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收录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出土的《大周故莱州司仓参军骑都尉范阳卢府君墓志铭并序》一方,墓主为武周范阳卢延庆, 墓志记载了卢延庆的家世、生平及墓葬情况。范阳卢氏为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 然卢延庆官位不突出,没有在正史中留下传记等资料,此方墓志可补史书之空白。同时近年来出土的其他相关墓志,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其家世源流。此方墓志对其下葬时间选择的记载对我们研究中古时期的墓葬大有裨益。所以,本文拟对此墓志做一考释。
墓志原文
大周故莱州司仓参军骑都尉范阳卢府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延庆,字子贺,范阳涿人也。寿张府君,从官东郡,因而寓居焉。昔建 邦设都,因采受氏。家承太岳,国自炎皇。人杰地灵,金声玉振。尚父韫龙韬之 略,奄有东家;先生假蝉蜕之资,遂升玄关。或忠贞继代,或舒卷随时。人无闻 然道斯隆矣。八代祖偃,燕营丘太守,即晋中郎谌之第五子也。家在涿城,居于 巷北。世称北祖,偃为始焉。偃生昭,昭生珉,珉生辅,君之五代祖也。高祖静, 魏太仆卿。曾祖景融,北齐幽州持中。祖长谐,隋怀州司兵参军。父大宝,唐郓 州寿张县令,朝散大夫致仕。经始五代,出入四朝。轩冕为士友之宗,德业寔人 伦之表。于穆显祖,学府文源。昆季一门,师传三国。演九流之奥,坐辩离经; 屈万乘之尊,躬承请盖。君优游迈俗,倜傥不群。非吏非隐,道合于夷惠;亦史亦玄,艺穷乎孔墨。性好音律,雅尚琴酒。每怙神风景,纵性业园。泊乎自得,与物无竞。年廿以父任补右典戎卫翊卫。有事于泰山,授东宫舆脚,虽位因籍地,而任匪其才,有怀退归意,其默默然,尝卜营山水,以幽符贞遁。岁调归州司户参 军,右带荆门,左联巴硖。青谿洞□,黄草仙岩。不远千里之游,以极一时之致。转 莱州司仓参军,加骑都尉。性不之偶,辞疾去职。乃屏居田里,交绝公卿;载縃 典坟,以贻子弟。乘汗浸之气,犹尔而来;泛泱漭之川,枵然自适。以圣历二年 己亥腊月廿八日甲寅,迁神于崇政里第,春秋七十有二。呜呼哀哉,梁木其摧。天 废斯道,伐丧斯材。朝庭飒焉已空,僚友怳其如失。岂唯素车白马,痛结幽明者 乎。夫人陇西李氏,婺州刾史仁器之女也。金相玉质,桂馥兰芬。运膺五百年,世传二千石。夫人秉兹懿范,偶德良家。若献光于内,则夙兴穆于外。赜浮休易 谢,委桃李而先彫;窀穸何长,践霜露而增远。以咸亨五年太岁甲戌五月十二日 庚申,卒于归州官舍,春秋卌三。展□令辰载安宅兆。合葬于都西北十三里平乐 乡之原,礼也。却睇邙阜,俯镜湹□。岗嶂重沓,榛林萦映。平生所好,与丘壑 而同归;冥寞奚凭,共魂形而永毕。嗣子李珣等泣血崩心,餐荼茹蓼。怆庭闱之闲,寂怙恃何依;悲岁月之峥嵘,攀号□及。敬遵典礼,恭事坟茔,谨用商家,克修壬穴。以其年八月九日庚寅坤时下□,魁刚藏设,薨里与黄泉共通;神将加 临,德辰将白露相会。百祥符协,六位光□。啓此玄门,宅兹幽室。千龄万代,地 久天长。瞻奉无期,孤哀永诀。执纸崩恸,虔□铭云:
祖宗伊灵,礼度惟贞。如彼日月,仰之逾明。如彼江海,酌而复盈。□邈遗 爱,遵隆嘉鼐。噫嘻内则,功成藻缋。龙剑双沉,人琴两昧。如何不淑,天降□凶。徘徊履杖,仿佛音容。奠筵斯设,神道何从。陇坟芜浸,山原超忽。捧□安 神,□心痛骨。勒志泉户,遗芳靡歇。
一、 卢延庆家世、生平考释
墓志中追溯了卢氏的祖先,认为其祖先为炎皇,即炎帝神农氏的后代。“尚父”指姜尚,即姜太公,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立周有功,受封于齐国。《新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傒为齐正卿,谥曰 敬仲,食采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1]高孙傒食采于卢,“因邑为氏”,故后裔姓卢。 墓志追溯了其九代世系,为:卢谌—卢偃(北祖)—卢昭—卢珉—卢辅—卢静—卢景融—卢长谐—卢大宝—卢延庆。
