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得姓始祖与远祖的问题(二)
论得姓始祖与远祖的问题(二)

——来源:福建卢氏网

论得姓始祖与远祖的问题

卢彪-河南沈丘

 (续)

    《左传》、《史记》原文中关于卢氏人物的记载一共有处:第一处出现在鲁成公二年。《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第二处为《左传》鲁襄公“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之战中的卢蒲癸(原文为:二广上之登御,邢公卢蒲癸为右。除此以外,尚见于襄公二十五年、二十八年传文中。)第三处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传文中的卢蒲嬖,第四处为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卢敖(《淮南子·道应训》、《论衡·道虚篇》皆有“卢敖游乎北海”,高诱注曰:“卢敖燕人,秦始皇召以为博士,使求神仙,亡而不反。”黄晖《论衡校释》亦引高诱之说,更引《梧丘杂札》之言注解高诱之言曰:“此即《史记·秦始皇本纪》之燕人卢生。”据此看,博士卢敖很有可能与卢生是同一个人,然旧家谱中二人却是父子关系。自此以下至第处皆见于《史记》、《汉书》),第五位是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奉始皇东去蓬莱求仙药的燕人卢生,第六位是汉初跟随刘邦打天下、与刘邦同时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后被封为燕王沛郡丰人卢绾(部分老家谱以卢绾为卢生曾孙,此必不读史书之人所为。根据《史记》、《汉书》中的内容,秦始皇三十二年卢生为始皇求药,史书虽未记载卢生的年龄,但他此时的年龄必定在七十、八十以内,而秦始皇三十二年时,卢绾已经四十二岁,即便卢生已经八十,二人的年龄相差不到四十年,怎么会是卢绾之曾祖?)第七处是汉孝文帝十四年,参与北征匈奴的昌侯、上郡将军卢卿(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无盐,定齐,击项羽,又击韩王信于代,高祖八年受封。”《史记三家注》于此无注,故未详其出处,但必非燕王卢绾之后。卢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则卢卿亦非卢绾之亲戚,同时卢卿有可能是山东人。,第八处为燕王卢绾之孙、亚谷侯卢他之(见《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部分老家谱中载卢绾之孙为卢俊,与此有所不同,但毕竟司马迁与卢绾时代不甚远,卢他之封侯之时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更近,故而终应以史、汉为依据。)第九处为汉高祖八年被封为共侯的卢罢师(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临淄。”此数人除卢敖、卢生、卢绾三人之名见于老家谱,其余几位在老家谱中很少见到。)因卢敖、卢生、卢绾、卢卿、卢他之、卢罢师与高傒所处之时代相隔稍远,今略去此位暂且不论。而今只就这些材料做一简单分析:首先,即便是高傒真因齐桓公复国、佐管仲治理齐国而被封于卢,并且因以为氏是真有其事,却也可从另一方面说明一个问题:在高傒未被封于卢以前,卢就已经存在了(按《左传隐三年》文:“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杜预注曰:“卢盟在春秋前,卢齐地。”可见在春秋以前就已经有卢这个地方了,难道当时卢地的人就没有以所居地而为氏的?非要等到高傒以后才有以所居地为氏。从这点来看,高傒可能不会是卢氏之唯一得姓始祖;第二,假如高傒被封于卢,按照春秋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在高傒的众多子嗣中,也只有高傒的嫡长子长孙才有资格继高傒而拥有卢邑的最高行政权,然而按照《左传》、陈厚耀《春秋世族谱》的记载,高傒之嫡长子乃至嫡长孙以及很多的支庶子孙却依旧在使用高姓,而非“以卢为氏从整部《左传》来看,并没有关于高傒之后以卢为氏的任何记载,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存在,在春秋乃至春秋之前的一个时期内,国、高二氏世代都为天子所钦命的齐国世卿,身份之高贵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为什么愿意放弃当时尊贵的世卿身份而改为当时默默无名的卢氏?)第三,按照《史记》所载齐、鲁年代计算,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亡于鲁釐公十七年。自齐桓公复国至鲁成公二年左传中出现卢蒲就魁,中间相隔九十七年。按照《左传闵公二年》的记载:冬,齐高子来盟。”(杜预注、孔颖达疏皆以高子为高傒。是时为齐桓公之二十六年。自是年下至鲁成公二年,中间所隔也只是七十余年。短短七十余年,然而陈厚耀在搜集、查找、考证众多的先秦资料后,却于齐国卢蒲氏条下备注曰:“系未详”。今按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所说卢蒲氏为齐桓后裔之一支,后来卢蒲氏又把自己的复姓改为单姓卢,可见卢蒲氏非高氏之后,而是齐桓公之后按照郑樵的这个说法来分析,姜太公后裔中最早出现以卢为氏的,可能不是高傒的后裔,而是齐桓公后裔(与三位卢蒲氏同处一个时代的卢氏在《左传》、《史记》中尚无记载。《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中有“宋王偃大怒,命将军卢曼出敌”的说法,但这也只是小说,有无卢曼这个人尚在两可之间。即便是确有此人,也已经是战国末期的人物了。)

