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卢如金、卢宗泰两祖世系考(三)
漳州地区会出现如金公支与宗泰支世系混记问题,可从如下考证分析找到答案。
一、2013年漳州墨溪卢氏筹建重修“墨溪卢氏宗祠”,金城、坤城两宗亲根据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一日“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综合全市卢氏族谱编的漳州《范阳卢氏宗》综合版上下册(即漳州墨溪“范阳卢氏宗谱”),再次提出所谓,如金公七世孙卢子固就是“江西赣南始祖卢宗泰”之说。挈纲掣领,首先看这两册谱就可发现问题,《范阳卢氏宗谱》上下册均为手抄本复印件,其中收录最早的谱序只有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夏月焕章,光绪二年丙子(1876)夏月弼诚两人撰“家谱序”,两人同写的“序”时间相隔31年,就如“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挚笔者称,这是综合谱,把残谱综合在一起,纂写谱序者名讳留下捏在一起。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撰写的《墨溪盧氏族譜序》中称“是谱始录于南北朝,至五代卢中湛,始笔之于书。唐修谱者,曰卢大家、卢子固,宋曰卢孟坚,元明两代署名残缺,清则濯渠、友峰先后重修,至道光间,有卢焕章者,以旧谱多误,乃合墨溪、沧里二谱而汇辑之,重录之者,光绪间卢弼成。谱之后帙,于南靖金山之考亭,缕述特详,盖考亭之谱附之于墨溪之谱后也。”本来是件好事、善事,但他们没有考虑周全,漳州卢氏有几个宗支,经过这样折腾,都捏合在如金公名讳下,那有不乱,当然此事也不能全责怪“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撰写的《墨溪盧氏族譜序》,在此之前,漳州卢氏的世系已混在一起了,丁亥(2007年)就在南靖金山卢大江老宗长家见到这样世系不完整的手抄本。问题恰恰就出在这墨溪、沧里、南靖、平和等综合成的《墨溪盧氏族譜》中。因把如金公、宗泰公两支世系编在一起了(注意,《墨溪盧氏族譜》并没有把卢宗泰支系全部录入其中,只是将迁徙在漳州沧里、金山之宗泰公后裔的族谱编入其中了。所以在族谱混编中只有宗泰-公达-广-卓-光稠-延昌-孟坚-……县尹等,宗泰公其它重要支派都没有记载。)这就是问题结症所在。
二、此宗泰彼宗泰
1、年龄:《墨溪盧氏族譜》将七世祖卢子固(官讳宗泰),说成江西赣南卢氏始祖卢宗泰,讳彻,号大郎。卢彻(字宗泰),说成是如金公七世孙。如金公生于唐贞观二十二年戊申(648)七月初六日辰时,卒于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735)二月二十七日。而宗泰公生于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戌(674)正月十五日辰时生,至开元丁丑(737)十月十七日子时殁。宗泰公比如金公只小21岁,何能成为七世孙矣。宗泰公比子固公大得多。
