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氏文化要义
卢 骅
中华姓氏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姓氏文化是由包括卢氏文化在内的众多姓氏文化所组成的。在众多姓氏文化中,卢氏文化与其它姓氏文化基本要义大体相同,但在家族迁徙流布、郡望、处理家族内部事物和子孙培养教育等方面有着卢氏家族文化独有的特点。卢氏文化不仅对其家族自身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等等的发展和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卢氏文化在促进中韩两国关系正常化和加强两国民间友好交往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和揭示卢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要义,进一步阐发卢氏家族和家庭精神,对于深刻认识中华姓氏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与作用,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和美德,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空前团结,对于发展更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对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国际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卢氏文化的要义与精髓
中华民族是炎黄的子孙。卢氏是炎帝的后裔。据有关史料记载,卢人是上古时代中国游牧民族的一支。他们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先发祥于中国西部高原(草原)地区。商代称各部落或部族集团为方国,卢人所在称卢方;周代以后,称西部非华夏部族人群为戎,故卢人又称卢戎。(1)卢氏创姓至今,大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由卢姓肇始后世的这一氏族,孕育出了具有氏族特色的卢氏文化。
卢氏文化的形成,凝聚着几十代卢氏族人的心血和智慧,并逐渐成为卢氏族人必须恪守的家训族规,为世人树立了独具特色的卢氏家风。卢氏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它既包括历代卢氏族人治国安邦方略,经世济用的齐家之法,也蕴涵着对社会、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民俗等等学科和领域的主张、见解和贡献。在流传方式上,既有家族世代相传的口碑遗训,也有文字记载和实物遗存。在文字资料方面,有些散见于各种史书典籍之中,有些保存在家族谱牒之内。我们依据上述有关口碑和文字资料,对卢氏文化的基本要义和精髓作了归纳概括。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 为国尽忠,共赴国难。这是卢氏文化的第一要义,也是卢氏文化的精髓所在。综观卢氏家族两千多年的历史和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与卢氏家族谱牒,高扬爱国家的大旗,尽忠报国,共赴国难的英雄事迹和家训,占有大量篇幅。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主要体现出忠君报国思想,如东汉大儒、尚书卢植,是范阳卢氏的实际创始祖,他的言行对卢氏文化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据《广东信宜白梅村卢氏族谱》记载,卢植为4个儿子起名,就充分体现了他的忠君报国思想和卢氏家训的要义,如以“忠”字为其次子命名,就是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为国尽忠,甚至为国献身,也再所不惜。作为教育家和儒家出身的卢植,早年曾在家乡设馆授徒,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后来任蜀国皇帝的刘备。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2)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为后人留下一段佳话。刘备的忠义之举,为世人称颂。关于卢植如何教授刘备等学生的情况,尚无从查考,但刘备青少年时代即“好结交豪侠”的行为和后来形成的忠义思想,(3)必定深受其启蒙恩师卢植的影响。卢植不仅要求子孙和学生要尽忠报国,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为时人和后人树立了榜样。比如,面对董卓废帝淫威,百官哑言时,他独自挺身而出,拍案而起,怒斥董卓,视死如归。事见《后汉书·卢植传》。在卢氏祖训、家训里,要求族人平时要“供国课”,(4)“慎官守”,(5)在国难当头时务必要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如隋朝大业中(605—618年)以刚直不阿擅名于世的卢楚,涿郡范阳人,累官至内史令、摄尚书左丞、右光禄大夫,封涿郡公。当王充作乱时,他与元文都等公卿同守京城。城将破,其它将领催其斩关逃难,他说:“仆与元公有约,若社稷有难,誓以俱死。今舍弃不义。”(6)城破乱兵入,卢楚慷慨就义。唐朝天宝年间任东都御史的卢奕,在安禄山叛军攻破洛阳、百官逃遁之际,他独身守位,义不逃生,骂贼不绝,从容就义。(7)在明末清初之际,为了抵御清兵入犯,时任兵部侍郎、总督之职的卢象升战死沙场,卢氏“一门先后赴难者百余人。”(8)类似典范,不胜枚举。近代以降,国难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遍布各地的卢氏族人或从军沙场,或资助钱粮,有无数卢氏族人为国捐躯。在新的历史时代,卢氏文化将“忠”字赋予了新的内容。一部新修订的《卢氏宗谱》,在“爱祖国”家训中对此作了明确说明:“人民、领土、主权,乃国之大要。不论任何世族,无国怎能繁衍,国衰则宗族难于昌盛。故吾族人,必须以国为重。凡各世子孙,必须认真遵纪守法,积极缴纳赋税;争先参与防止外敌入侵,保卫国家领土不受侵略;维护社会安定,锐意进取,为振兴中华贡献所有之力。”(9)
