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梦回卢氏古国
(佳作欣赏)梦回卢氏古国

 

(佳作欣赏)梦回卢氏古国

——来源

梦回卢氏古国

●陈小卢


    策马扬鞭,夜行八百,狂赋轻吟,梦回卢氏古国……

    不是有首歌叫“梦回唐朝”吗?为什么要梦回唐朝?因为唐朝创造了华夏民族的空前繁荣。所谓“盛唐”,臣服四方,威风八面,光载千秋,气吞万里!正是为了“梦回唐朝”,鲁迅先生振臂呐喊,唤起民众,多次以“唐”字作为姓氏笔名;正是为了“梦回唐朝”,我们民族才在历尽磨难后上下求索,就有了光荣和梦想,就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伟大口号。那么从范围上局限再局限,从地域上具体再具体,从大到小,由面着点,我们生活在豫西这一方山河的卢氏人民,该不该也有自己的光荣和梦想呢?当时代火热前进又偶尔冷静片刻的时候,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思考同样都是一种惬意。近年来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竟然是思绪超越了时空,魂牵梦绕,走进了亦真亦幻的卢氏古国。梦醒时分,才发现自己离卢氏古国很近很近,她的印记在我的脑海里竟越来越清晰和明朗起来。


    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暴虐,激起四方民变,天下大乱。周武王姬发统领正义之师,联合各封国各部落,攻打商纣,屡次挫败商朝的军队。公元前1122年,一信使快马加鞭驰入河洛卢氏盆地,将武王姬发所书信函送达给卢氏国国王。卢王打开竹简,只见上书:“纣王无道,滥施苛政,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天下群雄并起当诛之,恨不能啖其肉,碎其骨。今受上天之命,替天行道,征讨朝歌。请卢王立率大军,合庸、蜀、羌、茅、微、彭、濮诸国之众,会于孟津,渡河与商决战……”卢王阅信完毕,拍案大喜:“天赐良机,灭商时机到矣!”一时间,洛水畔,长风当歌,金鼓为乐,披坚执锐,铁马金戈!卢氏国各部族军队正在这里集结。格外引人注目的,是迎风招展的画有老虎图腾的大旗。在誓师大会上,卢王历数纣王之暴行,号召卢氏国军队一鼓作气,奋勇杀敌。随后队伍浩浩荡荡出征而去,数日后抵达孟津,与武王会师。武王带领各国和各部落联军,渡过黄河,进攻朝歌。周商双方军队在朝歌南方二十公里处的牧野展开大决战。只见狼烟滚滚,杀声震天,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双方伤亡惨重。战斗中,周朝联军士气旺盛,群呼众喊,其吼声象虎啸一样震天动地,商军闻之,肝胆俱裂!卢氏国士兵高举虎旗,个个骁勇善战。面对数倍于已的商军,他们同仇敌忾,毫不畏惧。由于纣王的失道寡助,商朝军队已人心涣散。正当双方交战进入白热化状态时,纣王临时武装起来的数万奴隶却临阵倒戈,冲入王宫,周朝联军乘势出击,商军溃败,国家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卢氏国为兴周灭商立下了汗马功劳。


