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志卢氏章第四节之七非物质文化遗产
麝珠明目滴眼液
卢氏中医眼科世家原籍福清。清光绪年间,旅居东南亚的卢天寿,即以中医眼科驰名东南亚各国。民国初年,卢天寿回国定居福州,将眼科医术传授给长子卢镜清(1903~1988)、次子卢镜明(1913 -1989)。
卢镜清、卢镜明分别在16岁、14岁时,随父习医,皆在20 多岁时,相继挂牌开业。他们潜心学习父亲传授的卢氏眼科秘技,又在行医中广泛搜集民间单方、验方,钻研大量古今医书,善取各家之长,充实了卢氏独特的眼病治疗方法。他们重视中医的整体观,认为眼病和五脏六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治眼病应从整体考察,通过观察五轮病变,辨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发病机制,采用内治与外治的不同办法协调脏腑平衡,达到祛邪扶正的治病目的。创制了治肝补血明目的“卢氏通明汤”,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卢氏还清汤”等内服汤药。外治的眼科用药配治上,他们讲究“严真细静”,即严格选用真实的道地药材,在清静的环境中,以“静心”也就是心平气和、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细心、细腻地加工研制,他们研制的“珠麝明目散”、“风火明目散”等眼科外用药因而疗效甚佳。他们对治疗老年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溃疡、青少年散光弱视等眼病,都有独到的、疗效颇佳的治疗办法,20世纪30年代时就已名扬福州。萨镇冰、陈绍宽等,皆曾因得益于他们的回春之术,而赠匾褒奖,赞扬他们的医德医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分别被聘为福州市第一医院中医眼科医师和省医药局中医处眼科顾问。他们将姜防胆草汤、礞石草决汤、青光眼合剂等卢氏家传中医眼科验方公之于世,在《福州市中草药单验方》中发表,编著了《卢氏眼科临床经验》,研制了珠麝明目散、风火明目散等20多种中医眼科外用药,和复形明目散、千珠明目散等10多种中医眼科内服冲剂。
卢镜明之子卢隆平,1952年出生,年轻时就随父学医,继承了卢氏中医眼科医术,并在临床诊疗中,努力钻研,在老年白内障等眼病治疗上,取得很好的疗效。年逾古稀的退休职工王心标,老年性白内障在大医院治疗数月未见效果,滴日本进口的卡林优眼药疗效也不明显。卢隆平让他用麝珠明目滴眼液治疗2个疗程,一个月后视力由0.3提高到0.6。台湾万先生来求医时,视力仅0.1。万先生女婿是台湾某大医院眼科医生,但治不好老丈人的眼病。经卢隆平治疗,万先生视力大有改善,万先生女婿特由台北发来贺卡,向卢隆平祝贺并表示感谢。一老记者的丈夫患白内障10多年,闻卢隆平之名,专程来榕治疗,一个多月后,两眼视力分别恢复到0.8和1.0。甘肃兰州一位老大娘,左眼整个充脓,而且影响及右眼,到很多医院求治都未见好转,所以她找到卢隆平时,对治好左眼已不敢奢求,只求能保住右眼。经卢隆平治疗,21天后左眼脓液已排清,视力也有所恢复,白天能看清门窗。
为继承和发展卢氏中医眼科医术,经省市卫生主管部门批准,1991年,卢镜明中医眼科医院成立。第二年,该院又建立中医眼科研究所,进行中医眼科及其用药剂型现代化改革的研究。1996年4月,该所推出的“麝珠明目滴眼液”获抗白内障国家级新药证书。
仓山区盖山镇跃进村程巷卢氏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跃进程巷卢氏太平鼓
程巷卢氏太平鼓(又名双蝴蝶),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有外地艺人进驻村里,看到村里迎神赛会在敲锣打鼓,气氛热烈,但声音单调,听起来很不顺畅。于是组织指导村里一批年青人,以锣鼓、钹铿等十余种乐器组合,每到晚上就演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就形成了一种乐队,取名“太平鼓”,并流传到现在。另又传说,是当年太平天国残部流落村内隐居,将军中秘传的锣鼓音乐教给村民,后人遂称此鼓乐为“太平鼓”。