《晋书》中有提到卢谌,“谌字子谅,清敏有理思,好《老》《庄》,善属文。”[2]洛阳陷没后欲投靠刘琨却被刘粲所虏,后刘琨击败刘粲,卢谌得以投靠 刘琨,“琨为司空,以谌为主薄,转从事中郎。”[3]后其流离多年,后赵时为中 书侍郎、国子祭酒、侍中、中书监。“虽俱显于石氏,恒以为辱。”[4]所以,他对诸子说,“吾身没之后,但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尔。”[5]这也是在墓志中他只被称为“晋中郎”的原因。
卢谌有五子,其中“勖居巷南,号‘南祖’。偃居北,号‘北祖’。偃仕慕容氏,营丘太守。”[6]墓志所言与史书记载相同。墓志言:“偃生昭,昭生珉,珉 生辅,君之五代祖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偃)二子:邈、阐。 邈,范阳太守。生玄,字子真,后魏中书侍郎、固安宣侯。二子:巡、度世。”[7]其中并没有提到偃之子昭,《元和姓纂》中记载,“偃中子昭。”[8]可见偃有三子,分别为邈、昭和阐,墓志所言昭为偃中子。 史书中并未留下卢珉的记载,应是其官不达,无闻于世。《北史》中出现了卢珉之子卢辅的记载,“玄族子辅,字显光,本州别驾。子同。”[9]墓志言:“高祖静,魏太仆卿。”这与史书的记载相同,“同兄静,好学有风度,饮酒至数斗不乱。终于太常丞。大统初,赠太仆、平州刺史。静子景裕。”[10]卢景裕为当时之硕儒,闻名于世,史书中记载其弟有:卢辩,字景宣,亦博通经籍;卢光,字景仁,“性温谨,博览群书,精于《三礼》,善阴阳,解钟律, 又好玄言。”[11]《元和姓纂》中提到,“昭元孙辩、景裕、景先,兄弟三人为魏、 周、齐三国帝师”。[12]元孙指玄孙,即四世孙,昭元孙为静之子。虽然史书中没有提到墓志中记载的“曾祖景融,北齐幽州持中”,然根据墓志记载的时间和世系, 可推测景融与辩、景裕、景先为兄弟,或因景融不如其兄弟突出而不见于史书。
墓志中记载“祖长谐,随怀州司兵参军。父大宝,唐郓州寿张县令,朝散大 夫致仕。”此二人虽不见于史书,然借助出土墓志可考其名讳。
墓志中记载,“祖长谐,随怀州司兵参军。父大宝,唐郓州寿张县令,朝散大 夫致仕。”此二人虽不见于史书,然借助出土墓志可考其名讳。
《全唐文补遗》第六辑《大唐故眉州通仪县尉上护军赏绯鱼袋范阳卢府君(满)墓志□男道尸柩同殡》记:“君讳满,字季瑾,范阳涿人也,因官家于河 南。曾祖谐,隋怀州司□、郓州寿张县令、朝散大夫。父延庆,唐归□州司仓。”[13]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唐故宣德郎洛州阳翟县尉卢(仲璠)府君夫人荥 阳郑氏墓志铭并序》记:“公讳仲璠,字伯琰,范阳涿人也。……曾祖长谐,隋怀州司兵;祖巨威,郓州寿张县令;父延祚,宣州泾县令。”[14]
《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汇编》中《范阳卢夫人墓志》记“吾之曾王父巨宝,皇 朝散大夫;王父延庆,皇莱州司仓参军;先府君季瑗,处士。”[15]互证这几方墓志,可以知道长谐与谐为同一人,为卢延庆之祖。大宝、巨威和巨宝为同一人,为卢延庆之父。卢延庆之子为卢满,其墓志残缺严重,我们不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卢满墓志铭,可知他官至眉州通仪县尉,勋授上护军。
卢延庆在史书中无传,墓志对其生平记载比较详细——“以圣历二年己亥腊月 廿八日甲寅,迁神于崇政里第,春秋七十有二。”编者在墓志中注“墓志记载卒 葬有误。志云卒年为‘圣历二年己亥腊月廿八日甲寅’。圣历二年,岁值己亥, 然十二月辛巳朔,无甲寅,圣历元年十二月丁亥朔,廿八日为甲寅,正合。葬期志云:‘以其年八月九日庚寅’,圣历二年八月壬午朔,庚寅为九日,亦吻合。”[16]可知墓志所记卒期无误,卢延庆应出生于武德十年(627年)。其父以“朝散大夫致仕”, 所以在贞观廿年(646年),年廿的他可“以父任补右典戎卫翊卫”,这与唐代门荫制度有关。
