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文化历史浅说 卢美松 一、姓名是个人的社会符号 姓氏传承上千年,为社会所公认,古人更以郡望标识姓氏的社会声望,作为家族的徽帜。人们由此而愈发重视与珍惜自己的姓氏,所谓坐不更名、行不改姓,体现的就是这种恋旧情结,恋亲情结。 名字体现家族的繁衍发展与世系传承,也寄托着先辈的社会理想与对后辈的道德期许。这可从昭穆行辈字皆用祝福与褒扬的美词中见到。它体现传统文化的精萃,同时也旨在规范宗族的伦理。 古人传说,“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丁”,以星喻人,也有以星应人之说。如果把姓氏徽帜比作月亮,那么对于族群而言,就是同一姓氏下的芸芸众生,如“月映万川”,各自附带明月的光影与印迹。 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觉地维持生命、养家活口,也不止于有意识地传宗接代,更进一步的责任在于,理解自身和家族的来龙去脉,知悉生命延续的意义,了解人生的文化价值。 二、姓名文化的形成 姓名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先人“精魂”与今人血脉的契合。古人认为,人体是魂与魄的结合,魂代表精神,魄代表肉体。大而言之,姓氏比作家族的魂,家族的精神;小而言之,个体的人,因命姓而注入精神,因此有了“完全”的社会身份。我们的身体延续着先人的血脉基因,我们的姓名传承了先人的文化基因。因此姓名不单是个人的符号,而且是家族的标识,是中华血脉与中华文化的分子。个人因姓氏而获得家族的历史荣耀,也因姓氏而壮大了自己的文化声势。 华夏族群不仅有黄皮肤、黑头发(铲型门齿)的体征,而且有姓名的文化因子。汉字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文字,字义既有行迹可寻,又有音声可辨,而且书写起来又极具美感。先人的创制,造福后代几千年,华人至今仍然利赖。 姓名文化承载着浓烈的族群情结,深厚的文化根脉。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地感受她,热烈地珍惜她,深刻地理解她。 姓名文化是我国社会历史进化的产物,是民族发展的结果。人类在蒙昧和野蛮时代基本无知无识,随着体质增强、思想开化、意识发达、文明进步,逐渐产生对父母、家庭、家族的意识;待到姓名出现以后,又有了姓名文化的升华。 以命名论,古人认为取名的原则有五个方面:“有信,有义,有家,有假,有类。”即命名以记人之出生,命人之道德,承父以为类,借物以为假,取事以为象。当然,命名也有避讳,即忌用官名、山川名、疾病名、畜生名、器币名。这些禁忌有的影响至于今日。 姓与氏的融合和变迁还与历史、时代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姓氏遂不分贵贱;“五胡乱华”,民族融合,胡人多有慕华风、改汉姓者。由此丰富了中华民族姓名文化的内涵。 姓名文化融汇了血缘根脉的强烈意识,饱含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姓名中既有追怀先祖的深情眷念,又有对人生未来的热切期盼。西南有的少数民族人的姓名中长期存在父子连名的习惯;汉族“字辈谱”中则蕴涵着浓厚的宗族观念和文化意识。它们作为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 著名的江西江州义门陈氏,在唐宋时期,历经15代、330多年,有3900多人口聚族同居。“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庄分七十二州郡”。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盛事,达到了姓氏文化理想中家族群居、和谐共处的极致。 姓氏文化寄托着先人的道德希冀与人生理想。传统价值观的道德传承,农业社会的伦理秩序,儒家理念的人生理想,都浓缩在姓名之中。因为长辈对子孙的命名,都寄望修身律己、诗书继世、耕读传家、报国济世、忠君爱民的观念,以及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福与传衍期盼,因而汇成丰富多彩而意蕴深厚的文化传统。 三、姓名文化的传承 姓氏是中华民族血脉与文化的传统,是个人和家族永恒的历史链接,不可改易,所以必然会永久地传承下去。而名字则不尽然。在今天,除了部分人仍遵从先人制定的“字辈谱”或传统命名方法外,大多数已在强调个性化、自由化或简单化的时代潮流中,被赋予各不相同的命名取向:或取字义美好吉祥,或取文字不易重复,或取父母双姓嵌合,或取洋文字音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出现命名方式多样化。 当今取名方式的改变,影响姓名文化而出现多元化。它基本上打破传统命名的格局和规则,追求形式与内容的新颖,不再拘守传统的原则,即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与血缘意涵。 不仅如此,现代人有的由于对历史不了解,有的拘泥于历史实证,而对姓名文化产生误解或怀疑。远的从炎黄二帝作为“人文初祖”,到中古近古的历史记载与谱牒编修,有的人对此一概持怀疑与否定的态度。疑古思潮不自近代始,新文化运动开其端,“文化革命”继其绪。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十分有害。 我们知道,存在决定意识,即便是传说也是历史的影子和折光。远古的创世神话和英雄故事,都是先人战天斗地的历史记忆,是蛮荒时代人类战胜自然界的历史回顾和心灵期盼。在我国,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许多创世神话,有的还十分相似。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充满着与自然界及恶势力勇敢战斗的意志与勤劳智慧的精神。如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刑天舞干戚、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无不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文化创世说则更有意味,伏羲画八卦、制定嫁娶之礼,黄帝战蚩尤而垂拱衣裳平治天下,尧贤舜孝、为公天下而禅让君位,大禹治平水土、划分九州、协和万邦,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皆标榜吊民伐罪、铲除暴政等等。由传说而进入历史,有一个自然的发展、演进过程,不可以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一概斥为荒唐无稽。需知现今的考古证据,在不断印证并充实着历史的传说与记载,值得我们重视与思考。 四、家族历史的研究 追溯华夏始祖人们往往觉得难以置信;各姓氏的创姓祖先、肇氏始祖也有不少人难以理解。其实都应当作如是观:因为世远年湮,难以考实,只具象征意义。人们把他们作为心目中追思缅怀的先祖,加以礼敬则可(如炎帝、黄帝之为“人文初祖”)。史书、方志或谱牒记载的始祖和世系,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就不应当断然否定、一笔抹杀;因为许多历史记载今日实难找到确证,只能“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如孔子所说:“多闻阙疑”。贸然否定,失之武断,我们仍应以象征或标志视之。至于那些家族世系,也是具有象征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资料。正如炎帝、黄帝等远古帝王的世系,也是一种象征性的传统。即使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以科学方法考据,至今也仍存一些缺环与疑点,遑论史志谱牒记载的家族史迹往事。
|