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 卢夫子为峰: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
[风雅颂] 卢夫子为峰: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

[风雅颂] 卢夫子为峰: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

2018-02-27 林公翔 洗月时光

在我的朋友中,卢为峰是为数不多的一位饱读诗书却静水深流的人。

他给我的感觉总是安静,含蓄,谦虚,似乎不会与人争执。在与朋友相聚的多数时间里,他都会选择静静聆听,偶尔表达对说话者赞同,且伴以微笑。

▲卢为峰

偶而当有人提及文化有关的事情,他觉得太不靠谱,会控制不住情绪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很快又会安静下来。他的涵养是中国古典式的。譬如,他多次与我提及,上世纪九十年代,王世襄先生曾写信给他,有意把自己数十年精心收藏的60-70件明式家具捐献出来给福州,先生不求任何回报,只希望有个地方摆放这些东西,这是王世襄先生对故乡福州的一片发自内心的爱,尽管先生并没有在福州生活过。卢为峰为此找了省博物馆,但让他感到无比失望的是,当时的省博物馆领导无知地拒绝了,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这样,这些如今价值连城的明式家具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流失了。而上海博物馆听到消息后闻风而动,愿意将第三层作为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藏馆,如今,这些家具成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说起这事,为峰会一声叹息。再譬如,有一位年轻人,平时也写一些旧体诗,但对一些老先生却直呼其名,他觉得太荒腔走板,简直不敢相信。他觉得写诗的人,特别是写旧体诗的更应该谈吐不凡,温文尔雅,尊老爱幼。

在三坊七巷的春伦茶艺馆与卢为峰闲聊,听他讲他与那些中国名重一时的大家名家的交往故事,不啻是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抬头看,茶艺馆的正中央就悬挂着为峰撰写并书写的木质对联,上联是“春风入户鸿禧云集”,下联是“伦理传家骏业日新”,对联对仗工整,平仄规范,巧妙地把春伦二字嵌入联首。

在福州的年轻一辈中,卢为峰可以说是旧体诗词作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他的旧体诗词用典准确,立意高雅,格律严谨,深得行家嘉许。在为峰看来,旧体诗词有一种特殊的魔力,一旦喜欢上了,便不会轻易放弃。

为峰说,一般人总是以为,年轻人大都写现代诗,对旧体诗词嗤之以鼻,其实错了。殊不知,现在的年轻人写旧体诗词的人数颇多,甚至有理工科的学生,人数据说超过一百万。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数字。

但他认为,随着白话文的奠定,诗人语言背景的转换,旧体诗词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喜爱,成为在少数对之有浓厚兴趣且有深度了解的人群中品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现代诗人或者对诗歌感兴趣的当代人,不必非得要求其能够写旧体诗词。对于当代运用白话文写作的诗人来说,涉猎旧体诗词是一个要求,但并不是唯一的要求。

随着语境的变迁,旧体诗词走到现在必然地只能回归于少数的人群。甚至只能够作为少数知识分子们手中的一件收藏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古典诗歌在现代萎缩,就对其轻视。毕竟,在千年的“以诗取士”,使得诗词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作为一个诗人可以忽视“古典诗词”,但却不能无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为峰看来,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放弃了古典诗词,那么就相当于放弃了一大半的民族性。因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很大一部分都是以诗词作为载体,得以流传下来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特莱温特在他的领奖献辞中曾经说过,任何伟大的文学家和他的不朽的作品,无不是扎根与自己的民族。因此他才有可能做为他所在的那个民族的代言人。这番话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卢为峰的古典诗词跋涉之路上,与那些大家名家的交往,是他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经历。因了这些经历,他深刻地感受到那些大家名家的博大精深,同时又感受到那些大家名家平易近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卢为峰因为工作关系被派去上海,那里浓厚的海派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了他。上海有一个文人圈子,每周五许多人都会集中在一个福州籍诗人——陈声聪(字兼于)老先生的家中。由于对旧体诗词的热爱,同时也对那些老先生的景仰,一次,卢为峰的亲戚带他去,从此,他后来经常不请自到。陈声聪先生解放前名气就很大,诗词造诣很深,著有《兼于阁诗》、《壶因词》、《兼于阁诗话》、《荷堂诗话》等书。他的家很大,在上海茂名南路,那里有一个硕果亭,每周五都有一次雅集,参加雅集的有诗人、书画家、教授等。像施蛰存、陈琴趣、王蘧常、苏渊雷、陈九思、周退密、包谦六等老先生,都常去。苏州等外地的文人也会慕名而来参加雅集,研究清诗的钱仲联先生,因明学家虞愚先生,他们从苏州北京来上海时也经常参加。此外,陈从周先生在上海豫园也组织了“豫园雅集”,每年一次;茂名南路的“兼于阁雅集”是每周一次,风雨无阻,每周五上午八点多,大家就陆续来了,各自带上所作的诗文书画,互相观摩,茗叙清谈,雅趣盎然。那时,卢为峰才十八九岁,但老先生们从不把他当小孩儿,潜移默化中他受到他们很多影响。

