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打造“悦读潮连”特色小镇
2016年10月18日 ——来源:南方日报
潮连岛居民一直保持良好的阅读风尚,未来,潮连将打造成“悦读潮连”特色小镇。潘伟珊 摄
刚顺利闭幕不久的蓬江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构建“3+2”区域发展新格局。其中,潮连街道将着重打造“悦读潮连”特色小镇。记者近日获悉,该街道已邀请专业团队,对“悦读潮连”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品牌建设工程已启动
今年5月,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带队调研潮连,抛出打造“悦读潮连”的思考,随后在8月份举行的江门市重点城市建设项目推进推介会上,“侨都十二钗”正式亮相,潮连被列为其中之一。邓伟根强调:“潮连作为西江的一个江心岛,要着重在‘安静’上做文章,打造‘悦读潮连’,并探索建设全市首个全域公园小镇。”
记者从潮连街道获悉,该街道已启动“悦读潮连”特色品牌工程建设,根据初步规划,拟以“悦”为线,打造观光、体验、游乐等多层慢城休闲公园;以“读”为线,打造修学、教育、读书等多维文化读书公园。
据悉,为了给本土居民以及外来游客提供愉悦的休闲体验,该街道将重点着眼于环境的提质。一方面,推进社区巷道的整治改造和堤围美化绿化工程,另一方面,优化小海河湿地公园设计方案,尽量保持原生态,力争今年内完成公园建设。
而“读”方面,将承袭潮连街一贯保持着的良好阅读氛围。“富冈图书馆创办于1958年,是广东省首间农村图书馆,当时是将村中的‘伴奂亭’修葺改建而成。”潮连街文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区剑仪小时候也常流连于该图书馆,据其介绍,当时村干部倡导的这一改建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时至今日,村民闲暇时仍常常到图书馆阅读,寒暑假期间更是成为学生们的集聚地。随着近年各村祠堂的盘活,村民、学生阅读的身影更活跃于祠堂中。
时下,潮连街正着力加快阅读载体建设,现已取得良好的进展。据悉,潮连文化苑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计划配置图书室、阅览室、展示厅等,年底前与文化站搬迁合并,正式对外开放。此外,68座祠堂、600多间连片旧屋已完成梳理。“悦读潮连”、“读书天堂悦读潮连”等微信、微博和域名均已抢注。
“我们已启动打造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争取年底前建成4间。”潮连街党工委委员张声华向记者介绍了自助图书馆的建设理念,“自助图书馆建成后,市民只需要刷身份证进入图书馆,选择图书,并自助在终端上完成借阅手续,无需再人工办理。这种自助模式是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可以解决基层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的问题。”张声华表示,该街道将把潮连各个图书馆的系统与五邑联合图书馆的数据无缝对接,整合市、区、街三级的图书资源。目前,基层图书馆普遍存在流动性较差、图书种类和数量较少、更新慢等不足,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将针对这些“痛点” 进行改进,“我们初步构想,四个自助图书馆建成后将先调取1万册图书,平均分配到各个点,每两三个月流转一次,保持图书的更新、流通。”
张声华还透露,该街还将推出一系列的阅读文化活动,丰富“悦读”的内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古渡头、祠堂记载独特历史人文
“悦读潮连”,除了书本的阅读,还有哪些历史人文具有“可读性”,且“读”后令人“心神愉悦”?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走访,从原住民口述的故事中,潮连的独特文化魅力逐渐展现出来。
位于潮连岛北岸的潮门古渡是广东省保存完整的两大古渡头之一。该渡头始建于1836年,由花岗岩石铺砌而成,长约135米,宽约8米,共21级,曾是省港船只必经之地,商贸往来十分活跃。卢炳荣是土生土长的潮连人,自小他便常常听长者提起古渡头的故事,“听老人家说,当时潮连共有7个码头,每每本地特色民俗活动——洪圣诞庙会举行时,古渡头泊满许多外地的小船,很多人特地乘船前来参拜祈福,非常热闹。”据卢炳荣介绍,潮门古渡上游的卢肃雍堂码头是当时蓬江到广州、港澳船只的中转站。“那时有四班船开往广州,我还记得四艘船的名字分别是‘民族’‘民权’ ‘民安’ ‘樵安’, 每天固定四班。当时潮连生产的夏布也从这儿运往广州、肇庆以及港澳等地。”卢炳荣说,由于水路的发达,往来船只多,也促使码头周边的商贸活跃起来,本地人纷纷拿出农贸商品到码头销售,因货物装卸以及乘客上下船的需求,码头上也出现了一批专门挑货、挑行李的挑夫,“大概有8至10个。”卢炳荣补充道:“当时华侨也是从这儿外出。”
据悉,潮连籍的华人华侨约4万人,其中以港澳同胞最多,约2.8万。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曾率队到潮连岛进行文化考察,他曾称潮连为“后珠玑岛”,侨文化资源独特,值得挖掘。
除了古渡头蕴含丰富的历史,连片的祠堂更是潮连独特的文化符号。区剑仪介绍,在鼎盛时期,潮连共有136座祠堂,现尚有68座保存完好,部分经过重新修葺盘活,成为群众祭祖、读书、开展活动的公共场所。
在卢边社区短短的一条街上共有11座祠堂,其中,以卢氏宗祠最大、历史最悠久。区剑仪介绍,卢氏宗祠已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运作成熟。“2005年,卢氏宗祠由海内外卢氏乡亲捐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葺。他们还自发设立了‘卢氏宗祠修缮筹委会’,现在祠堂的管理以及祭祖活动的组织都由筹委会负责,每逢清明祭祖,散布在周边城市的卢氏宗亲和港澳同胞便赶回来寻根问祖,捐资维护祠堂。”记者留意到,在该祠堂门口摆放着两块粘贴红色捐款芳名榜的木牌,记录着筹委会近期收到的部分卢氏乡亲所捐款项。
祠堂内展示着一系列卢氏名人,以供后人了解、学习宗族文化。记者走访时适逢管理员卢伯值班,“我待在这儿已70多年了,这儿曾作为课室和教师宿舍,我就是在这儿读书的。”卢伯清晰地记得,卢氏宗祠曾作为潮连小学和初中的课室,后来学生和老师们搬进新校舍,祠堂便开始修葺。自小在祠堂中读书成长,见证祠堂几十年的变迁,卢伯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卢伯说,现在回来寻根的人比以前更多,特别是周边城市的乡亲,往来十分密切。无论大大小小的活动,乡亲们都踊跃参与,并热心捐资,共同致力于故乡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