2.尊敬祖宗,孝敬老人,是卢氏文化的基本要义。“孝”在卢氏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范阳卢氏创始祖卢植为他的长子命名为卢孝,可见他对孝是十分重视的。(10)翻检各枝各派卢氏谱书,在家族格言、祖训、家训中,“孝”字大多是排在第一位的。汉字中的“孝”,包含养亲、尊亲等多种含义。一是孝敬先祖、老人。通常是指对家族中的老人而言,如赡养老人,孝顺老人等;也包含尊老敬贤之意,就是对家族以外的老人和社会贤达,也要善待和尊敬。二是对已故先祖的孝敬,就是不忘祖先,怀想先人,世代敬祖之意,这是卢氏文化的灵魂。比如,对祖墓要四时祭扫,常年休整,年节要供奉祭祀先祖等,“以表子孙诚敬,以示不忘根本”。(11)三是崇尚郡望,怀恋故土,亲近家园。天下卢氏族人,大多以范阳为郡望。卢氏族人无论走到哪里,迁居何方,都要牢记自己的郡望祖地,并时常回祖地故土寻根祭祖。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孝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它在维系家族血缘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家族乃至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石。
3.与人为善,仁者爱人,是卢氏文化的要义之一。它实际上是强调仁,就是人与人要相互亲爱。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在卢氏祖训、家训中,普遍要求族人要树立仁的理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为人处事要与人为善,团结友爱。主张家庭、家族和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平等待人。如江苏泗阳《敦睦堂卢氏宗谱》,将“敦睦”作为卢氏家族的堂号,体现了卢氏仁和友善的家风。江西铜鼓卢氏家训说,“和气可以致祥,且能作福。入其家,父子亲,兄弟睦,夫妇顺;人和感召天和,自然昌盛。”(12)二是要乐于助人,成人之美。就是要积善积德,多做好事。如“造桥修路等事,视吾力所能为者,皆是方便地方。”(13) “贫不给者,为借为助,酌量行之。”(14)三是为官为将,要善于维护地方的和平稳定,以和为贵,不轻言战。如范阳卢氏创始祖卢植在任东汉北中郎将时,曾统率大军合围广宗城内之黄巾军,采取围而不打战法,就是他怀有仁爱之心,不忍杀戮的例证。(15)他在担任九江、泸江两任太守时,均采取安抚之策平息了当地民众反叛行为。(16)他的这种仁政思想,对卢氏家族的影响很大。明代著名将领卢象升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却在训子弟中告诫后人“勿干戈而俎豆。”(17)
4. 诚实不欺,正直守信,是卢氏文化的又一要义。信是古代儒家的道德规范。在卢氏祖训、家训中,它要求做人必须诚实,敬事而信,与友交往要严守信誉。在利益面前,要“见利思义”,“非我所有,一毫莫取。”(18)“交朋结友,必本于义……迷酒贪色,弄术变诈,投其所好,唆人为恶者,必坏心术而败名节,终而流为匪类。”(19)做人要堂堂正正,明辨是非,鼓励提倡伸张正义之举。在处理族内事物时,“凡祠长、族长,有直言取怨,致被仇害者,当出公费,并力收之。使正直之气常伸,则家法不挠。”(20)
5.奉公守法,勤俭持家,也是卢氏文化的要义之一。在古代,奉公守法既指遵守国法,也指遵从家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卢氏祖训、家训,实际上就是家法,族人必须遵守。在所有的卢氏祖训、家训中,几乎都有关于勤俭持家的内容,此不一一赘述。勤,是指做什么事都要勤奋;俭,就是节俭办一切事情。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历代卢氏先祖都提倡以耕读为业,诗礼传家。卢氏家族在节俭方面有着悠久传统,范阳卢氏创始祖卢植就为卢氏树立了光辉榜样。这位东汉大儒和重臣一生清心寡欲,他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临终之际,“敕其子俭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21)当时盛行厚葬之风,尤其是朝廷和官宦人家,更是十分讲究排场。他生前节俭清贫,身后力倡俭葬,为古今所罕闻。他是中国最早倡导俭葬的人。时至今日,这一做法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他的影响下,卢氏族人以勤俭持家为传家宝,这是海内外卢氏子孙兴旺,事业发达的重要因素。
卢氏文化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领域也比较广泛,如崇文尚武,重视教育,禁染恶习,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建筑、宗教、民俗等领域所形成的卢氏文化,难以备述。本文只就其要义作了初步归纳和概括。需要指出的是,卢氏文化的一些要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比如,古代卢氏文化中的“忠”,主要体现在忠君思想上,当然也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和捍卫。在今天,“忠”已表现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对祖国建设的热情和奉献。
注释:
(1)(12)(13)(14)(17)(20)卢美松编着:《中华姓氏谱·卢姓卷》现代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页,第176—178页,第172页。
(2)(3)《三国志》卷32《先主传第二》。
(4)见浙江《灵山卢氏宗谱》格言。
(5)(18)见浙江苍南《矾山卢氏宗谱》祖训。
(6)《隋书》卷71《卢楚传》。
(7)《新唐书》卷191《卢奕传》。
(8)《明史》卷261《卢象升传》。
(9)(11)见湖南醴陵、江西萍乡四修《卢氏宗谱》家训。
(10)见《广东信宜白梅村卢氏族谱》。
(15)(16)(21)见《后汉书》卷64《卢植传》。
(19)见湖南醴陵、江西萍乡四修《卢氏族谱》家训。
(20)见浙江缙云《白竹卢氏宗谱》规约。
〔作者简介〕:卢骅(1957—)男,辽宁宽甸人。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社科信息研究所所长、信息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和中朝韩关系研究以及中日关系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