“文革”前省委书记叶飞在福州市体育场(今广场)大型活动剪彩时,跃进太平鼓队也被邀参加,鼓队中就有一批卢氏族人。改革开放后,福州市、仓山区政府十分关心这项文化遗产的传承,经跃进村委会组织,以卢氏、王氏、郭氏的民间传人组成跃进太平鼓队。此后,福州市、区的大型活动,如三坊七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仓山区每年举办的创建精神文明、共建和谐社会的宣传活动中举行大型公益演出,都会邀请鼓队参加表演。郊区村庄每逢大型的道教活动、迎神庙会、喜庆婚宴,也都来请跃进村的太平鼓队参加,场面十分壮观。在南江滨陈靖姑闽联合祭祀活动和北江滨望龙台民间文化遗产表演等活动中表现突出,曾获银奖。2006年,“太平鼓”被评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传承程巷卢氏300年来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卢氏先祖的优良传统,现卢氏跃进“太平鼓”队以老带新,已培养出20人的表演队伍,形成独特的“太平鼓”风格,后继有人。
石狮市锦尚镇卢厝村卢氏
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刣狮队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卢厝少林刣狮队起源于清末。其时列强侵略,官兵不能抵抗,政府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闽南沿海一带不时受到外国人和海盗的侵犯,进行烧、杀、抢等。再加各乡里分强、弱乡,经常发生封建打架斗殴,民不聊生,无法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村民没有靠山,为了抵抗来犯之敌,在强弱乡之争中保护自己,本着练好武术强身健体,并可以抵抗来犯之敌,于是大兴练武之风。卢厝村延请一元祖师门下一脉拳师来村传授武术,刣狮队从此诞生,一直延续传承到现在。二十世纪初,传授本村第一馆弟子,教馆师傅因师,南安人,师承一元祖师门下一脉之武学。传授本村第二馆弟子,教馆师傅堆师,南安人,一元祖师门下一脉之武学。传授本村第三馆弟子:教馆师傅康师,初入空门,后落户金井镇下丙洲,师承一元祖师门下一脉之武学。
卢厝少林刣狮队一至三代队员,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为泉州卢厝地下党支部(泉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做了大量的保护活动,经常护送地下党员参加秘密会议,为地下党开会时间放风,以出狮表演为由,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卢厝刣狮队积极参与许集美、何时乐等住卢厝村地下工作队开展革命斗争,如参与烧桥梁、拔电杆、剪电线等活动,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邰狮队不仅在卢厝活动,还在海外活动。当年民国政府无能,海外侨胞也受尽外国人欺辱,没有立足之地,第一代队员旅菲侨胞卢孝登先生,在菲律宾创办了武术馆(光汉武馆),招收华人进行教练武术,以健康身体,保护自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旅菲侨胞卢斌郎先生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为家乡的刣狮队申请政府批文,更名为中国福建省泉州石狮市卢厝少林刣狮队,并投入经费。卢厝少林刣狮队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深受大众欢迎,表演时,由两人扮作狮子,套上“狮衣”,其它一百零八名武士,手持刀枪剑戟盾牌等十八般武艺,随着狮子起舞“大打出手”,狮子则时带领武士,时而腾空而起引导武士。一九五八年第一馆至第三馆弟子正当精壮之期,适人民公社成立而集训演练,参加庆典,搏得好评,轰动祥芝公社。
为了传承邰狮技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办第四馆,其时诸前辈尚健在,无须外聘师傅,由第一馆至第三馆前辈师傅教授。八十年代继续传授第五馆,以继续传授一元祖师的十八般武艺,培养少年新手,传承武术。
卢厝村少林南狮队表演武狮闻名遐迩,曾参加泉州市举办的大型踩街活动和泉州市举办的南少林国际武术节,以勇猛的表演风格及壮观的场面,倾倒了海内外观众,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保护。