邓云乡先生,早年在北京生活,北大毕业的,是周作人、俞平伯的学生,也是一位北京通,写了很多北京的掌故,他住在上海,却常去北京。邓云乡先生经常带卢为峰去北京,经由邓云乡先生的介绍,卢为峰后来结识了一大批京城的大家名家,像王世襄、萧劳、启功、季羡林、张中行、林庚、金克木、周绍良、冯其庸等先生。

北京《团结报》的老社长许宝骙,是杭州人,也是一位红学家,亦擅长填词,并工书法,是俞平伯的内弟,出差到上海也参加“兼于阁雅集”,他对后辈多有提掖,会找卢为峰他们约稿、组稿,之后,他们成了莫逆之交。

由于与这些老先生话语投机,兴趣相向,又由于这些老先生从不高高在上,让卢为峰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也使后来卢为峰有了与他们保持长期通信的机缘,并逐步建立起收藏名人手札的兴趣。

为峰最初收藏兴趣是受郑逸梅先生的影响,郑逸梅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历来被视作中期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但他与周瘦鹃、张恨水和后期的秦瘦鸥等有所不同,不是以小说见长,而是以散文小品取胜。由于郑逸梅具有丰厚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他的散文创作不由自主地沿袭古代“小品”的传统,带有浓郁的“笔记”气息。张恨水曾说郑逸梅先生“温文尔雅,不但其人如是,而文亦恰如其人”。郑逸梅先生爱收藏信札,经常让为峰观赏他收藏的信札,有多余的甚至会送为峰一些。还有,版本目录学家潘景郑先生,苏州人,一口吴侬软语,极和蔼谦逊,写信都用毛笔。他是章太炎的弟子,擅长填词,刻有一枚闲章“吴中我亦擅词手”。卢为峰藏有不少他写的信札。他们经常书信来往,诗词唱和。因为写信要用毛笔,如果字写得不好,会让老先生笑话的,于是,为峰开始有目的地大量临帖,写毛笔字,一段时间后,他的毛笔字大有长进。如今,为峰的毛笔字可圈可点,他的书法作品在街头巷尾时不时可以见到。

卢为峰的书房名字叫“掬沤室”,“掬”,就是手捧;“沤”,就是水泡。“掬沤”,就是用双手捧起水泡。古人说:泰山不拒细壤,故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就其深。“掬沤室”就是取其意。陈兼于先生曾经为“掬沤室”观书图题诗:“波涛千顷起微沤,学问初从点滴收,好向源头寻活水,会看积渐自成流”。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林公翔简介

林公翔,比吹过的风的线条还要质感的男人。

冷峻的荷尔蒙的吸引力  阳光中年的温暖的风霜,
造就了的是—— 一个福州文艺精神领域上的项背;且举重若轻。

著名作家、诗人;美术评论家。已出版25部著作。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多年执教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美协理论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编审
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审。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21 + 5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风雅颂] 卢夫子为峰: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