《墨溪盧氏族譜》手抄本中,除子阳公南北朝嘉元二年乙丑(公元425);中湛公生于南北朝陈·永定三年已卯(公元559);如金公等有生殁时间外,绝大多数祖讳下,没有生殁年代。子固公是如金公七世孙,就按每代25-30年最低粗算,也小于如金公150岁左右。也就是说宗泰公长于子固公130岁以上,虽《墨溪盧氏族譜》没有子固公详实生殁年月记载,其应是唐末人。有幸的是《墨溪盧氏族譜》手抄本上册中p9有子固与大家两人仝书“渡江序”,自称为“第十五世孙”,(可能自子阳公算起)。按固始始祖子阳公至九世孙如金公年龄算,648-559=89年,89/9代=9.88岁;如89/8代=11.125年;1-9世,9.88~11.12年一代,这其中肯定有误,年代如此之遥,《墨溪盧氏族譜》是综合手抄本,可靠性难以确定,仅为参考而已。很多如金公后裔迁出漳州地区的反而没收录《墨溪盧氏族譜》内,所以说《墨溪盧氏族譜》只限于漳州地区卢氏合综本。
2、籍贯:如金公固始籍,子固公自然也为固始籍;宗泰公不是固始籍,祖籍范阳徙常州迁居虔州虔化,详见各自谱牒:《麻田卢氏初修族谱》《卢氏初修族谱引》写得非常清楚。
宗泰:妣赵氏,唐中宗甲申(684)年五月初一日生,至贞元癸酉(793)八月十五日殁,与夫同茔(墓为宁都县保护单位)。子三:公明、公达、公显。
子固:(官名宗泰),生卒年月失考,族谱中为七世,另记 “即宗泰公,唐刺史娶林氏”,何地刺史未载。生二子:庆、吉, 吉传二代止。八世卢庆娶邓彦春女,名意金。生二子:子泰、子荣。子荣失传。九世子泰娶柳氏。十世廷植,即回官郎,娶于氏,生二子,长介瑜,次末瑜,末瑜失传,十一世介瑜娶陈氏,生三子真得(解京发边)、真受、真赐(发边充军),唯十二世真受生一子子光。十三世子光娶吴氏,生二子惠政、惠善,惠善传超失传,唯十四世惠政生二子,荣畏、荣花,荣畏失传,唯十五世荣花娶翁氏生子贵安。十六世贵安娶陈氏生子一清,十七世一清娶陈氏,生子宜岗。十八世宜岗娶扬氏生二子笃霖、笃雾。十九世以后全部载入赣州入闽一世祖卢处信(宗泰14世孙)世系,见《墨溪盧氏族譜》影印件,7-19世图。《墨溪盧氏族譜》依次抄入江西麻田世系(注;宗泰公长子公明公房世系和公达房旁系等无任何记录。恰恰证明了漳州卢氏宗泰裔,尽是光稠支处信公裔,他们才有这些有限的世系资料,)嵌入的名讳如下:
七世子固变为了宗泰,八世卢庆变成了卢富,字光达,九世子泰成为了卢广,十世廷植成了卢卓,十一世介瑜成为卢光稠,十二世真受成为延昌。十三世子光成为了孟坚,十四世惠政成了世显,十五世荣花成了念六郎,十六世贵安成了小七公,十七世一清变成了子安,十八世宜岗成为木鹅公。十九世以后全部载入赣州入闽一世祖卢处信(宗泰14世孙)世系,见《墨溪盧氏族譜》影印件,7-19世图。所以金城、坤城兄弟俩感到非常惊讶,《墨溪盧氏族譜》中子固公名下有的记载资料,宁都麻田族谱也记载了。我相信他们没有见到“十一修麻田卢氏族谱”否则不会出现这种最起码的识别常识,两谱核对一下不就清楚了吗?每人的生卒、经历、妻配、子嗣名讳、兄弟人数及墓葬地和朝向,只要认真比对就一目了然。就按《墨溪盧氏族譜》的宗泰世系记载,《墨溪盧氏族譜》也有缺代,不真实性。其中最明显的是没有宁都卢氏四大房派世系名讳。孟坚公之子是贤俊(少七)、贤英(少八)、贤秀(少九)、贤杰(少十)号称宁都卢氏四大房派,世显公之父就是贤杰(少十)。漳州宗泰裔漏记,《墨溪盧氏族譜》综合时自然就没有记录。事实很清楚,如金公七世孙卢子固(官名宗泰)与卢彻(字宗泰)完全是两个人,卢子固小卢宗泰一百多岁。《墨溪盧氏族譜》抄入卢宗泰世系,虽然是《麻田卢氏族谱》很少的一部分,这是人为的制造混乱,贻误后人。
3、谱碟对比:(《范阳卢氏宗谱》宗泰公暨相关宗支谱、史、考)2000年11月版
