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江西宁都麻田卢氏宗泰公祖祠落成祭祖活动圆满完成
2016.10.30 ——来源:北京卢氏宗亲会

2016年10月29日上午,卢氏宗泰公祖祠落成庆典在江西宁都麻田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宗泰公后裔及各地卢氏宗亲组织代表1000多人在麻田新建宗泰公祠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祖祠落成。



京卢会有堂秘书长应邀出席本次庆典活动,并在会上发表贺词。

典现场人欢狮舞、锣鼓喧天~。




各地各方面宗亲代表先后发言对祖祠的落成示热烈祝贺,感恩宗泰公先祖,后裔们终于有了寄托缅怀思念之情的殿堂,感谢筹备组及各方为建设祖祠做出的卓越的贡献。


落成庆典后全体宗亲按确定程序举行了庄严的祭祖大典,大典由大德宗亲卢宗林主持,宗祠筹备委员会主任卢大萍恭读祭文。





祭祖仪式后全体宗亲祖祠内外共享百桌欢宴,美味佳肴、推杯换盏、畅叙族亲、其乐融融~





京卢会有堂秘书长个人捐款3000元以支持祠堂建设后续工作。

附:卢大萍宗长撰文《卢宗泰支及其裔孙分布》

卢宗泰,讳彻,一名载,世居幽州范阳郡,后迁湖南常德府桃源县桃源驿白马渡巡检司前。其先范阳人,卢敏九世孙,卢植十八世孙。十世祖卢度世,仕北魏,官拜中书待郎,太常卿,镇远将军,后除散骑待郎,济州、青州剌史,袭爵固安子,进爵为候。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因崔浩撰国史事被牵连,避难河南杞县高阳郑罴家,后遇赦,官复原职,遂定居洛阳,成为卢氏洛阳派始祖。曾祖幼孙,历官常州剌史。祖献官鸾台待郎。父盛,官恒州剌史。(备注:但近在漳州南靖金城兄弟提出,南靖谱中记载其为卢如金七世孙。以上只是部分家谱中的记载,但源流研究中一直有争论,故尚无定论,宗泰公隐居江南,肯定有其原因,但一直没有定论,后面这些言论,也是后人杜撰而成。宗泰以上世系,只供参考,真实的情况,还需后人去认真考古研究,提出可靠的依据,方可认可,不可凭一纸片字,就胡乱定夺,误导子孙)。
卢宗泰生于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戌(公元674年),仕于唐,武则天时历官兵部尚书同平章总诸军事,武则天死后,宫廷内发生了严重的争权斗争,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诛杀太平公主及有牵连的诸大臣,平息宫廷内乱,国家始得安宁,然公目睹如此残酷的争权斗争,深感宦海浮沉,产生了伴君如伴虎之危机感。"见政日紊,贤才屏迹,因有去志。"萌发了急流勇退之念,曾谋于诸子曰:"食禄弗忠君,非也;仕进不知退,亦未善焉,于时显君子居身之大端,余欲去此,效贤避地之所为。"遂于唐开元癸丑(公元713)年辞官,决心避世隐居,谓诸子曰:"幽州祖坟犹存,燕府银龟山下旗鼓几案排列左右前后,汝宜识之。"于是,偕夫人赵氏,携三子公明、公达、公显,先回幽州扫墓,以尽人子之孝;再到湖南桃源,寻觅隐居之所,未如心愿,乃对诸子曰"尝闻江(南)地杰人灵,风俗醇厚,但闻其名,未获亲游其地,不如吴头楚尾一行,择善而居,诚非拙计",于是转道东行,游至虔州(今赣州),溯梅江而上,至虔化(今江西宁都)清音里韶坊,"见其山水之胜,遂卜居焉。"为防后患,令三子鼎足而居,长子公明居南云,次子公达居麻田,三子公显居下沽,兄弟难违父命,然手足情深,不觉泪下,后人号其山为"啼岭"。从此,卢宗泰开始了避世隐居的田园生活,潜心教子弄孙,尽享人间欢乐。
卢宗泰在虔化过了廿四年的隐居生活,卒于唐开元廿五年丁丑(公元737年),终年六十四岁,葬下沽和尚坪。