    皇天后土,尘封了卢氏古国这一段曾有的辉煌。沿洛水岸漫步而上,水流有声,如千年琴弦,似乎仍在演奏着卢氏古国兴兵伐纣的千古绝唱。这绝唱交融于诗词,忽远忽近,忽缓忽疾,忽伏忽起,忽此忽彼,忽壮忽柔,忽亢忽沉,忽乐忽愠,忽静忽奔!跨苍劲风,聚厚重气,气击长空,动人心魄!既铿锵又悠扬,既豪爽又平和,分明在告诉与强调,当以满腔热情、责任、信心和希望来唤醒这段沉睡的历史。卢氏古国何时兴起?其间经历了多少风云突变?历史的记载太过于简约或者根本就是一个空白,我们只能从历史巨树的细枝末节中去寻找她的延伸了。其实这也正常,夏商时代的封国和春秋时代数不胜数的周属封国,都有自己完整的本国史,但真正留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春秋》。然而源远流长的卢氏历史,能有充足理由证实卢氏古国的存在。古籍《路史.国名纪》有载:“卢氏,古国名”……此外,《山海经》、《乐记.武之乐》、《北山经》、《水经.洛水注》等等,均有卢氏古国的相关记载。迄今在卢氏境内发现的60余处古文化遗址中,除了20余处古生物化石点之外,其余分别属于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和夏商文化,这些古文化遗址,体现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区域丰厚的物质文化内涵,为此后从部落部族创建文明并向古国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卢氏县城东南洛水岸边,高耸着伏虎山,伏虎山上惟妙惟肖的“老虎鼻子”则隐藏着无数神奇的传说。从象形上看古卢字,就是虎高踞于田地、器皿之上,即“虎踞主宰”之意,这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高举虎旗讨伐商纣的卢氏古国军队,他们以“虎”作为图腾崇拜,自称虎的传人,在战争和自然灾害面前像猛虎一样果敢顽强……这说明虎和卢氏密切的渊源关系。往上追溯,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以虎为原始图腾的部落,“卢”是其中的一支,除此之外,还有虢、虞以及西边的一些戎族部落,随着各自实力的壮大,卢、虢、虞等后来都或早或晚发展为封国,而且虢国和虞国均在历史上留下了显著的一笔。那么,“卢”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看许慎在《说文》中对卢字的解释:“饭器也,从皿声”。解释为饭器,言简意约,较为笼通。依据清代《说文大字典》的解释:“盛火器也,文君当卢”。不仅指出“卢”是盛火器,而且指明为烧、烤、煮用的盛火器。唐人师颜古在为《史记》作注时,对“文君当卢”之卢字作了形象的比喻:“卖酒之处,累土为卢,卢以居酒瓮。四边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锻卢,故名卢耳。”依照“四边隆起”的比喻,我们看今天环绕在卢氏县周围的崤山、伏牛山、熊耳山以及河洛卢氏盆地的自然地形地貌,很容易看到“卢”字所示意义涵盖了盆地的自然特征。把“四边隆起”一类器物或地形最原始的符号锁定为“卢”,环河洛盆地这块区域被称为卢或冠以卢字应是在情理之中的。卢氏一词是古文明的象征,其作为地理名词出现和使用的年代,远远早于卢敖炼丹“亡而不返”的秦始皇时代。究其根本,她是由自然的、信仰的、血缘的、地域的、风俗的、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甚至包括政治的等诸多因素相交织而形成的产物。这正如大汉王朝的建立,中国人从此被称为汉人,国号“汉”竟成了一个民族永久的名字。


伏牛山

    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河洛盆地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开始了定居生活。由于自下而上条件的改善,人口大量增加,洛河冲积平川、周边台地以及沟壑间都有人类居住。或牧或猎,生活资料来源相对丰富。他们用石器磨制了很多生活用具,用动物骨头制作的弓箭头异常锋利。一年初春,残雪消融,阳光明媚,地方部落10余人外出打猎,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是把架在火上的猎物烧焦,便是把食物烤糊,干焦苦涩难以下咽,这是经常令他们沮丧和扫兴的事情。如何能“烹饪”出不糊不焦的食品呢?他们一直在苦苦思索和不停尝试。其中有一人急中生智,用柳条编织成网,糊上泥巴并晒干,成了一个容器,放在火上烧烤做饭,食物熟后,味道鲜美清香,而容器完好无损。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基本上改变了他们吃半生不熟、干糊苦焦食物的状况。为了庆祝这一发明,他们高兴地吼叫着,把发明者高高抛起,又稳稳接住,并跳起了欢快的原始舞蹈……于是他们就把这种容器叫“卢器”。为什么叫“卢器”而不叫别的名称呢?是不是发明这种容器的人叫“卢”?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后来这种容器又发展到用竹条或其他物品编织,更加坚固,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当这种新技术很快传播到其他部落时,发明“卢器”的氏族部落因而得名“尊卢氏”,氏的含义就是他们所居住的土地,尊卢氏部落的发祥地因而得名为卢氏。