始祖宗泰公(674-737)配赵氏,生三子,公明、公达、公显三兄弟,都传子嗣众多,就长子房公明就数万人,居南云就数千。二房公达裔号称百万,根据我近十几年族谱调查考证(有族谱记载为据),可以说赣南、吉安(井冈山)、抚州卢氏、广东梅州、东莞、南雄、惠州、广州、佛山、肇庆、江门、珠海珠江三角洲卢氏,广西大部卢氏均为宗泰裔,现所知道的邑外卢氏宗亲、香港、台北、越南、印尼卢氏的会长均为宗泰裔,而且都有解放前带出去的老谱,所有族谱都无漳州墨溪世秩。
※子固公(墨溪七世)配林氏,生二子,长吉、次庆。长子卢吉传二代失传。只有次子有后裔。
二世公达(689-781),名富,字三郎。妣曾氏、雷氏,一子,名广,曾出,公之墓现尚存。(宗泰公24岁生公达)
※卢庆(墨溪八世),娶邓彦春女意金为妻,生二子,子荣、子泰。
三世卢广(764-823),字天成,名平邦,又名潮忠。娶祝氏,娶黄氏,三娶廖氏,子一,允立,黄出。(公达公75岁生卢广)
※子泰(墨溪九世),娶柳氏,子一,廷植
四世卢卓(808-874),字允立。娶曾氏(807-880),继室崔氏(826-890),生九子,光睦、光稠、光赞、光辉、光肃、光琼、光蕴、光谦、光淮。今各房人口枝繁叶茂。(《中华卢氏县尹派系概况》配曹氏、于氏)。(卢广44岁生卢卓)
※廷植(墨溪十世),回官郎。娶于氏,生二子介瑜、末瑜,末瑜无后。
五世光稠(840-909),讳定国,字茂唏(熙),行十七郎。娶文氏,生子延昌。妾尉氏,生子延巡。(麻田老谱载郁夫人、祝夫人、文夫人,现存赣州市郁孤台即公与郁夫人居所。又:麻田五世祖坟刻有孝男延昌、延巡、延进)公因功封防御节度使,加五岭开通使,进封开国公,谥忠惠广利王。《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五载:“虔人卢光稠者,有众数万,据州自为留后,又取韶州。隐与争之,战不胜,悉师攻虔州。光稠伏军掉战,隐纵驱,伏发,挺身免。天祐(唐哀帝李祝一年至四年即公元904-907)初,始诏隐权节度留后,乃遣使者入朝,重赂朱全忠以自固。是岁,光稠死,子延昌自称刺史,……。”从中可以证实,卢光稠逝世时间是真实可考与如金公七世孙卢子固年龄相彷。(卢卓32岁生光稠)
※介瑜(墨溪十一世),娶陈氏,生三子,真赐、真受、真得。真赐、真得俩均发配边关。
六世延昌(873-929),讳德高,字兴荣,希一。娶温氏(874-936),继娶谭氏生四子:克谐(江西南丰县八都卢家堡祖)、孟坚(留居麻田祖)、克训(后裔分布于江西赣县大龙、信丰、崇仙、广东始兴、南雄等地),景辅(14世孙霖雨为和乐阳埠祖;贵霖为崇仙大龙祖)。克谐、孟坚均温出。克训,景辅,谭出。(光稠33岁生延昌)
※真受(墨溪十二世),娶大江苏氏,生子一,子光。
七世孟坚(908-988),讳化龙,行念六郎。宋雍熙年间作修谱序文(即麻田卢氏《初修族谱引》)。娶江氏,生三子,即(长子)贤俊,行少七;(次子)贤英,行少八;(三子)贤秀,行少九。再娶龙氏,继娶黄氏,生一子,贤杰,行少十。号称麻田四房卢氏,并照苏谱样式纂修麻田十合修谱,(即麻田卢氏族谱)留有《麻田卢氏合族源流世系总图便览》见下附。(延昌35岁生孟坚)
※子光(墨溪十三世),娶吴氏,生二子,惠善、惠政。惠善传至孙贵正失传。
八世贤杰(955-1016),行少十(亦名馆延、讳贤辉),虔州驿巡官、五代时授官朝廷太常侍郎。配温氏、熊氏。生一男,侗温出。(孟坚47岁生贤杰)
※《墨溪盧氏族譜》缺载。将孟坚记成为其孙世显为子。