卢金钗纸扎(1929—1972)
晋江池店东山村人。生于民国18年(1929)12月7日。其父卢此司,以从事纸扎手工艺为生。家境贫寒,辍学随父学艺。 1956年,加入泉州市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从事制作彩扎人物。金钗对这种工艺操作进行改革,把人物造型由半面高浮雕改为圆雕。此外又对制作工具进行革新,使生产效率提高。他还成功地试验应用高度石蜡复制人物头像,使造型质感提高一个层次。 金钗制作的人物作品,被选送参加泉州市(今鲤城区)工艺美术展览会,并获得市手工业联社的奖状和奖金。1957年,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泉州戏曲纸扎工艺》画册,选登他的《闹天宫》、《断桥会》、《游湖借伞》3件作品,并以《游湖借伞》为封面。同年11月,福建人民出版社选用他创作的《穆桂英》翻拍制作为贺年片印行。1958年4月《福建画报》刊登他的《彩珠舞》作品。7月,他被选为福建省民主青年联合会代表。1959年他创作的《郑成功誓师》刊登于《福建日报》。同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工艺美术选集》收入他的优秀作品《张飞》、《武松打虎》、《穆桂英挂帅》。是年7月,他应邀出席福建省第二届艺人座谈会,并荣获省文化局、省轻工业厅授予新产品创作奖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金钗创作《五虎将》、《花木兰旋归》、《梁红玉》、《王昭君》、《霸王别姬》、《黄鹤楼》,以及现代题材作品《侨乡积肥》等优秀作品赴京展出。同年他的作品《岳飞》、《林则徐》、《樊梨花》、《飞马跃进》等参加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其作品彩灯《鲤鱼化龙》由于构思巧妙、制作别致,获选参加国际花灯比赛。 福建省文化局大力鼓励金钗创作新产品,订制现代题材作品10件,其中有《敬老院》、《托儿所》、《造林》、《渔副两丰收》、《养猪积肥》等,这些作品造型结构优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受到省工艺美术评比会的褒扬。同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泉州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1961年2月,福建省文化局、福建省轻工业厅联衔授予金钗为“彩扎行业艺人”的荣誉称号,并发给他艺人证书。不久受聘为泉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6月,《福建日报》又选登他的新作《八女跨海凯歌还》。 金钗根据剧照,塑造京剧大师梅兰芳和盖叫天的舞台表演形象《赵艳容》、《江南活武松》,人物容貌与神态动人逼真,俨然两位大师原型的翻版。并在1961年10月13日《福建日报》发表。 金钗长期坚持创新,潜心钻研技艺,艺术形象极其生动。1962年,他创作一组兄弟民族形象的人物作品。这些作品除了注意表现中国各族人民的服装特色外,还充分地体现各族人民坚韧、健康、饱满的精神面貌,并按照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加以刻划,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弹奏管弦,有的背兜携篮,有的持瓮汲水,姿态各异,生动活泼。这组人物连同另一件作品“饲养员”一起刊载在同年7月15日《福建日报》上。 1963年8月,应邀出席福建省艺人代表大会,荣获省文化局、省手工业管理局联衔授予积极创作的奖状。 “文化大革命”中,金钗不管风吹雨打,坚持艺术创作。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作品有高达2米的革命英雄人物“李玉和”立像,中小型的人物作品《阿庆嫂》和《亚非人民的友谊》。此外,尚有反映侨乡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播种》和神话故事《三打白骨精》,传统题材《献寿》《祝月》《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作品,参加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均获得好评。 1972年上半年,应邀出席福建省召开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的艺人座谈会。8月赴京参观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上,他参展的作品《播种》被评为优秀作品,离京时,突然腹中奇痛不止,经诊断为肝癌,抢救无效,于9月30日病逝于泉州市人民医院,葬东山村。