1300多年来,宗泰公支裔孙已遍及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其裔总人数在60万左右,占世界卢氏的十分之一。据其麻田谱载:宗泰公五世孙卢光稠(840-911)字茂熙(懋唏),郛名十七郎,讳定国,汉代涿州著名大儒北中郎将卢植的裔孙。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七月十八日生于虔州(虔州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即公元1152年改称赣州)虔化县上三乡怀德清音里韶坊(今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洛口镇麻田村。唐末虔州农民起义军首领。远祖居河北幽州。祖父是卢公达,高曾祖父是因长安朝廷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政治事件而埋名移居赣南的卢宗泰。他有一个哥哥,七个弟弟。妻文氏,侧室尉氏。长子卢延昌,次子卢延巡。光稠系唐开元元年癸丑 (713年)辗转徙虔化 (今宁都)县之卢宗泰五世孙,其父卢卓曾任虔州刺史。光稠天资聪颖,自幼习武,喜爱骑马射箭,常用藤条、利器与坚甲操练武艺。及长,身材高大魁伟,身长八尺五寸,虎背熊腰,臂力过人,相貌威严,声如洪钟。他博览典籍,细察民情,光明磊落,智勇兼备,文经武纬,融会贯通,甚得乡人好评。黄巢起义后,南方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唐光启元年 (885年),光稠与姑表兄谭全播在南康县石溪都 (今上犹县双溪乡)聚众起义,卢被推为统帅,谭为谋士 (副首领)。当年正月,占据虔州 (今赣州),自称刺史。天复二年 (902年),占据韶州(今广东韶关),遣其子延昌镇守。不久,又派其兄光睦攻占潮州。五代后梁开平元年 (907年),岭南割据者刘隐,派其弟岩领兵赶光睦出潮州,并以数万兵攻虔州。全播用策,虽击败刘岩,保住虔州,但光稠已处境维艰。遂奏请后梁太祖,表示愿通道路、输贡赋,臣属后梁。梁太祖准奏,在虔州设百胜军,授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辖虔、韶二州及吉州 (今吉安)南边诸县。又建镇南军,以光稠为留侯,并封其为王,世称 “卢王”。开平五年 (911年),光稠病逝于虔州任上。光稠为人豁达大度,宽仁爱人。主政虔、韶等地二十六年,政绩卓著,不但维修并扩建了虔州城,建造了郁孤台,而且注意济贫恤孤,轻赋薄敛,使久经战乱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故领地百姓对其感恩戴德,争相立庙塑像祀奉。今广东韶关的 “忠惠庙”,南康唐江镇的 “康王庙”,赣州水东的“康王庙”、 上犹的“卢公塔”,永丰北坑的“卢王庙”,洛口麻田与中元里的 “卢王庙”,赣州通天岩内的“卢王石雕像”,拜谒者世代络绎不绝。同时也是历史上一名治理开发赣南成绩卓著的功臣,也是赣南客家民系的早期杰出英雄人物。
宗泰公裔主要分布在江西赣州地区及周边的吉安、抚州大部分地区,向东溯汀江沿线到达闽西和粤北地区,主要是其十七世孙永定县尹公支,再在明时期返迁到江西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也有南迁到马来西亚,十六世孙天保(宝)因避元乱,隐居在梅州大埔,裔孙繁衍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地区,再分迁到广西、越南、泰国和香港船湾等地,也有部分在明清时期返迁江西各地。十七世孙肇元公往南,越大庚岭自珠玑巷溯珠江播迁到广东珠三角地区及广西大部。现广东珠江流域均为该支,广州神山祠、佛山顺德、罗定、番禺、东莞再衍迁到香港,澳门及广西大部地区。
为祭祀先祖,宋代、清康乾时期宗泰裔孙曾在虔州虔化清音里韶坊(今江西省宁都县麻田村)建有宗泰公祠,但由于历史原因,均已损毁无存。太平盛世,各地裔孙寻根问祖,近二十年来,强烈要求重建宗泰公祠。顺从宗意。在宁都及各地裔孙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二年,宗泰公祖祠现竣工并庆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