九世世显(975-1036),讳侗,字行启,高隐不仕,配李氏。公曾与世荣公为南康县《桐模卢氏族谱》撰写谱“序”。因世显公与广东潮州八贤之一,宋太宗时进士,兵部侍郎至太傅的文肃公,讳侗(1023-1094)字元白,号方斋,同姓同名,多地卢氏疑为一人。配李氏,生子一,惟焕。(贤杰20岁生世显)
※惠政(墨溪十四世),娶林进之女。生二子,荣畏、荣花
十世秉元(1001-1066),字念六郎,讳惟焕。配温氏;李氏(直系孙载),生子一,小七郎。(世显26岁生秉元)
※荣花(墨溪十五世),娶温氏,生一子贵安。
十一世小七(1025-1091)号贵安,字大学。配刘氏、继黎氏,生三子,子安、子才、子文(县尹派系概况,配雷氏)。(念六郎24岁生小七)
※贵安(墨溪十六世),娶陈氏。生子一,一清。
十二世子安(1053-1120),字万一郎。娶刘氏。生一子,木鹅,号卓尔。(小七28岁生子安)
※一清(墨溪十七世),娶陈氏。生子宜岗,娶杨
十三世木鹅,号卓尔,娶杨氏生处信(惟钦、三六承事)。
十四世处信,宋淳熙已亥科(1179)举人,南宋大司马,宣平令,降宁化学正。公由虔州徙福建宁化始为入闽石壁村祖。配曾氏生二男,长文宝,次文新。
十五世文宝生二子:长天禄(永定西平祖,后裔今坎市、抚市、龙谭等为多)。
次天福(赣州南康茶园祖)。
十五世文新生五子:长天佑(永定陈东祖;后裔分迁安远、从化、南康、宁都。)、
次天惠(赣南猫头岭祖、永定金丰里、陈东)
三天爵(福建南靖扬柳江即落阳桥金山水头祖,祖祠在仓里。)
四天保(广东大埔三河坝祖。西江寨、梅县、兴宁、惠东三多祝、寻乌顶山、龙泉石狮、大奋湖、宁化太平里、黄田墩头有其后。4世孙隐珊为赣州上犹水涧一世祖;满从为泮江祖。)
五天赐(徒居棋岭)。
看完这份世系对照表,我想大家不难看出两支卢氏的明显差异,《麻田卢氏族谱》从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十月,七世祖孟坚公初修以来,历一千多年,至今十二修。长房公明房九修。宗泰公、公达公之墓已都保存完好。资料完整,世系清晰可考。而墨溪《范阳盧氏族譜》严格说来,不能称之为“族谱”,仅仅是1987年“漳州市地方志编写委员会”搞的一份漳州卢氏手抄资料,没有完整的谱“序”,很难说其准确性,就更谈不上世秩清楚。按理如金公后裔也不少,但能完整世系资料的只有海澄(今龙海)“三社卢”。 这些年余走访不少省市,知道很多认祖如金公,特别是闽、粤、浙的福州卢滨洲、卢青洲卢氏,闽侯柳浪卢氏、莆田卢氏。浙江温州苍南、平阳卢氏。广东潮州、汕头揭阳、华清、汕尾陆丰等等十几万卢氏都这样认为,可苦于拿不出完整世系资料,如金公以下祖讳中很少有生殁时间的记载,为后裔源流研究产生很大难度。难道宗泰裔自己都不认可的世系,反而成了如金公直系。显然是“漳州市地方志编写委员会”编纂工作的误笔,一些人没认真调研,人讹我讹,贻误后昆。
特别是明洪武壬申(1392)纂修的《麻田卢氏二修族谱》序:是宗泰裔孙在漳州为官的 “迪功郎福建漳州漳浦县丞明德公 拜书”。 唐垂拱二年(686年)设漳州州署,并置漳浦、怀恩二县,开元四年(716)州署,治李澳川(今漳浦城关),天宝元年(742)乾元二年(759)漳州曾改为漳浦郡;贞元二年(786)州治龙溪(今漳州市区)。漳浦算是漳州州署较早的重镇。如果宗泰公真是如金公支系,明德公不会不清楚。
清雍正六年(1728)为《麻田卢氏七修族谱》题序者:更是一位赫赫大名,素有神童之称,江西临川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清官硬汉,清廷雍正帝亲选重臣直隶总督,时任“经筵日讲官兵部右侍郎羊城李 绂题赠”。他将卢宗泰宗支世系源流阐释得一清二楚。