《左传》中涉及到卢这个地方的文字一共有六处:第一处为鲁隐公“三年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杨伯峻以为此处的卢位于今天山东长清县西南)。”第二处位桓公十三年“罗与卢戎两军之”(杜预注:卢戎,南蛮。今人杨伯峻以为卢戎为妫姓之国,具体地点在今天湖北南漳县东北。)第三处为“成公十七年秋七月壬寅,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以卢叛(杜预注:弱,无咎子。卢,高氏邑。)” 第四处为“齐侯使崔杼为大夫,是庆克佐之,帅师围卢,国佐从诸侯围郑,以难请而归,遂如卢师,杀庆克以谷叛。齐侯与之盟于徐关而复之。十二月,卢降。”第五处为鲁襄公十八年十一月“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第六处为鲁襄公二十九年冬“为高氏之难,故高竖以卢叛。十月庚寅,闾丘婴帅师围卢。高竖曰:苟请高氏有后,请致邑(杜预注:还邑于君。)十一月乙卯,高竖致卢而出奔晋。”从这几条内容可以得到看出两个问题:一,卢作为地名出现在齐桓公之前;二卢这个地方确实为高氏的封地;,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左传》、《史记》二书中都无高傒之后以卢为氏的记载(此处结论只是依据《左传》、《史记》二书)。

   《史记三家注》中与卢有关的地名至少处,出现在<扁鹊列传>中: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于扁鹊二字下注曰: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韩兆琦注解:“季今山东长青县”),因命之曰卢医。从《史记扁鹊列传》原文而论,扁鹊治赵简子之疾,时间应该在周敬王二十年、晋定公十二年、鲁定公十年前后,上去《左传》最后一次出现高傒之名(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中间间隔一百六十年。

根据现存的古姓氏学书籍来看,高傒之后可能也的确存在改自己的高氏为卢氏的,只是于先秦史书中缺少相关记载而已。

综合以上资料,可以说,把卢氏得姓始祖单单定为高傒一人的理由是不够充分的

就目前现存的解放前的《卢氏家谱》来看,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家谱上都记载着类似于“本族系东汉卢植之后”的文字(事实上不只是卢氏的家谱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姓氏的老家谱都存在这类问题,产生这种说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见下文。)其实这也存在很多的可议之处,比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个人,特别是生活在秦汉时期的卢敖、卢生、卢绾、卢卿、卢罢师,难道他们都没有什么后代遗存于世?难道在东汉末年就只有卢植一人姓卢?在南北朝唐的这段时间里,正史中收录的就有好几家外姓因被赐姓卢或者为了生存而改姓卢的,如在南北朝有鲜卑族的一些姓氏把自己的复姓改为单姓卢(见《通志氏族略》),北周时祖籍河北范阳的光山雷氏(《元和姓纂》卢姓弋阳光山条云:唐瀛洲刺史祖尚自云本范阳人,本姓雷氏后周初,以雷、卢声相近,改姓卢氏。)以及唐高宗时三原的闾云保被皇帝赐姓卢氏(《元和姓纂》卢姓三原条云:仓部郎中卢云,本姓闾丘。父珣,蜀州司马,上元中准制改姓卢氏;《旧唐书》卢庆则列传:“卢庆则,京兆栎阳人也。本姓鱼,其先仕于赫连氏,遂家灵武。”后来卢庆则之子虽然被杀,而庆则之弟犹在。)此类典故,正史中多有记载,难道他们也是卢植之后?难道这些改姓卢的和被赐姓卢的在数传之后就都没有了后代?为什么宋元而后修的家谱上再没有他们改姓或者被赐姓卢的记载(其他姓氏也是如此)