    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尊卢氏部落继续发展。古籍有载,唐司马贞《补史记》说,天皇氏有兄弟十二人,统领天下;地皇氏兄弟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人皇氏兄弟九人,分掌九州。此后,中华大地壮大分化出十七大氏族,其中就有尊卢氏、五龙氏、燧人氏、中央氏等。尊卢氏部落生活内容日渐丰富,除了饲养和种植外,还学会了制陶和纺织。他们的手工技术较高,制作的盆、钵、瓶、缸、鼎、碗、杯等都饰于彩绘;种植的水稻和玉米产量虽小,却大大地改善了氏族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整个部落的进步。这些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吸引着周边其他部落。果然,二千多年以后,距今约3800余年以前,居住在西北高原的一支戎族部落东迁到熊耳山、崤山一带,进入“卢”地后,接受了尊卢氏部落的生产文化,便以卢戎自居,并逐渐向河洛卢氏盆地靠近。很快,卢戎和尊卢氏部落发生碰撞。卢戎抢掠牲畜和财产的行为激起了尊卢氏部落的大举反击,几次战争之后,正处于上升时期的强大的尊卢氏部落打败了卢戎,卢戎小部分被逐出,大部分臣服。巧合的是,进入卢地的卢戎也是一支崇虎的民族,共同的图腾崇拜和群体特征使双方迅速融合,一个新兴的卢氏部族诞生了!后来卢氏部族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卢氏全境,建立了卢氏古国。卢氏古国以地域疆界取代了姓氏划分,管辖范围以今天河洛卢氏盆地为中心,疆域大于今天的卢氏县面积。


    在一个重兵看护的冶金作坊里,工匠们正汗流浃背地作业。他们把冶炼出的高温青铜水小心翼翼地注入雕有“卢氏涅金”的币模里,而监督官吏则在一旁来回走动,督促工匠们严格操作工艺,又不时拭去头上的汗水,暗叫着“真热”!这时又传来一道命令:韩王室急需之铸币务必按期完成……这下可急坏了作坊主管,连忙派人招募工匠,突击培训……这是战国时代卢氏古国的铸币现场。拥有一流的铸币技术,不但要铸造出自己国家的钱币,还承担着中央王室和其他封国的金融冶铸业务,真可谓疾风劲草,烈火真金!若不是实力的显示,怎会有华夏列国给予的肯定和送来的荣耀?

    “卢氏涅金”是今天卢氏境内出土的古钱币之一,形状近似农具之铲状,此外出土的还有周鼎、卢氏币、卢氏阴文石范、春秋剑、战国铜刀币等等。这些文物中的钱币均属铲币和刀币,还有斜肩弧足空首布和中型肩足布,其铸造时间之远,确切地表明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卢氏已拥有了高超的冶铸技术,境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达到了相当水平。《中国货币通考》载:“有列国卢氏石范”、“卢氏产币范罗云石膏质”、“卢氏空首布范,至精”。随着经济的发展,卢氏古国畅通的钱币,用“卢氏”或“卢”冠名,足见其当时政治、金融、文化等方面的相对独立性。早在西周中后期,卢氏古国已成为周王朝的四大铸币基地之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炉火纯青的冶炼技艺,使卢氏古国风光占尽,声名远扬。

 