附:麻田卢氏八世祖“四少”四大房合修《麻田卢氏十修族谱》留有
《麻田卢氏合族源流世系总图便览》。
吾族自初祖宗泰翁至二世公达,三世广,四世卓,卓生九子,光睦、光稠、光赞、光辉、光肃、光琼、光蕴、光谦、光淮各迁居异处,惟光稠世居麻田,为我麻田之五代祖,生子二,延昌、延巡。延巡隋任迁居赣县梁口,则延昌为我麻田之六代祖。延昌生二子(赣卢氏二修谱为三子,即克谐、孟坚、克训。见上第七世祖简历),克谐、孟坚。克谐又迁居南丰,惟孟坚生子四,贤俊、贤英、贤秀、贤杰,则孟坚实为我四大房祖也。长贤俊生子三,时勤居高田;时青居欧里;时宁居车田,后惟兴子孙迁安福乡陂头下乡三坑囗,有徙居瑞金等处。贤英生子二,时禹居溪湖,徙焦迳;时静居杠迳。贤秀仍居麻田,生六子,时通、时达、时远、时运、时遂,惟时道公、时遂公、时○公相传繁衍于今。时道繇麻田迁居齐源,生子汉杰,汉生子表徽、表诚、表洪相传繁衍于今。表徽生世立,世立生处卓,处卓生遇卿,遇卿生瑚,瑚生玉辰,玉辰生隐窗,隐窗生志兴迁居本邑城东。于表诚生世禄,(传)处礼-元贵-成琏-和坚-季坚-以达-思雯,历世单传至思雯之子二十世至良宝,居本县城西,是为城西祖。表洪生仲一郎、仲二郎,仲一郎繇麻田迁居吉(安)永丰北溪,仲一郎生子七,大郎同四郎居北溪,五郎繇北溪迁抚州崇仁椒林,五郎子孙又迁水口及宜黄际下、萤陂等处,其二郎、三郎、六郎、七郎各自迁居,但北溪世系世远未叙详载。北溪谱内,时遂原居……。
三、族谱:山东长清第一次世卢会后,2000年11月在宁都麻田重修“卢王庙”,庆典时,来自全国各地五世祖光稠公后裔二百多人公祭卢王光稠,并召开源流研讨会,除漳州卢氏族谱外,来自闽、粤、赣、川、鲁、鄂、桂等省宗泰裔并无宗泰公为如金公裔世系的任何记载,(特别是如金公七世孙子固公的名字)。民国十年(1921年)版《江西卢氏通谱》(《唐表四房》之长房裔元章公创修,及民国三十二年《赣南卢氏族谱》亦然。
四、《唐表四房》其它房派对宗泰世系的记载可以为佐证。1992年起,宗泰裔就展开了一场有大陆、台、港,数百名后裔参与的“宗泰公身世探讨”,各地宗亲翻阅了大量古谱新作, 引经据典,含英咀华 “百家争鸣”。甚至“唇枪舌剑”相互争论,擦出火花,互不相让。其它房派,如《唐表四房卢氏》之长房、三房、四房也参与其中。三房昶公裔,山东单县绍东老宗长生前也寄来,植公四十六孙,清顺治进士,正定府尹锡晋公所编《尚志馆》分类之《卢源问津》辑中有关宗泰是二房敏公裔献孙、盛子的记载。浙江永康九支卢裔,现居日本,台湾陆步上校卢正霖老宗长也寄来,证实宗泰为盛子资料。原兰州军区政治部师级退休干部华新(县尹公裔)宗长生前重编《宗泰公传》,这场“探讨近十年,”时间之长,争论之激烈,影响深远,前所未有。但大家都建立在实事求是,重证据。明世理。尽管没有完全统一认识,也为源流研究留下众多族史资料,这正是大家所希望的。这些资料经江西铜鼓进忠宗长收集编校成册150多码的《宗泰公身世探讨集》,以广东惠州思中先生等持“宗泰公为《唐表四房》之长房”卢藏用之弟观点(仅是一种推测),2006年编集成(江西虔化县麻田开基始祖《卢宗泰源流及身世论证》献给江南五省同系宗亲)一书。应肯定,各位宗长都尽心尽力,研考各地资料,发表了很多好的调查意见,但终因无确凿证据,只能供裔孙们参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对“宗泰为如金公裔是毫无根据,持否定的”。
※※※※※※※※※※※※※※※※※※※※※※※※※※※※※※※※※※※※※※※
学术研讨