朝散大夫为隋朝初置,唐代因之,从五品下。唐代门荫制度规定职事官从五 品子从八品叙,“右典戎卫翊卫”为三卫[17]之一,《旧唐书•职官志》:“太子左、 右卫率府:……隋初始分置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左右虞候、左右内率、左 右监门率十府,以备储闱武卫之职。炀帝改爲左、右侍率,国家复爲卫率。龙朔 改爲左、右典戎卫,咸亨复。”[18]贞观廿年时其职名应为“太子右卫率翊卫”, 而不是“右典戎卫翊卫”,其下葬时间为咸亨五年,可推测撰写墓志之人按照当 时习惯的称呼所写。“职事五品子孙、三品曾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国公子充当翊卫及太子勋位为正八品上阶,太子翊卫为从八品上阶。”[19]唐代对补三卫者年龄规定在 21 岁以上,墓志记为 20 岁,疑为墓志所记有误。史书与墓志相对照,可知卢延庆 21 岁(贞观廿一年)时,因父职门荫,担任八品的太子右卫率翊卫 一职。“在诸色出身中,三卫人数最多,达四千九百六十三人,荫补三卫人的出身也最混杂,常有假冒资荫者。”[20]三卫职官低下,卢延庆觉得“任匪其才,有怀退归意”。根据墓志记载,可知他几年后通过了兵部校试,得以“岁调归州司户参军”,后“转莱州司仓参军,加骑都尉”,不久即因病去职。
卢延庆夫人为陇西李氏,这也可以说明到了唐代范阳卢氏虽然失去了之前的 特权和社会地位,但仍注重与世家大族通婚,“范阳卢氏自卢度世以降,凡十一 代(约 200 年),婚媾对象大致固定在崔、李、郑三家。”[21]
卢延庆一生都担任小官,其志趣也不在官职上面,以“卜营山水”、游玩山 川为乐,这应该跟他所受的家庭影响有关。“唐代范阳卢氏许多成员具有隐逸心 理,这一方面因为仕途失意所致,亦与范阳卢氏的宗教信仰有关。”[22]范阳卢氏为信奉天师道之世家,“事实上,非独南朝如此,即令北朝内地的世家大族,如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冯翊寇氏、京兆韦氏等,作为天师道世家,皆有相当久远的奉道渊源可供查考。”[23]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何一生不求仕进而钟情于山水,辞官后隐逸山林,死后墓地为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下葬时间的选择也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五姓墓葬法。
二、 卢延庆夫妇下葬时间考释
《旧唐书•吕才传》中吕才批评了当时流行的五姓墓葬法,“暨乎近代以来, 加之阴阳葬法,或选年月便利,或量墓田远近,一事失所,祸及死生,巫者利其 货贿,莫不擅加妨害。遂使葬书一术,乃有百二十家,各说吉凶,拘而多忌。且天覆地载,乾坤之理备焉;一刚一柔,消息之义详矣。”[24]虽然吕才对此法持反对的态度,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五姓墓葬法在民间的流行。沈睿文先生认为唐太宗令吕才编订《阴阳书》虽然让吕才一派的观点在唐玄宗以前的社会某些阶层,至少在唐朝最高统治阶层里占有主导地位[25],但是对于民间的影响收效甚微, 特别是失去了政权支持后,吕才《阴阳书》“逐渐不符合日益发展的占卜术的需要,到唐后期就分化成各种不同的占卜书了。”[26]可见唐代民间一直流行着五姓 墓葬法,然由于唐代现存资料太少,学者多根据现存敦煌资料来探讨此法在唐代的流行情况。
法国学者茅甘是第一个关注到敦煌资料中五姓说的人[27],但其使用的材料并不多,分析也不够深入。高田时雄先生在《五姓说之敦煌资料》中用了敦煌的四 种资料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探讨了大约是在 9、10 世纪,较古者或为 8 世纪从中原流传至敦煌的文物资料,认为当时五姓说在中国流行颇广。[28]黄正建先生认为敦煌 P.2534《阴阳书》表明,“五姓”在葬日选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是吉日,会因五姓的不同而由吉变凶。使用“五姓”,是唐代占卜术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29]近年来,也有其他学者对五姓墓葬的相关问题做了探讨。[30]