   春秋后期的又一个春天来到了,洛水两岸景色如画,岸边大片泽地被开垦出来,举目望去,生机盎然。辛勤的人们正在田间劳作,偶尔伸直腰干唱起民谣,歌声清澈嘹亮,淳朴自然,与这天然的河洛风光交融在一起,处处荡漾着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执着向上的蓬勃气息。这时一个敲着“木铎”的采诗官立刻迎着了上去,友好地向他们打招呼,并拿出竹简,要求记下他们这首歌的内容……这是官府派人正在“采风”的场面。眼前一切都被一个峨冠博带、气度不凡的长者看到了,他不由拂须赞道:“悠悠古国,名不虚传;洛水神韵,风雅颂源……”这位长者不是别人,正是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的名臣范蠡!原来范蠡辅佐越王战胜吴国后,深谙“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便激流勇退,弃政从商了。他越海到齐国,因勤于经营而成巨富,家业达数十万金。贤名昭昭,齐王拜任他为齐国丞相。范蠡任职之后,再度向齐王上表,要求归隐村野,颐养天年,并散尽家财以资地方百姓。范蠡后居住定陶,经商精明再成巨富,成为天下商人的楷模。这次他从定陶回老家宛省亲,进入卢氏国,行至卢氏城南开阔地带,便看到了刚才的一幕。范蠡一行又进入卢氏都城,只见城内大街人流如潮,店铺林立,货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交易的人们正在讨价还价……一派繁忙景象。范蠡他们在一家饭店落座,店小二端上了热气腾腾的菜肴,饿坏了的范蠡吃得津津有味。忽然范蠡喊来店主,问那盘黑色透亮的菜肴叫什么名字,店主说:“此菜名叫卢氏木耳,乃山间木材聚灵露精华而生成,入口滑而不腻,脆而不艮,鲜香绵长,余味爽净,吃后可祛病强身,为国之珍宝……”范蠡连连点头。随从则边吃边说:“好吃!好吃!”饭后,范蠡手持店主找回的钱币,不由一惊:“此币精美,可媲美大国。没想到偏远之国竟有如此高超铸币技艺!”范蠡感慨道:“不易呀不易,当年洪水泛滥,生灵涂炭,若不是夏禹疏浚治水,哪有卢氏国今日之繁荣?走,到山河口,我们去凭吊夏禹!”在山河口,范蠡对随从说:“山河口乃夏禹导洛关键之所在,古洛水汹涌到此,被巨山阻挡,便聚积成湖,淹没村庄田地,诚为莫大之患。夏禹凿通此山,洛水东流,湖落地出,百姓安居乐业,他不辞辛劳,功盖千秋呀!”紧接着,范蠡向山崖上大禹亲自剑刻的“雒”字拜了三拜……范蠡凝视着山下的村庄,心情不能平静。突然,他眼前一亮,村庄前后左右水陆便利的布局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卢氏国物产丰富,何不距卢氏都城东屏此地设一据处,引货出入境呢?出于商人的敏锐眼光,范蠡立刻决定在这里长住一段时间。各国富商巨贾闻讯,趋之若骛,从四面八方赶来追随这位“天下商人楷模”的脚步。山乡小镇一时客商云集,贸易兴盛,财运袭来。范蠡在卢氏古国的逗留,造就了后来卢境四十八镇之首的“范蠡古镇”。