永定万应茶
采善堂"万应茶饼"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由永定著名老中医卢曾雄在漳州执医制药而成。"万应茶饼"采用独有的高山茶叶和三十多种名贵地道中药材,经独特中药传统炮制工艺加工配制成,整个生产过程有100多道工序,是传统中药炮制和保持传统中药的典型代表。
卢福山( 生卒年月不详),又名万福,字曾雄。清代福建永定县陈东乡陈东村人,出身贫苦,12岁只身往漳州学医,寓居漳州60年,以医术名世。他根据中药学原理和多年临床经验,选用30余种中药材制成"万应茶饼",并在漳州设药坊生产。万应茶饼可治多种外感和消化道疾病,具有疏风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湿的功能,疗效显著,行销甚广。时有一云游老僧患病,服后即愈,遂赠联" 采集名山药,善疗天下人",从此药铺改名为"采善堂"。采善堂生产的万应茶饼名声远播,销量大增,成为居家旅行常备药物,销售遍及闽粤赣湘及东南亚各地。福山逝世后,其子清朝道光年间,卢曾雄之子卢宏汉将制药厂由漳州迁回永定县陈东乡。翰林巫宜福回乡省亲,卢宏汉赠送巫翰林“万应茶”。巫翰林把“万应茶”带回任所,适值京城瘟疫流行,巫宜福以“万应茶”治疗之,功效卓著,名声大振。至今,“永定万应茶”已有 200余年创制历史。
因其精良的配方、确切的疗效、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万应茶”深受群众喜爱;并经由海外客家侨胞传至海外,享誉海内外。
2008年,“永定万应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永定万应茶”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福建省永定县现辖行政区域,
将对有效规范永定万应茶的产品市场、维护品牌声誉、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永定坎市“十番”
“十番”又名“十班”亦称“集欢”。多人聚在一起演奏乐曲叫“打十班”。它是由戏、小调、曲牌等综合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明末清初就已开始流行。
“十番”的乐器有大冇胡、三弦、笛子、月琴、杨琴、“吊规子”等。乐曲分单板、双板两种。单板如《山下乐》、《中门礼》等,双板如《高山流水》、《将军令》等。汉戏牌名有《过江龙》、《春夏秋冬串》等。曲牌名有《金线托》、《闹年宵》等。这些曲牌名的乐器以笛子为主。清光绪年间最为盛行。
过去凡是有集市的地方就有“十班”,坎市解放初就有三个“十班”组织,每个“十班”有二十余人。当时,云川老街卢毓湘就有盛名,他的店铺成了“十班”爱好者的活动中心。原来他父亲是做油豆生意的商人,家业兴旺,由于毓湘迷于“打十班”无心经营店里的事务,以致家业逐渐衰败,但他仍然酷爱“打十班”。每当夏秋季节傍晚,众多爱好者都汇集在其店门口,很多小孩、老人也早早端来凳子,听他们“打十班”。毓湘的笛子吹得很好,很动听,他是永定地区最有名的笛子手,上迎下请。他的笛子一吹,店内店外挤得满满的“打十班”的人。在这里他还训练出很多笛子手,丰恒楼的卢美曾、卢日芬就是在他店里学出来的,其中,卢举中还是卢毓湘的得意门生。他教笛子时要求严格,吹的时候有板有眼,一字一字教得很耐心,很细致。他临终时,还拿着笛子对举中说:“我死后,你一定不能放弃吹笛子,要经常练习,你吹的时候,板眼要准确,字音要清楚,不要学别人的花操。”可见卢毓湘对坎市”十班”的传承很重视,他为坎市“十班”的后继有人和“十班”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据说坎市“十班”跟上杭“十班”—个样,因为永定原属上杭管辖,至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才从上杭析出设永定县。所以,永定和上杭有附属关系,原永定县民纳粮对就有“杭粮”和”永粮”两种,直至民国才改变。甚至连永定城池也与上杭城池都相似,所以“十班”也一样。