何为“五姓”?“五姓”来自中国古代音律学中的五音,即宫、商、角、徵、 羽,汉代时普遍信仰阴阳五行观念,流行把五行观念和五音结合起来解释人事, 后逐渐演变为天下万物都可用五音五行来概括,“言五姓者,谓宫、商、角、徵、 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31]在墓葬中的各个环节也广泛运用了五姓,卢延庆墓志为我们提供了武周时期民间利用五姓墓葬法进行择日与择穴的一个实例。 卢延庆墓志中明确记载,“谨用商家,克修壬穴。”可知卢在五音中属于商音。将不同姓氏归入五音的方法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在《重校正地理新书》卷第 一“五姓所属”中提到多种说法,其中“若以五姓皆因口试呼而配之,口势隆穹者为宫音,口良昌者为商音,口扑(音雹)捉者为角音,舌扺齿者为徵音,口偻 窭(上音镂,下其短切)者为羽音,则吴、卢平声同韵,口势则近于偻窭,卢乃 属商,吴乃属羽矣。”[32]可知按此法卢属商姓,但在卷后所附的姓氏表却将卢、 吴都归之为羽姓,则可能为宋代将卢归之为羽姓。敦煌现存文书 P.2615 背面记 载了对五姓的分类,其中卢姓属商姓。[33]高田时雄先生的《五姓说之敦煌资料》 中收录了藏文写本 P.t.127《人姓归属五音经》,并注明了汉语译文,其中卢属商姓。[34]据此,可以认为将卢姓归于商姓是唐时人们的做法。
《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凡葬,先择年,年吉然后择月。若袝葬及从葬 先茔,必得蒿里、黄泉合通开年月。若别卜兆域,须太岁纳音与姓相生则吉。”[35]卢延庆夫妇合葬的日子为圣历二年(699)太岁己亥八月癸酉九日庚寅坤时,而且墓志还写到“魁刚藏设,薨里与黄泉共通”,这里的“魁刚”应指“河魁”和 “天罡(刚)”,为古代星占家所说的月中凶神,“薨里”应指“蒿里”,“蒿 里”与“黄泉”本指人死后所去之地。此日是否依照《地理新书》的理论,选择 了“蒿里、黄泉合通开年月”呢?
《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年月吉凶”记:“太岁在子午卯酉,名大通年, 又用二月、八月、五月、十一月,名大通月。”[36]《六壬式》的方法是“以河魁 加太岁月建,视甲庚丙壬下临四季善者,即四仲岁月是也。”[37]大通年和大通月是指仲年和仲月,《冢记》云:“四仲岁月鬼道通,丘丞墓伯纳其踪,尔时葬者大有功。”[38]可见大通年和大通月因“鬼道通”而有利于下葬。《青乌子》:“以天刚加岁月建,功曹、传送临五姓大小墓,名蒿里、黄泉,大通之岁月也。商角 利于卯酉年及二月、八月,徵羽宫利于子午年及五月、十一月,不离四仲也。”[39]《茔原总录》记载的更为清楚,“凡吉葬,必以之姓音二墓上,取合蒿里、黄泉、光明、沐浴为善,惟之法,常以天罡加岁可(月),功曹临墓,名蒿里,传 送临墓,名黄泉,胜光临墓,名光明,神后临墓,名曰沐浴,得此上吉。”[40]可见这里的蒿里和黄泉指的是功曹和传送,因临五姓墓使鬼道通而有利于下葬,对于商姓来说应选择卯酉年和二月、八月。同样地,《重校正地理新书》对小通年进行了解释,“太岁在寅申巳亥,名小通年,又用正月、七月、四月、十月,名小通月。”[41],“商角利于巳亥年及四月、十月。”[42]卢延庆下葬所用年圣历二年(699)(太岁己亥)为小通年,所用月八月为大通月,经云:“如大通年用小通月,小 通年用大通月,交互用之,无不利也。”[43]所以其下葬年月的选择符合这个理论。