卢氏木耳

    在崤山南麓龙山山腰上,座落着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这天鼓乐之声阵阵,随处可见巡查的执戈卫士。一宫殿前广阔的台地上,集满了衣着华丽的人群。喧闹声中,文武官员举樽畅饮,宫女翩翩起舞。只见气宇轩昂的虢国太子,在众人的簇拥下立于崖边,南望洛水,神情悠然自得。这里是虢国太子行宫,卢氏国正在隆重迎接虢国太子的到来……时至今日,踏上这块被称为“虢太庙”的故地,满目空旷,繁华不在。孰不知在这块故地之上,更早的还有“卢古王寨”高踞山顶,雄视洛川。当年卢氏古国国王在这里修寨筑堡,凝聚了多少开创基业的雄心和豪迈呢?也是在这里,卢王亲率群臣贵族,摆案设坛,献上丰厚的祭祀品,跪拜苍天,满腹虔诚,祈祷卢氏古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若时空飞转,卢氏古国的上下臣民们,该以怎样的一种心情旧地重游呢?也许自己所站崖边的地方,就是虢国太子曾凭高视下的宝地。学太子的模样,手背后,看远方,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心旷神怡后竟然大悟特悟:是层峦叠嶂见证了卢氏古国的风雨兴衰!一方面,高山峻岭如雄兵百万,成为拒敌入侵的天然屏藩,为持久独立和成长壮大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久而久之,却围成了与世隔绝自守封闭难以开拓的依附性区域。在群雄蜂起诸侯争霸的年代,卢氏古国能夹缝中求生存,内合外联,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尽管先后附属于莘、虢、晋、韩等国,但却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而存在,历经夏、商、西周和秦各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进入汉代,在郡县制度和分封制度并存的情况下,卢氏古国似乎“国”的概念日趋淡化,但卢人封国意识和区域相对独立的地位依旧强烈存在。这种实际情况经历了西汉王朝十五位皇帝中的七位。卢氏古国建县的年代,是在伟大的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张骞去世后的第一年,即公元前113年。这期间,卢氏古国竟风雨走过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七国之乱、独尊儒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北击匈奴等历史路程,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元鼎四年。时间之长,跨度之大,令人有心畅想,忘情慨叹!卢氏古国所走的路,苍茫而遥远,精彩而从容。

    既然从容,还是回来看虎的从容。虽然老虎是一种食肉猛兽,但民间却把老虎当成吉祥物,用来降魔驱邪,镇妖除怪。在今天卢氏和卢氏周边地区,乃至以外更广阔的地域间,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新生的男孩称“虎仔”,女孩称“虎妞”,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枕虎形枕。勇敢的小孩,说他“虎气十足”;聪明顽皮的小孩,说他“虎头虎脑”。在古今华夏大地上,一个功勋卓著、利国利民的人,我们便称赞他“彪柄千秋”。彪者,小老虎也。同样,崇虎爱虎的卢氏古国则更是把老虎当成勇猛、威严、正义、无畏的象征。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岁月,在这片地灵人杰的山川,不知有多少虎胆英雄驰骋沙场,逐鹿中原!他们为卢氏古国效力,东拼西杀,忠义如山;他们为多国联盟效力,纵横征战,气壮志坚;他们为中华一统效力,开疆辟土,勇往直前!“柳林晨试马,虎帐夜谈兵”。想当年,那些英勇善战的“虎将”们,手执被称为“虎符”的兵符,迈着“虎步”,从容地走出“虎帐”,跨上战马,大吼一声,如虎啸荒原!他们虎颜威容,他们虎虎生风,他们生龙活虎,他们虎跃龙腾,敌人见到这样勇猛、正义、威武之师,大叫着“猛虎出山”啦!望风而逃……


    回首古今,勇敢、勤劳、智慧、淳朴的历代卢氏人民,始终不渝地建设着这片壮丽的山川。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几乎都可以在卢氏找到相应的足迹。从原始人类到汉武帝废国建县,从大禹治水到孔子洛水溯源,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王莽追刘秀,从隋末农民起义到李自成农民军……史海钩沉,山水寻证,卢氏古国遗迹今何在?沧海桑田把我们想知道的变为无尽的浪漫回想。“卢古王寨”伴随着荒凉,默默地诉说着曾经发号施令、建功立业的激情与豪壮。可这诉说太缥缈了,只有洛水从卢氏古国走来,坚持着自己的光荣和梦想,向东走去,昂首阔步,昼夜不息!走出无畏,走成信念,走出精神,走成和谐,走成一个求索的卢氏古国,一个坚强的卢氏古国,一个永远的卢氏古国……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7 + 23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佳作欣赏)梦回卢氏古国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