坎市方家方正荣三十年代从上杭来坎市,年轻时他就喜欢“打十班”,定居坎市后,也常参加当地的“十班”演奏,他一来就以跟坎市人合作,而且很和谐,同时,乐曲“高山流水”跟上杭也大同小异。他们还能够把广东音乐、小调、汉剧有机连串或分开,保存比较完整。
经过多年的“十班”演奏,吸引了更多爱好者,参加坎市“打十班”的有回乡学生、商人,但大部分都是手工业者,因为当时坎市盛产烟丝,制烟工人多,空余时间凑在一起吹拉弹唱,倒也逍遥自在。由于坎市条丝烟发展很快,很多坎市人都往城市闯门路,向大城市拓展,在那里开店经营条丝烟,有些工人也跟着出去,在这同时他们也把“十班”传到江西、浙江、杭州及上海等地。他们到哪里就把“十班”传到那里。
民国元年,龙岩白土迎神赛事,还特地来请卢美曾、卢日芬等人的坎市“十班”到白土“打十班”,增加迎神的热闹气氛。1927年至1929年,陈国辉统治龙岩时,还请他们去演奏过。由此看来,坎市“十班”当时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十班”的演奏有“坐奏”和“走奏”(即路奏)两种形式。“坐奏”一般是在家中,闲时大家凑在一起,坐着凳子“打十班”,自娱自乐。“走奏”一般是迎神或春节元宵佳节闹花灯时一边走一边奏。丰恒楼每年都是闹文灯,即“八宝灯”之类,以画工为主,每架灯都画上麒麟狮象,飞禽走兽,锣鼓吹后面就是“打十班”,边走边奏,慢条斯理,悠闲自乐。期间还有两付十班担子,一付是茶担,—付是乐器担。担子做得玲珑别致、镌刻龙凤,花草,乐器还配有红色的丝结,真是颇具匠心。花灯到了街上,有的店家便邀他们坐奏,摆上糖果、茶点之类,奏完了喝喝茶,小憩—会再走,别有一番风趣。
永定抚龙卢氏闹元宵
客家古镇抚市的民间闹元宵活动“走古事”甚是盛大,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以来,承传不衰,这里的客家人以这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相比连城罗坊走古事的竞技性,抚市走古事则是感受一种祥和的和谐生活。 抚市的客家人过完春节就开始了走古事的筹划,正月初七初八晚上起,大鼓凉伞、花篮、舞龙、佯皋等古事每晚陆续在村里走门串户,给每家每户送去整年的喜庆祝福,家家户户都备好鞭炮迎接。到了十五、十六,队伍会集中起来,加上装扮好的彩车,到集镇上游街,去祖祠、祖屋拜祭客家先祖。 白天的古事是在天后宫集中并祭拜妈祖、诸路神仙。古事集中后,规模较大的有三场,正月十五中午是社前村赖氏,十五晚上是中在村苏氏,十六晚上是黄氏。鹊坪村卢氏的规模稍小些。现在姓氏区别已不是很重要了,很多别的姓氏、别村的亲朋好友也加入队伍,参与这一盛大活动,就是最后的拜祭祖祠回自家拜就行了。古事发展到近年,也已经没有男女、老少之分了,重男轻女已经给取精华弃糟粕、移风易俗掉了,这些客家村子可谓是和谐社会新农村的最佳典范。
集中后巡游的古事,既有“正神出巡”、“回避”牌、大锣等,也有墨镜、牛仔帽、着马甲、配的猎手等一起开路。古事配有繁复的十番乐、五色锣鼓,大点的古事棚会配一组,随行伴奏,民间韵味非凡。也有现代西洋乐队,圆号、大号等。古事棚上,不仅用上了彩灯,还可以出现笔记本电脑、可以玩手机、看电视、喝饮料,相当现代化、年轻化。 走古事多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人物或情节装扮,车载或抬着游乐。古事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徒步走的、板车推的、骑马的、轿子抬的、三轮车踩的、轿车/小货车装扮成彩车载的,即传统又现代,可谓是人类地上运载工具史的完整演绎。 常见故事有魁星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六国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
永定龙潭奏阁卢氏梁歌
永定县龙潭奏阁卢氏宗亲每年闹元宵都要民间艺术表演,而梁歌就是老祖宗世代传下來的最受广大观众乐闻喜见。梁歌根据水浒传里梁山好汉进城救卢俊义的故事改编而成。节目分为,操练,对打,登城门,进城四部分。该节目曾在省市电视台作过专题播出。此节目是因为奏阁卢氏与卢俊义有血缘关系还是仅为卢姓而传承几百年,仍然是个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