《葬记》云:“岁之善不如月之善,月之善不如日之善,日之善不如时之善, 时之善不如地之善。”[44]可见择日中除了年月吉利之外,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吉日和吉时。《重校正地理新书》中记载了择日之法有三甲子,分别为天上甲子、 人中甲子和地下甲子,“动土、祭地用地下甲子及人中甲子通者为吉”[45]卢延庆下葬日子为八月九日庚寅,“庚寅日,合地下庚申,正月、七月为复日,四月为天刚,十月为河魁,正月为建,七月为破,余月吉。”[46]而且在“杂吉凶日”中记载了推五姓功曹、传送吉日,其中,“商姓庚寅为功曹,庚申为传送。”[47]对于商姓来说,人中甲子为庚寅日,合地下甲子庚申日,这两日刚好为功曹和传送, 这也符合了上述的功曹和传送临五姓墓为蒿里、黄泉使鬼道通而有利于下葬。
择日的最后一项工作是择时,《重校正地理新书》中“择时吉凶”写到,“择时之法,推加临,盖古说者,四杀有凶时六,五行有墓枝四,其所临皆凶。故善 用时者,使六神受制,四杀没于四维。”[48]所谓四杀者,“寅午戌,火之位,杀在丑。丑为大吉,金墓也。亥卯未,木之位,杀在戌,戌为河魁,火墓也。申子辰,水之位,杀在未,未为小吉,木墓也。巳酉丑,金之位,杀在辰,辰为天刚, 水土墓也。其所临十二辰,非人生之岁,则行年也。若月将加临时,在乾坤艮巽之上,皆不见人,则四杀没于四维矣。旧说四杀没有常时,孟月甲丙庚壬,仲月 乾坤艮巽,季月乙辛丁癸是也。”[49]《重校正地理新书》中关于四杀的理论跟《钦定协纪辩方》关于“四大吉时(四煞没时)”的记载基本一样,四杀为凶煞,所以通过月将加临的方法让四杀隐没于四维中,转凶为吉。吴羽先生认为,“六神藏、四煞没的四大吉时,是根据六壬式理论,运用六壬式盘推断而来的吉时。”[50]而且“唐代四大吉时的孟、仲、季月也是指星命月的孟、仲、季月。”[51]卢延庆下葬选择的八月九日,所在星命月亦为八月,为四仲月之一,应用乾坤艮巽时为吉, 所以卢延庆夫妇下葬选择的时辰为坤时,符合这一理论。
墓志中还写到,“神将加临,德辰将白露相会,百祥符协六位”,“‘五姓 墓葬法’在经过了南朝和隋唐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以‘神将’为基础的成系 统的体系。”[52]《易》曰:“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也。”[53]墓志中这句话的具体含义还有待解释,但因是生人对死者的一种祈祷,希望神将能来保护死者, 死者能早日御天。
因此,卢延庆夫妇下葬时间的选择符合“五姓墓葬法”中关于商姓择日的相 关理论。圣历二年(699)太岁己亥八月癸酉九日庚寅这一日子为下葬吉日,小通年用大通月,其年月日的选择都使功曹和传送临商姓墓为蒿里、黄泉,使鬼道通而有利于下葬,这也与墓志中所记的“魁刚藏设,薨里与黄泉共通”相呼应。 坤时的选择则使四杀隐没于四维中,为下葬吉时,卢延庆墓志也可以证实《重校正地理新书》中所载“五姓墓葬法”已在唐代民间的墓葬中使用。
三、 结语
史书对范阳卢氏的记载多集中于官位显著的人,较少记载生平不突出之人,所以史书中反映出来的范阳卢氏世系是不完整的。通过对卢延庆墓志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卢昭之子有卢珉,卢静之子还应包括景融,这样弥补了卢昭这一世系 在史书中的漏缺。可见,卢延庆的墓志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同时,卢延庆夫人为陇西李氏,这也为研究这两个家族的联姻情况提供了一个实例。而最重要的是 通过对卢延庆夫妇下葬时间的考释,让我们知道唐代前期民间墓葬中使用“五姓墓葬法”的情况。卢延庆夫妇下葬时间的选择符合“五姓墓葬法” 中关于商姓择日的相关理论,为下葬吉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五姓墓葬法”在唐代前期的基本理论已经确定,并在民间墓葬中使用。到了宋代其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为金元时期所继承。
(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