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漳菁萃】丨墨场桥头开漳卢
【清漳菁萃】丨墨场桥头开漳卢


——来源:搜狐历史-漳州市图书馆

墨场桥头开漳卢

名文/图

如金开漳立功勋

 

卢桥头-卢氏大宗外景(2010年)

1987年7月,明代户部侍郎卢维祯与夫人张氏的合葬墓(位于漳浦县盘陀镇汤坑庙埔社)遭人盗掘。经文化部门抢救性发掘,清理出文物数十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时大彬制款紫砂壶。它是当今得到公认的三件时大彬壶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出土的卢维祯墓志铭由同科进士兵部尚书戴燿所撰。戴燿在墓志铭中述及卢氏源流,称其先祖“自唐时从光州入闽,居浦之锦屿”。也就是说,卢维祯的祖先是唐代光州人,其后裔在漳浦锦屿繁衍生息。而这位从河南光州入闽的先祖正是跟随陈政、陈元光入闽的开漳功臣卢如金。

 

卢桥头-卢氏大宗卢如金神主牌

卢氏家谱记载了卢如金的生平事迹。明万历癸酉《漳州府志》的编撰者认为许天正、卢如金等开漳功臣与陈元光同心协力,为平定漳土做出了很大贡献,虽然没有担任漳州刺史,理应与陈元光一道被后人祭祀,所以在府志中为许、卢二人立传。万历癸酉志引用了卢氏家谱的记载,传文如下:

“卢如金,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唐总章元年(668年),闽越、岭南等处盗贼蜂起,金奉命领兵从主将陈政戍闽讨贼,授府兵校尉兼领本州司仓、司户参军。始兴建屯营于云霄修竹里,与政子元光开拓山林,置州漳水之北。遂领州事。嗣圣三年(686年),移治漳浦,复移龙溪。时盗贼未平,岭南流虏陈诚等掠境,元光战殁。金毅然率义兵攻下之,群盗悉溃,保全漳邦。部民大悦。寻赐铁券,世袭其官。宋绍兴二年,稽功封为辅国将军。葬于连玭山,乡人因名为大臣山,对配将军山。今其子孙散处龙溪之墨场及长泰等处。”

 

卢桥头-卢氏大宗开漳一世祖匾

由于唐代漳州的史料极少,明清时期的漳州地方志修撰者为了丰富开漳历史的记载,将开漳姓氏的族谱作为补充资料。修撰者们心知族谱记载虽有失实之处,但亦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正如万历癸丑《漳州府志》所言:“建邦启土,咸有功力。与其过而泯之也,宁过而存之乎。惟引摭失实,称谓无据者,间为是正。文仍旧乘,事归核实,匪资辨囿,庶几传信云尔。”开漳姓氏族谱中有关先祖入闽平乱事迹的记叙,既是一个宗族的历史记忆,也是漳州人民对于开漳历史的共同记忆。当代人在对这些文本进行考证,去伪存真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文本背后的历史意义,需要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它。

 

卢桥头-卢氏大宗正门

 

卢桥头卢氏大宗内景

墨场衍派绵世泽

据《墨溪卢氏族谱》,卢如金与夫人祝氏育有三子。长子卢伯道为郡马,娶陈元光长女陈怀珠。二子卢伯通。三子卢伯达,娶府兵校尉涂本顺之女。卢伯道之孙卢大伦(字武辉)开基墨场桥头,即今芗城区天宝镇墨溪村桥头社,与陈元光的另一个女婿戴君胄的后裔毗邻而居。据戴氏族谱记载,戴君胄之孙戴永明于唐贞元二年(786年)开基墨场,即今墨溪村墨溪社。卢伯道、戴君胄同为陈元光的女婿,两人的孙子在同一时间段肇基龙溪墨场,很可能是有意为之,而非巧合。墨场得名的由来,至今不详。据乾隆《龙溪县志》,二十一都有墨场保,有墨场墟。村中老人回忆,墨溪是村落与九龙江西溪相通的河流。至于墨场桥,府志不载。但墨场保曾有卢桥,于几十年前拆除,原址约在卢氏大宗显承堂的东南角。可以推测,墨场桥或许就是卢桥,因卢氏定居日久,所以改名为卢桥。而卢氏居住的村社,又被称为卢桥头,今写作桥头社。

 

卢桥头-疆埸永燕匾

据族谱记载,卢大伦开基墨场后,建祠堂,即大宗显承堂。显承堂最近一次重修是在2015年,2016年落成完工。重建后的显承堂规模宏敞,现存文物有卢如金神主牌、木香炉、石柱二对、“疆埸永燕”石匾和“少牧”石匾。社中有“唐勋递铁券”石构件残件。石柱楹联均镌刻于光绪癸卯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可见当时卢氏族人曾大规模修缮宗祠。姑录楹联于此:

(一)表海著雄封,敬义昭垂思祖德;墨桥贻胜迹,秀灵钟毓蔚人文。光绪癸卯孟秋修,阖族裔孙仝立。

(二)入庙肃衣冠,无非㴚郡范阳世胄;登堂陈俎豆,犹是开山辅国家风。光绪癸卯孟秋修,沧里社裔孙光演、泗滨仝敬立。

 

卢桥头-少牧匾

墨溪卢氏繁衍极盛,传播福建多地,如漳州的芗城、长泰、龙海、南靖、平和、漳浦,厦门同安,泉州石狮,龙岩的漳平、永定等。迁往省外的则有广东、江西等。龙海市海澄镇和平村三门坑的卢氏宗祠中的清乾隆二十一年碑便将宗族的源流说得十分清楚:“祖由墨场,建基龙门。”清乾隆二十九年碑更为详尽:“吾祖自如金公开漳,随唐著绩,勋业烂焉,祀典昭焉。传至咏梅公,始建居龙门。”可见卢氏裔孙熟知始祖卢如金开漳的功绩和宗族衍派的历史过程。明末清初,墨溪卢氏有族人渡海迁台,开发台湾,传衍至今。仅《墨溪卢氏族谱》一书明文记载迁台的族人就有六七十人之多。而长泰《青阳卢氏族谱》已经和台湾《双溪乡竹寮坑范阳卢氏族谱》对接,是两地卢氏同祖同根的铁证。龙海海澄的龙门卢氏裔孙于清乾隆年间迁台,台北、基隆的卢氏宗亲自称“龙门堂”卢氏,以示其与祖地的血缘纽带。清同治年间,台湾的卢氏宗亲为便于回乡祭祖,在三门坑社建“台湾厝”,至今保存完好。“台湾厝”建筑群共三处,有八幢61间之多。

 

卢桥头-唐勋递铁券

文风昌盛出俊杰

墨溪卢氏文风昌盛,明代尤炽。将《墨溪卢氏族谱》的《历代仕宦名次》与清光绪《漳州府志》对照,自宋代起,查得有功名者52人,进士7人,特奏名3人,举人20人,武举2人。其中较著名的有卢岐嶷、卢维祯、卢化鰲、卢经等。

卢岐嶷,字希稷,号璧山,长泰人。自幼聪慧,七岁能文,长博极群书。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1544年),官至贵州按察使,所至之处,皆有政声。他为官清廉,遭人谗构解官归家时,曩无长物。祀长泰县乡贤祠。卢岐嶷著有《金膏玉液》《钩元类纂》《吹剑集》等书。他重视教育,“惟以书籍课子孙”。长子卢颖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举人,与卢维祯同科。季子卢硕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孙卢春蕙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2年)举人,官定远知县。孙卢光相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贡生。清乾隆《长泰县志》称:“硕家传伏氏经,与兄颖后先接武父子兄弟,词章行谊推重一时,诸兰玉复振家声。人以为天道福善之报,盖不爽云。”福报之说,缥缈无据,与其归功于天道,不如归功于因卢岐嶷重视教育而形成的优良家风。

 

漳浦儒学明伦堂碑记-卢维祯撰

卢维祯,字司典,号瑞峰,漳浦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因忤当道致仕。归家后,他与里人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结率真会于梁山。卢维祯好读书,知识广博,著有《卢氏家谱》《京省次闽会录》《醒后集》《醒后续集》等。乡中有以文谒者,他便为之修改,并对进步者予以奖励。他为官清廉,生活节俭,乐施好善,救济穷困,造石桥,设粥赈济灾民。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维祯逝世,时年六十八岁,赠户部尚书,赐祭葬,荫孙茔入太学。祀漳浦县乡贤祠。清光绪《漳州府志》称其:“品藻精密,拔淹滞,进孤寒,凡所举措,雅符公论。”戴燿在墓志铭中极力赞扬:“惟公温而理,练而定,大事晓畅而及物克勤,与人喜怒不行于色,遇事祸福无介于怀。籍令公秉枢衡,殚厥施允,足以撑持国运而霖雨苍生。”卢维祯之祖卢鉴、卢池皆封赠工部右侍郎。侄卢烶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孙卢茔,户部主事。

卢化鳌,字尔腾,漳浦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历任兰溪、婺源、旌德三地县令,因巡抚周起元推荐,升户部主事,寻改吏部。文徵明曾孙文震孟对他说:“朝中素耳劲节,今铨政赖公主持。”魏忠贤闻而忌之,在构陷杨琏、左光斗时,将卢化鼇也归为东林党人,与杨琏等二十七人同日下狱,后革职归家。崇祯初年,起用东林诸君子,卢化鳌官复原职,很快便以清慎升为吏部郎中,以病乞休。著有《易传》《四书讲意》等。父卢英声,赠户部主事。