为什么大多数卢氏都说自己是卢植之后?总的来说,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个:受魏晋南北朝的制度的影响以及误解《元和姓纂》、《新唐书》所致。这里先借助部分资料说明第一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实行“九品中正制”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一,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二,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三,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既中正所评者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钱穆先生《国史新论》中说:“汉武帝时始建太学······当时太学教育,乃以五经博士儒家思想为主。社会农村中的士,由太学生转为郎吏,膺任政府官职。退而在野,则敬宗恤族,以养以教,不仅止于其一家之门内。此种宗族观念,远自封建时代传递而来。自儒家言之,固亦不得谓之非。黄金满籯,不如遗子一经。世代传经,即可世代为卿相。于是虽无世袭之贵族,而逐渐形成了世袭之士族。士族形成,在东汉之晚季。下至三国,中央政府崩溃,郎吏社会亦转为门第社会······故魏晋转移,而政府亦渐由门第操纵,此下东晋、南北朝,政府更迭,而门第旺盛,不随政治而动摇。”陈长琦在谈论到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时曾说:“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一个人的宗族地位及父兄官爵,即资,在品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中正给予官吏侯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可见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极重“世家”的(直到唐朝初期,重视世家的风气也未曾完全消除,故而《贞观政要》有“山东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的说法。)而生活在东汉末的卢植,少与郑玄俱事马融,通古今学,曾出任庐江太守,拜议郎,校书东观,后升侍中、北中郎将、尚书等官职。受马融之青睐、与郑玄为同学、通古今、为帝王师的特殊身份,确定了卢植在魏晋门第社会上的“上品”地位。建安中曹操北征柳城,路过卢植故里涿郡,更是给卢植以极高的评价:“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出《后汉书》)卢植幼子卢毓,当曹魏时,任吏部尚书,后进封容城侯。“卢毓子钦、珽,咸熙中钦为尚书,珽为泰山太守。(出《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钦字子若,珽字子笏。钦泰始中为尚书仆射,领选,咸宁四年卒,追赠卫将军,开府。珽及子皓并至尚书,志子谌,字子谅,善著文章。元帝之初,累召为散骑、中书侍郎。”根据这些材料来看,卢植一门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的基础是深厚的。在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的时代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有些贫寒的卢氏士子为求仕途顺利,很有可能会托籍依附于卢植支下(当时为了证明自己出身名门,而不惜伪造家族历史的原因,这种做法正源于魏晋以来门阀望族攀附之风的盛行。《南、北史》以及《旧唐书》中对此类事颇有记载,阅读三书便可知。)再说第二个原因,此处又需分两层来看:一,自李唐建国至唐太宗李世民时代,鉴于“九品中正制”沿用日久,弊病百出,乃于朝廷商议废除“九品中正制”,并还制订了一些抑制巨族的措施。可是九品中正制自汉末形成制度至唐代李世民时期已经流传了近四百年,又岂是一日所能废除的了的?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者是也。所以虽有朝廷法令布之于上,而“九品中正制”之影响依旧还在(《唐会要》:“唐高宗显庆四年九月五日诏改氏族志为姓录:以皇后四家、酅公、介公、赠台司,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仆射为第一等;文武二品及知政事者三品为第二等;各以品位为等第,凡为九等,并取其身及后裔。”)在今天,我们翻看一下林宝的《元和姓纂》,会发现其中所记载的姓氏多偏重于姓氏族望。而魏晋至唐这段时间里,卢氏名人以范阳郡最多,最为出名(隋唐时期有所谓“山东右族”的说法),所以林宝所载,多偏重于范阳支系。后欧阳修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又偏重于作过宰相的姓氏(卢氏在唐代一共有八人当过宰相,所以世系表中列有卢氏。同时,八位宰相又都是原籍范阳——其先本范阳人。)寻源朔流,论及始祖,欧阳修便直接采用了林宝的观点。然而,无论是林宝还是欧阳修,似乎都没有说过高傒为卢氏的得姓始祖、唐代的卢氏皆卢植之后这样的话(《新唐书》世系表中详载卢植后裔支系,但是在《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中有卢简方“失其世系,不知所以进”,卢光启“不详何许人也”,《新五代史》卷二十八有卢程“不知其世家何人也”。)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因读《元和姓纂》、《新唐书》而误解为“高傒肇卢”、唐宋卢氏皆卢植之后。以讹传讹,既久,遂失其真。今日人们于书既不深求根源,而又习于旧闻、刻舟求剑、墨守陈规,误解何日得证?二,查看现存的《二十四史》,特别是赵宋以前修的史书,列传里面收录的卢氏人物多有一个共同的、类似的背景,这些卢氏名人大多数都是“范阳人也”、“其先本范阳人也”(从三国曹魏至五代末的这七百四十余年里,正史的列传中收入卢姓历史名人且有专篇介绍的至少百余人。在这百余人中,史书明确标为范阳人的至少有五十五人,标明其先本范阳人的至少有二十六人,未记载其先世是自范阳迁徙而又不居住在范阳的一共有十六人,在这十六人中,至少有三人确实与范阳卢氏有关,如茶圣玉川子卢仝、大历十才子的卢纶、五代时期的卢文纪。未知世系所出者有四人。可见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正史中收录的卢姓出自范阳系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对于后人也可能会产生一种误导——天下卢氏自范阳出。

《隋书》、《旧唐书》、《新五代史》三部史书的有些列传中,在叙述此人的身世时,偶尔会出现这样两个字“自云”,可见当时写史的人对这些被写者的身世也是抱有几分怀疑的。从林宝的书中也时常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字“状曰”、“状称”,可见《元和姓纂》的写作有可能是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姓氏的家谱,或者当时政府保存的前代官吏的档案。然而稍早于林宝的大儒颜师古则说:“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见《汉书眭孟传》注文)这类问题在魏晋南北朝家谱中或许是常见问题,所以颜师古才有这样的评论。为什么会出现“苟引先贤,妄相假托”的情况?解释这些问题则又涉及到上面所说的九品中正制了。

常见有心者欲于古家谱细作一番考证,然终因时隔数千年,春秋以前之载籍亡失无所考,而难得如愿,正所谓“将登山乏径,欲泛海无舟。”而今只得就可见之史书做些简单的考证工作,勉强算是“言之有宗”吧。

至此突然想起了古人论学的一些名言警句: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清人论作文之道曰:“文何必秦汉,诗何必盛唐。”赵翼诗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对于家谱的研究、修同样也应该具有实事求是地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所有言论应建立在客观、审慎、考证的基础上

(完)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20 + 15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论得姓始祖与远祖的问题(二)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