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起源的两种说法
卢氏起源的两种说法

 

卢氏起源的两种说法

——来源

   卢氏到底缘起何处,作为卢氏子孙自然要一探究竟,翻看查找了众多说法。以下两种说法较为可信,遂与诸宗亲分享,言之不妥处还望包涵指正。


   说法一


   中华儿女被称为炎黄子孙。这里的“炎”就是指的炎帝,他是卢姓以及华夏大地其他很多姓氏共同的远古时代的始祖。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其实我提到炎帝,仅仅是因为他是我们华夏创姓始祖,至今卢姓子孙及其它姓氏子孙都会不远万里前去炎帝陵朝拜。
 

  

那卢姓的创姓始祖是谁?源自哪儿呢?
 

  

卢姓始祖,傒公也。傒公者,吕尚(姜太公)之11代孙也。傒公被封于卢地(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这也是如今山东地区卢氏家族庞大的因果),遂后人皆以地为姓取于卢。卢姓由此诞生。
 

  

在宋代大学士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书中卷七十一至卷七十五止,共胪列唐宰相369人,有98个姓氏,其中卢氏有“八相佐唐”。位于《新唐书•七三上姓》有关卢氏得姓源流,欧阳修说:“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傒为齐正卿,谥曰敬仲,食采于盧,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田常篡齐,卢氏散居于燕秦之间,秦有博士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裔孙植,字子干,汉北中郎将……。”
 

  

有秦朝的五经博士卢敖和方士卢生,其后西汉初年的燕王卢绾(江苏丰县人.与汉高祖刘邦同乡同庚,丰县古代均属中原地区)及山东起义倒秦两武将卢罢师和卢卿。这几个姓卢之人,都是散居在燕秦之间的卢人,他们的祖先都是公元前481年被齐国大夫田常所杀,因发生田常篡齐,齐国灭亡后,卢城(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19公里处)的卢人,自然不可避免地逃难,逃入燕秦之间的涿水流域之地,在此立足谋生。由于他们尚未到达山东卢城之前,已是西北游牧民族,族号为“卢方国”。进入山东后将居住之地命名为“卢城”,散居在涿水流域时,他们亦以卢为氏。
 

  

说法二

   卢氏在公元前1250至公元前1150年之间,商王廪辛和康丁期间,已出现卢戎部落的酋长卢白漅代表卢方国结交,后因商康丁王残暴,抓住卢白漅等卢戎三百人,作为人祭品,卢戎遂与商王朝交恶。此乃最早出现姓氏的卢人,证明卢戎的卢字,就是代表这个部落的姓氏。


   第一,由于奴隶社会的本质,当时居住于内地华夏族人,称西北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为“戎”,甚至称为“狨”,这些民族逐水草而生,文化落后,不懂得汉文。当时,造纸尚未发明,记事只能用竹卷或甲骨,且生活朝秦暮楚,不可能将十分笨重的竹卷书作为随身行李携带,这样一来,不仅个人的家族史没有办法记载,就是部落史亦难成书。更主要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制度,一直延长至周末。春秋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的转变。奴隶是毫无人权的,特别是姜戎、卢戎等等,游牧民族更受到歧视。非一国之君,或像孔夫子一样,世代诗书相传,可能能上溯到商代或其上以外,其它姓氏血缘关系上溯至三皇五帝时代,似乎是洋洋大观,其实亦不过自我安慰而已。就我们卢氏来说,在商代廪辛、康丁时代已出现卢白漅此人,商王康丁远请卢伯饮宴,卢白漅还给商王进贡玉戈。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250至公元前2150年之间,但姜太公在公元前1027年正月联合卢方国等八国,出兵灭商纣,说明:卢姓之得姓是在姜太公之后,显然有错误的。但在姜太公尚未封齐为国君时,卢方国人与姜族又相当友善,且听从姜太公之指挥。姜傒是姜太公的十一代孙他出生约在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728年间,受齐桓公封为高傒,食采于卢是在公元前685年,将高傒作为卢姓的肇始人,豈不矛盾重重,史学家均不谓“姜太公肇卢”,而今后人却谓“高傒肇卢”,何理之有?
 

  

第二,周武王于公元前1027年正月,举兵灭掉商纣王,姜太公为周武王之军师,不仅为周武王运筹帷握,而且还联合西北八国戎人,卢戎是其中的一国,成功灭纣后,卢方国人,随姜太公到了山东,卢戎定居于山东长清县之西南,这是一件大事,姜太公确是卢人引渡迷津的大恩人,使大部分的卢戎人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脱离了以水草为生的生活,为卢姓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三,在公元前484至450年间,田常篡齐,将高氏逐赶出齐,将卢氏从卢城逐走,使卢城卢人无家可归,散居于燕秦之间,的确是一件坏事。但是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卢城的卢人却将此件大祸转化成为卢人的幸福,促使卢人更加强盛、光荣。卢城的卢人逃入于燕国之地后,该地处于交通要衢,素为繁华之地,为北燕重地,桑弘羊列举战国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时称:“燕之涿,蓟;赵之邺郸;魏之温,轵;韩之荣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为天下之名都,皆因此地居五诸侯之衢。”由于卢姓逃难于此地后,涿郡称为卢氏培养后人之基地,特别对文化如饥似渴的卢氏子孙,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汲取,涌现许多名人,有大儒卢植,“八采卢郎”卢思道,“大历十才子”之冠的卢纶,“初唐四杰”的卢照邻,有“立言垂范”的卢仝,引凤下楼的状元卢儲,有“理学名家”卢孝标,有通释易经的卢景裕。在政治上成名的有西汉燕王卢绾,东汉末大义凛然的尚书卢植,有清白廉洁的宰相卢怀慎,唐代时卢氏有“八相佐唐”。有抗击倭宼名将卢镗、卢歧嶷、卢述等等。卢氏自春秋战国至秦汉、隋唐,千馀年间,使卢氏在历史上成为享有名望的氏族,多出自范阳,人因地显,地因人重,范阳城为卢姓人的望郡。乾隆游江南经过范阳时,亦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


   但不管起真像历史如何,很多东西无从考证,卢氏子孙也不必纠结。天下卢姓皆为一家。范阳卢氏依旧是大家认可的卢氏文化之源!凡卢氏子孙者,当自强团结。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18 + 0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卢氏起源的两种说法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