附:(一)漳州卢氏开漳始祖族谱与麻田卢氏族谱比对浅析
(漳州卢氏后裔 卢坤城)
漳州范阳卢氏大宗重建理事会会长卢金城在重修漳州卢氏始祖大宗“显承堂”的筹集重修款项过程,当会长与永定卢氏宗亲联系时,永定方面提出其源流有争议,永定方认定其始祖为江西麻田系分支,与漳州地区无关,由此我重新翻阅了漳州卢氏族谱总谱“范阳卢氏宗谱”上下两册。在翻阅过程中发现漳州卢氏宗谱在分支流脉中有一支分支指向是七世孙子固即宗泰公开基赣州宁都,而后遂查阅资料宁都麻田系族谱,在查阅过程中发现麻田系卢氏始祖宗泰公往下传十九世孙皆与漳州宗谱吻合。但是在关键时间节点处,即麻田系族谱记载,宗泰公于开元元年(公元712年)携三子游学至赣州遂定居于此。此记录显然与漳州开基始祖卢如金公(生于贞观22年即公元648年)相差年岁过于接近,不能有七世之别,因此有卢氏族谱研究人员断定宗泰公不是如金公分支,漳州族谱有误之说遂起。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祖宗尽责的心,我与会长卢金城及漳州卢氏大宗祖庭卢氏后裔一行8人于2013年10月29日前往永定龙潭(即族谱记录分支起始地丰田里)查阅永定族谱,在查阅过程中永定宗亲认定其起源为江西宁都麻田系,在两份族谱比对过程中发现两份族谱从永定开基祖县伊(注:应为尹,同笋注)公往上5代至宗泰公,往下14世孙与漳州宗谱皆相通。且漳州宗谱记录异常详细及准确,至此所有问题节点全部指向为麻田始祖宗泰公的源流,在比对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是永定宗亲说宗泰公父亲是谁不知道,同时表示麻田地区(注:应为麻田村,同笋注)宗亲后裔亦表示宗泰公父亲是谁不知。麻田系族谱分明记录宗泰公为涿州卢植公第18世孙,
宗泰公往上17世皆有名有姓为何后人却说不知父亲是谁?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当即从永定宗亲处拿到宁都宗亲负责人卢宗林联系,得到明确答复是:他们只知宗泰公为始祖不知宗泰公父亲是谁,在知晓我们这里族谱有记载宗泰公往上往下记录时,卢宗林宗亲立刻邀请我们前往江西宁都。此时为2013年10月29日下午1:30分,距离宁都290公里。在短暂商议后我们一行八人启程赶往宁都县。在当天晚上吃饭与当地宗亲交,以及第二天在麻田村拜竭祖坟,翻阅族谱及参观古迹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一个重大时间节点及一些麻田宗亲谱描述的部分传说:
1、即宗泰公来宁都实为避祸,流传原因流传原因是躲避太平公主引起的政治纷争,来宁都时间为开元元年,携三子其中幼子9岁
2、宗泰公往上的父亲是谁当地确实不知,虽然有记录,但是还是表示不知
3、宗泰公往下第五代孙忠惠广利王卢光稠公生于840年,这个记载确切,因为宁都族谱为卢王孙子孟坚公所修,同时卢王封王是唐末剿灭黄巢之乱,安定赣州地区有功所封,历史记录明确。(注:赣南卢氏五世祖卢光稠兄弟九人,出生年月均有记载,光稠公唐开成庚申(840)七月十八日子时生,至梁开平已巳(909)五月十二日殁,于天佑(904-907)中预营寿藏□十都厚田茏方社圆内蜘蛛结网形。以前茔(未利下),赣州水东东林寺前。其事迹国家正史,新、旧唐书及虔(赣)州府、南康县志均有详载)他这个年龄就与漳州墨溪如金公七世孙卢子固(官讳宗泰)年龄差不多大了。卢同笋
从以上信息提出一下几点疑问:
1、宗泰公躲避政治灾难而来,宗泰公为唐豫州刺史(即今河南之地)(注:未见有任何族谱记载是“豫州刺史”,有载豫章吉州刺史,吉州今之江西吉安市也。卢同笋注),而开元元年(712年),为唐李隆基登基之年,太平公主之乱其实只是宫廷内部之争,作为一个地方官自当没有可能卷入其中,即为躲祸自当隐瞒非常重要的身份跟时间节点
2、据麻田宗亲描述,宗泰公来宁都时已然40左右年纪,若从其年龄往回推算那其生辰为672年前后生,若是如此,那么从宗泰公往下至卢王光稠公生于840,时间跨度达168年之久,以168年传5代显然非常不合逻辑
重新翻阅漳州宗谱发现,对于宗泰公这一分支记录时有特别几个节点
1、开漳始祖卢如金公生于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传至卢王光稠(生840年)为十一世,历时192年,古时官宦之家后代大多在弱冠之年即结婚,以此推算较为吻合世代传承
2、宗泰公在族谱里记载名字为子固,为唐刺史。其子讳富公,字光达(麻田系记录为公达)由昆陵迁居江右虔州府虔化县,对于宗泰公所迁之地记录异常详实
3、漳州宗谱记载:七世子固(宗泰公)--卢庆讳富公—子泰讳广公—廷植讳卓公—介瑜讳光稠公—真受字延昌光禄大夫—子光讳孟坚官授秘书郎袭为帅(此三字为原谱不明了)崇宁元年提点江西刮镇使镇漳州,遂卜地于北岭即今蕉塔春旧坑是也—惠政字世显—荣花念六郎—贵安小七公-- 一清字子安—宜岗(号木··原谱不清)--笃霖号三六集族谱—文宝讳仲庚,住永定。因官永定儒学师长遂带丹书铁券携二子并弟侄迁入籍居县之丰田里衍派东坡西坪大塘后大路下等处—天禄讳钦畏住永定—县伊 宋进士任同安知县考满奉父家于福建汀州府永定县开基太平里高陂东寨子六……之后往下亦皆可对上,不再赘述以上为为漳州卢氏宗谱所述,从中可以佐证宗泰公为卢如金血脉证据有
1、凡是从子固即宗泰公往下各脉记录除个别名字差异,字号或名讳皆有能对上之处
2、家谱序里有记录漳州族谱为第七世大家,子固二公承录二本,二十世时天下乱离二十一世子光公等痛思先君历代以来承荫受官虑恐宗支迷失依集二本……(原孤本破败,此位空缺文字),笃霖公等收领(原谱缺损)……如金公丹言铁券符连一道家谱 (缺损)……。仁义礼智四部分付四房收领。这段文字记载说明四点:
一、宗泰公参与族谱的第一次修录,且有两本。可能其有带走一本
二、子光即孟坚公从江西回漳州任职,认祖归宗,并修族谱,说明当时这一血脉已然联系上。而麻田族谱对孟坚公的记录详细度不及漳州谱,其对其生卒不详。而孟坚公亦卒于漳州。孟坚公亦为麻田系族谱第一修撰人,其修谱时自尚未离家,因此,漳州谱比麻田详细,同时麻田谱亦保持先前隐瞒部分
三、县伊公之曾祖曾回祖庭带走始祖皇帝御赐之丹书铁券,说明龙岩永定于祖庭之走动相当频繁,也带去了四部族谱分与四房
四、对于永定支脉开基地如此详细记录是确系我族后裔,且联系颇多
总结以上部分,反推宗泰公到赣州时间点大抵应该是在安史之乱躲避灾祸而来。当时宗泰公任职所在为豫州,是安禄山为节度使管制之区,以是安禄山作乱老巢。因此宗泰公所躲之祸非常可能是这个历史事件,所以到宁都时间应该往后推40年左右,所有这些都是我个人臆断,还需要各位卢氏宗亲潜心研究。如有纰漏混乱之处亦请各宗亲纠正。
漳州卢氏后裔 卢坤城 15860639335
2013年10月31日
注:以上全文(含字体、标点、符号等)均系原文重抄稿,未经改动。
卢金城、卢坤城兄弟俩均为卢宗泰十七世孙、宋代福建永定县卢氏开基祖卢锡(县尹公)后裔,平和县小坪人。
卢同笋2015.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