聪明好学,后又有其舅父卢锡在虎岩寺陪读,进步很快,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八岁的蔡襄“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欧阳修《蔡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由于他为官清明廉正,颇得皇帝器重,官至端明殿学士。由于蔡襄官拜端明殿大学士,故老百姓又称他为蔡端明,简称“蔡端”。他虽然身在京都,却心在福建,无时不刻惦挂着造洛阳桥的事。
蔡襄在京都当官,心近身远,没法实现母亲的心愿,所以他想方设法能取得皇帝的恩准,后想出一条妙计,找得一次机会,蔡襄陪皇上游御花园,预先叫人用蜂蜜把字写在芭蕉叶上,让蚂蚁叮满写上蜂密的芭蕉叶。待陪皇上游至此处时,宋仁宗皇帝眼前一亮,龙目一观,见芭蕉叶上蚂蚁摆成一行整齐的字迹,不禁脱口轻声念出:“蔡端、蔡端,本府做官”,蔡襄赶紧趁此跪地领旨谢恩,且一直长跪不起。
后皇上究其原由,问蔡襄为何要回乡做官,蔡襄就将母亲当年怀孕过江,转危为安之事详细奏明,并一再希望皇上体恤民心,立圣德,解民难,建伟业昭青史。仁宗皇帝见其忠孝可嘉,为民图安,即恩准蔡襄造桥,但不拨库银,必须自筹建桥资金,遂派蔡襄任泉州太守(当时泉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据《宋史》载:后来蔡襄“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
继而,他为实现母亲宏愿,转任泉州太守,期间主持建造洛阳桥,由卢节之弟卢锡职其事。卢节“贫而能施”,主动捐舍田产以助建洛阳桥。据《宋史》载曰:“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堤以为固,至今赖焉。”洛阳桥成为古代生态造桥的首创范例,为桥梁技术开辟了新纪元。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筏型基础”、“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当时建桥使用的“浮运法”,至今还很通行……洛阳桥的开工建设前后共花了6年8个月时间(1053年4月至1059年12月),建成8年后,蔡襄辞世(1067年)。人虽逝,桥永在,千秋勋业腾耀后昆。
蔡襄一生为官37年,卢节总是教育他及其弟蔡高要为官清廉,为民请命。皇帝知道蔡襄的成就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卢节一生十分勤劳,一直参加生产劳动。“母夫人尤有寿,年九十余,饮食起居,康强如少者,岁时为寿,母子鬓发皆皤然,而命服金紫,煌煌如也。至今闽人之为子者,必以夫人祝其亲,为父母者必以公教其子也。”(引文同上)“泉州壁记:蔡襄、陈觉民、傅淇守泉日,母夫人年俱九十,邦人异之。人第知蔡母之贤且寿。”(《仙游县志》)。
蔡襄在《寄欧阳永叔书》中说“母氏孝行闻于乡里,约素而严,诸子甘贫而自力,仕官无过,皆母氏之训也。”因此,皇祐五年(1053年)十一月十二日,宋仁宗封卢节为“仁寿郡太君”,誉之“德义庄厚,寿庆融长,有子实贤,为国茂器。”还有“冠帔”之赐,后来又改封“长安郡太君”。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十月,92岁高龄的卢节在杭州蔡襄官邸去世。次年,奉母至孝的蔡襄亦在家中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