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元禄:记忆中的后肖卢氏祠堂——来源:北京卢氏宗亲联谊组织 已过古稀之年的我,虽说经历的事情很多,但对本家族的过去大都记忆模糊,倒是小时候经常出入卢氏祠堂的情景还都在脑海里。按现代人的理解,家族祠堂不仅是族人聚会交谊的场所,更是承载家族善良、友爱和归属感的精神之地。记忆中的卢氏祠堂恰是如此。 据考证,我的家族——后肖卢氏应该是从仙游上垾村分支的。先人们来到枫亭塔头山下,择址聚居在一个背山、向阳、面海的低矮丘陵台地——现在的枫亭镇辉煌村后肖自然村。在后肖村,卢氏先人们“以田为生”的生活习性,使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农业耕种和水资源利用技术,创造出舒适的生活起居条件,形成了一个聚居规模较大、定居时间较长的成熟部落。 古人在营造自己家园时,还要想到祖、贤和他人,因此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建筑——家族祠堂也必不可少。因为村建在坡上,所以空间有限,因此卢氏祠堂就选址在村东头叫“林后”的地方。“林后”也是卢氏家族的旱地、龙眼林和墓地所在地。这座祠堂虽然远离卢姓的聚居地,但据说风水极佳。在我的记忆里,祠堂位于“林后”一片开阔地上,其中轴线在塔头山绵延入海的脊背上,祠堂前面有上下两个砖埕——占地 1000平方米左右的“上埕”和“下埕”。“上埕”的东南边是卢氏家族的龙眼树林和村里的相思树林,祠堂后面是一缓坡,也是一片龙眼树林,祠堂正对着是坡下的一大片水田,当地叫“下洋”,再往前就是浩瀚的大海,刚好是沧溪港与下桥港入海口的汇交处。 卢氏祠堂占地约 300平方米。作为礼制建筑,其外形比较保守和封闭。屋顶是“下路人”流行的大屋盖,外墙是夯土墙,运用当地的黄土、石灰、砂石混合后夯上去的。由于我地当时有一定规模的民居都是请“永乐仔”——永泰工匠来建造的,所以我想,作为卢氏的公共建筑——祠堂,也可能有“永乐仔”的劳动贡献。这种墙表面光滑,密度高且防水,所以,面对沿海每年的台风,在村里的民居受到威胁时,祠堂却傲然挺立在风头,难怪有人说,卢氏祠堂是有神灵保佑,不过我认为这应归功于这夯土墙,因为从科学上讲,它是有生命力、能呼吸的墙。  

祠堂内部是正厅式结构,分上下两阶。上阶摆着祭祀桌,供奉卢氏先辈的灵牌;下阶是宽阔的大厅,左侧还砌个大灶,供族人聚会和会餐之用。 旧时代非常重视“传宗接代”,生男孩延续香火是件荣宗耀祖的大事。我母亲现已 97岁,是家族中最年迈的老人,她回忆说,凡家族有生男孩的,满月时主人请客,全族人隆重聚在祠堂里庆祝喝酒,并且聚餐时有几种菜是少不了。如一蒸笼“千层果",寓意源远流长;一锅红烧肉,寓意红红火火,等等。 在我儿时记忆中,祠堂还是我们粮食的暂时储存地。当年生产队分配口粮时,都是刚从田里收成的湿稻谷、麦子或大豆等,我家几乎都是把这些粮食挑到祠堂前的砖埕来晾晒,有时遇到下雨,就把这些粮食用罗筐收起放到祠堂内。 人民公社化后,随着农村集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祠堂的家族聚集作用被逐渐削弱了,只有祖宗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再后来逝去的老人的灵牌位也都放到各家各户的厅堂里。从此祠堂的功能逐渐退化了。于是有一段时间成为生产队堆放草木灰之处,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叫我和弟弟把灶膛里扒出的草木灰挑到祠堂里集中,以便日后拿到田里去施肥。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祠堂内的祖宗牌位被付之一炬,我的族人也被迫拆除了祠堂,其木料贡献给生产队盖库房。随着夯土墙的倒塌,曾影响数代人的家族祠堂也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改革开放使后肖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动车站的建立,高速公路、福厦铁路、仙港大道把后肖村生存的空间越挤越小,老房子不断消失,新建筑不断出现,占据在我们这一代游子头脑中的乡愁愈发浓烈,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这难忘的乡愁呢? 这乡愁啊,与农村城镇化的推行又成了矛盾。实际上,在土地资源成为稀缺的后肖村,要争取再重建一个卢氏新祠堂,似乎已不太可能了。但幸运的是,虽然有形的家族公共建筑早已消失,可作为卢氏宗亲间的联系通道却越来越丰富和顺畅。卢氏祖宗的骨灰盒及灵位由于塔斗山旅游风景区开发的需要全部迁入新建的“后肖陵园",每年清明、冬至我们卢氏族人都齐聚到陵园去祭拜逝去的亲人和祖先,还有每年正月初二族人的定期聚会,每年元宵节“游灯”的组织,去年建立的“后肖卢氏微信群”等,都体现了后肖卢氏族人的智慧和团结,他们把先辈的善良、友爱、勤劳、朴实的家风传承下来并在新时代赋予了新内容、新形式。 如果说,一个乡村是一个姓氏的命脉,那么,一座祠堂就是一个家族的通道,这个通道联着历史,向着未来。我想,不管是上垾村那气势恢宏重修的卢氏祠堂,还是后肖村那早已消逝的卢氏祠堂,它们在融入当地族人的生活中,都传递着一份温情和力量,留下让人难忘的故土恋、宗亲情和民族爱。 仙游县枫亭镇后肖村 卢元禄 2018年 4月 15日 作者简介 
卢元禄,1947年出生,籍贯仙游县枫亭镇辉煌村后肖自然村。1970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先后在江西省抚卅619信箱(兵工厂)、福建省仙游二中、职业中专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07年退休后受聘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任教学顾问。2016年退职在家。现定居厦门。曾获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1988年),获“福建省优秀校长"(1989年)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