卢经,字乔,号得一,长泰人。四岁能属对,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官御史。后巡按河南,锄豪去奸,贵戚宗藩一时为之敛手。莱阳郡王强占许州生员庄田数百亩,历任巡抚的官员都不敢国文,只有卢经敢于上疏,极数莱阳郡王之罪。郡王也上疏向崇祯帝哀求。崇祯大怒,想要处死卢经,幸有侍郎陈子壮、礼科蒋覌国极力申求,才改将卢经系狱两年。卢经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气节为后人敬仰。清雍正元年(1723年),昭令卢经入祀忠孝祠。此后又赐封“忠谏”匾,悬挂于长泰青阳卢氏祖祠“豸绣堂”。因此,这座卢氏宗祠也被称为忠谏府。

 

长林寺-化莲堂匾(永历六年卢若骥题)

此外,明清之际,坚持抗清的南明兵部尚书卢若腾虽生于金门,也是卢如金的裔孙。他曾作《青阳卢氏族谱序》,落款自称侄孙。卢若腾,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舟,同安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他为人正直不阿,与黄道周、沈方、沈铨等人志气相投。后外迁浙江布政使司、宁绍巡海道,洁己爱民,兴利除弊。清军入关,明宗室逃至南方,卢若腾任隆武朝浙东巡抚,驻温州督师北伐,并以族弟卢若骥为游击将军。守盘山关为蕃卫。黄道周北伐被俘,不屈牺牲,清军逼近温州,卢若腾坚守不降。清军破城,他在巷战中背中三箭,被靖海营水师所救。回到福建后,他和郭大河、傅象晋等人在长泰举兵不利,退居金门岛。永历朝任兵部尚书,于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投靠郑成功,被奉为上宾,常被咨以军国大事。卢若骥则继续血战闽粤间,屡著劳绩。卢若腾、若骥兄弟还与万姓集团、天地会有密切的关系。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卢若腾与丘建会、万礼攻打平和县城。万礼原名张要(一说张耍),平和小溪人。明崇祯间百姓饱受剥削,众人谋结同心,以万为姓,万礼为首领。顺治十年(永历六年,1653年),卢若骥为诏安长林寺开山住持僧道宗书“化莲堂”匾。道宗在万氏集团中排行第五,又称万五,被天地会奉为祖师,他创建的长林寺是天地会的起源地。卢若腾曾与长林寺僧达宗有诗文往来,有研究者结合多方信息,推测达宗就是道宗。如今,坐落于金门金城镇的卢若腾故居及墓园仍保存完好。

 

高隐寺

 

高隐寺-万师祖堂

 

高隐寺-康熙年碑

墨溪卢氏才俊辈出,为其而立的牌坊亦为数不少。《墨溪卢氏族谱》的《历代坊表匾音存式》一共记载了31座牌坊,比府县志记载的多出二十余座。前文提及的“少牧”石匾,是漳州知府詹莹、同知张远、通判向荣于明嘉靖六年,为明正德七年龙溪学贡生许州同知卢谦立的牌坊的题字匾。该坊表不见于府县志及族谱,所幸留存残件,可作弥补。

今将府县志中记载的卢氏裔孙坊表一一列出,以供了解。

甲第传芳坊,为知县卢遂、按察使卢岐嶷立(长泰县)。

登云坊,为戴同吉、卢遂立(长泰县)。

春卿世德凤池承恩坊,为吏部员外卢潭、子训导卢琅,封中书舍人卢表、子中书卢諲立(芗城区)。

 

台湾路-五星聚奎坊(残)

五星聚奎坊,为尚书朱天球、林士章、戴耀,侍郎卢维祯、石应岳立(芗城区)。

司空三锡坊,为赠封二代侍郎卢维祯立(漳浦县)。

天官坊,为吏部文选司郎中卢维祯立(漳浦县)。

清囊筹国坊,明万历间为户部郎中卢硕立(芗城区)。

小结

在收集、整理开漳史料,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开漳圣王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现象,是历史文化、血缘文化和信仰的有机结合。如果我们只从其中一个方面探讨开漳文化,都可能得出片面的结论,从而影响对整个文化的正确认识。就史料来说,国史方志的记载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来自民间的族谱和口述历史也不容忽视。不该因为后者有错误之处,就彻底否定它们的史料价值。

墨溪社和桥头社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是如今芗城地区已知的年代最古老的村落。卢氏和戴氏两个宗族的历史与漳州的历史同样漫长。他们的先祖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平乱、开漳建州,此后裔孙迁居墨场,繁衍生息。其宗族迁徙的历史,就是漳州早期历史的微观体现,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漳州早期历史的认知。我们也试图将这种由大及小,再由小及大的研究方法用于其他的开漳姓氏,尽可能地拨开历史的迷雾,使开漳历史的图像可以更加清晰、明了。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20 + 15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清漳菁萃】丨墨场桥头开漳卢

版权所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  
单位地址:中国.福建.福州 福建卢氏网信息中心 QQ群:102054015
联系电话:0591-87528923 福建卢氏网 卢氏宗亲网 传真:卢氏宗亲交流群109226462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mail:fujianlushi@163.com
浏览次数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9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